真实性理论视域下乡村民宿文化符号运用现状及优化策略
——以龙胜金竹民宿为例
2023-12-30鲍青青文颖娴
鲍青青,文颖娴
(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2.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文化体验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乡村民宿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乡村民宿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为游客营造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可以提升乡村民宿的吸引力,提高游客居住的满意度。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体验不一样的“原生态”文化是游客的出游动机,游客的旅游活动可以看作是一个符号汇集的过程,游客的旅游经历则是一个文化符号消费与构建的过程。因此,乡村民宿不仅要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而且要通过运用文化符号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目前,我国部分乡村民宿缺乏统筹引导,存在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符号运用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乡村民宿市场定位不清、产品同质化。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金竹壮寨(以下简称“龙胜金竹”)民宿文化符号的运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提出在乡村民宿中文化符号的优化策略,为乡村民宿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文化符号理论及旅游文化符号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被誉为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索绪尔认为符号是有意义的实体,是由“所指”(与“能指”相关的意义和连接)和“能指”(图像、语言和声音)两部分组成。“能指”就是符号的表象形式,是可以感知的物质化形态,如文字、图片等。“所指”是符号内容,暗指“意义”,是符号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皮尔斯则将符号学称为“semiotics”,认为符号处于符号本身、符号对象及符号解释的三角关系之中,构建了“对象—再现体—解释项”的三角分析框架[1]。相对于索绪尔,皮尔斯的符号学超越了意义简单的二元关系,强调符号解释者的作用,注重揭示社会背景、构建符号多重意义的动态机制。
迪安·麦坎内尔基于符号学提出了旅游的符号意义,他在《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一书中论述了旅游体验的现代性,并着重分析了旅游的文化体验[2]。该书系统地提出了旅游吸引物的结构差异、社会功能、舞台化的本真性、文化标志以及旅游吸引物系统中的象征符号等观点。近20年,国内学术界不少学者将旅游符号纳入研究视野,谢彦君提出:“旅游体验就其本质而言,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符号互动现象。在旅游体验的各种情境当中,很多意义是通过各种能指符号传达出来的……所以,符号研究注定是旅游体验研究或者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3]齐坤山等认为旅游产业符号化描述的是旅游被其他产业作为一种身份符号或身份标签以促进自身发展的现象[4]。罗正雄基于民宿体验特征,把民宿符号分为媒介符号、非物质文化符号、物质文化符号、自然环境符号和服务符号[5]。
(二)真实性理论及其在旅游中的运用
“真实性”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最初的”“自己做的”,这一概念早期用于描述艺术展品,之后被借用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研究中。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提出了“体验经济”这一概念[6],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真实性理论,认为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关注的是真实性体验。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真实性理论研究成为旅游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形成了3种重要的观点:客观主义真实性关注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存在主义真实性关注主体体验的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即在注重客体真实性基础上强调主体的差异性[7]。旅游真实性理论所关注的是旅游者在旅游中的动机、体验以及旅游吸引物的真实性问题。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发展从关注旅游客体(旅游吸引物)真实性转向关注旅游主体(旅游者)真实性,从关注单向静态真实性转向关注主客体互动动态真实性[8]。
(三)旅游文化符号与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内在关联
旅游是符号生产和消费的过程,真实性是旅游者追求的目标。旅游符号系统由旅游符号主体(旅游者)和旅游符号客体(旅游吸引物)构成[9]。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旅游文化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旅游符号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感知物质文化符号的外观形态(“能指”),并尝试通过解读精神文化符号和体验行为文化符号的意义和内容(“所指”)的生成过程,不同的旅游主体构建与生产出不同的符号意义。因此,本文提出,民宿文化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包含了“能指”的物质文化符号与“所指”的精神文化符号和行为文化符号。
现代旅游是一种对真实性的寻找,游客的出游动机是追求文化的真实性。文化的真实性与游客的感受和体验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文化符号能够引导游客去领悟文化的真实性,而游客对文化符号的感受又反过来加深对文化真实性的理解。民宿文化符号与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内在关联见图1。旅游者通过视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直接感知“能指”的民宿物质文化符号的物质形态,这一过程体现旅游者对民宿吸引物的客观主义真实性追求;旅游者借用如图形、文字、音频等物品提炼和抽象出的“所指”,即民宿文化符号的精神文化内涵。不同的旅游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这一过程体现旅游者对民宿吸引物建构主义真实性的追求;游客通过民宿行为体验并赋予民宿行为文化符号意义,这一过程更多地体现旅游者对民宿吸引物存在主义真实性的追求。因此,民宿设计应深入挖掘特色地域文化符号,呈现内容丰富、元素多样的地域文化,以此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图1 民宿文化符号与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关系
二、金竹民宿文化符号体系解构及运用现状分析
(一)案例地的基本情况
龙胜金竹民宿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金江村金竹壮寨,该村寨依山而建,环境古朴清幽,民居大多为传统干栏式两层吊脚木楼,传统风貌保持完整,壮族文化氛围浓郁,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中国传统村落”。2017 年,由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和龙胜各族自治县全域旅游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桂林龙胜春秋民宿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民宿公司”)进驻村寨,全寨确立了以“金竹民宿”为核心的旅游发展转型模式。2019 年4 月,民宿公司修建的9 栋主题民宿全部完工,金竹民宿作为金竹壮寨新的旅游吸引点正式对外营业,政府开始大力宣传“金竹民宿集群”品牌[10]。
“金竹民宿集群”运营9 栋民宿,有1 栋特色餐饮店,名为“龙脊味道”,餐桌数在16 桌左右,可以容纳约70 人;另外8 栋楼设为不同主题民宿,共有16 个房间,30 个床位。民宿的主体结构是根据壮寨建筑特色设计改造的独栋式吊脚楼,用原生态杉木建造。每栋楼投资达30 万元,建筑面积100~140m2不等,房内保留了富有当地生活特色的木质老家具,具体的设计及细节方面也根据每栋民宿的特定主题而各有不同,每间房均按照高端酒店标准配置,卫生间马桶也是全新的TOTO 智能马桶。民宿公司致力于为游客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和一种全新的民宿服务体验。
(二)金竹民宿的文化符号体系
课题组重点调查了9 栋民宿,通过访谈民宿的经营者、设计师和游客等了解文化符号的挖掘与运用情况,整理出金竹民宿文化符号体系,分析其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据田野调查得知,金竹民宿的物质文化符号主要包括民宿的设施、餐饮、服饰以及民宿陈列的各种器具、生产工具等,如金竹民宿寨门、风雨桥、吊脚楼等都是典型的壮族建筑,头巾、绣花鞋等壮族服饰,五色糯米饭、竹筒饭、腊肉、水酒、油茶等食物。金竹民宿的行为文化符号主要通过劳作互动体验与节庆活动体验两个方面体现,比如民宿为游客提供打油茶、捣粑粑、磨豆腐等体验活动;同时,还举办“壮族三月三”、开秧节、收割节等节庆体验活动,这些活动是对当地文化的动态演绎,游客通过参与其中可以提升旅游体验感。金竹民宿的精神文化符号主要包括神话传说、诗歌、画作、书法等,这些符号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但调查发现,目前金竹民宿存在对精神文化符号运用不足的问题,较少将壮族的诗歌、传说故事等运用于民宿设计和旅游产品中。
(三)金竹民宿文化符号运用的问题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了解到民宿设计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存在文化符号运用不足的现象,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符号意义挖掘不足,运用较单一
游客可直观感知吊脚楼的材质、房屋结构,当游客深入了解吊脚楼的建筑工艺、房间功能、火塘的作用等时,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因此,对物质文化符号的理解不能过于表象,须深入挖掘背后的符号意义和文化内涵。民宿的装饰是地域文化最好的载体,目前部分民宿的装饰所展现的壮寨文化的内涵不足。比如,有些民宿虽有意设计了专门的主题文化,但与金竹壮寨的文化联系较少。有的民宿所推崇的书香文化仅仅是在会客厅摆放了两排书架,房间内便是常见的农家木房,虽然设计了传统门窗作为点缀,但整体给人一种普通农房之感,既没有表现书香文化,也没有凸显壮寨特色。此外,金竹民宿的设计主要运用物质文化符号,展示物质文化元素,符号表象化现象较严重,对精神文化符号运用不足,导致游客旅游体验感不强。
2.体验产品难以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
目前,金竹民宿开发了互动性较强的体验活动,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游客在互动活动中的文化体验性不强,难以感知壮族文化和梯田稻作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事体验活动同质化,文化性不足。虽然民宿内建设了民俗文化体验馆并设计了多项体验活动,但是设计的体验活动与一般的农事活动具有同质性,游客难以体验壮族特色农趣,较难深入感受农耕文化。二是食宿服务的体验互动文化内涵缺失,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
三、真实性理论视域下乡村民宿文化符号运用原则
从旅游文化符号与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关系来看,旅游文化符号引导旅游者去体验文化的真实性,而旅游者通过文化符号消费加深对文化真实性的理解。因此,应该在真实性理论视域下加强对乡村民宿文化符号的运用,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地域性原则
鉴别地域发展的历史差异、自然景观特色以及人文属性,民宿规划应识别每个地域的特色,提取游客产生地方依恋的关键性元素,以其地域特色为根基规划个性化民宿。规划应做到因地制宜,保留自然乡土性;就地取材,灵活变通运用传统乡村材料;适应原生乡村自然环境,随山就势布局;尊重人文生活,保留当地原始质朴的民俗生活习惯和农业生产特色。无论是乡村民宿经营者的管理理念,还是乡村民宿的装修设计及风格,都必须坚持乡村地域性原则,打造具有原生乡土味,贴近自然,与周边乡村环境自然融合的民宿。
(二)原真性原则
乡村民宿在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不可以过于现代化或异化地域文化元素,民宿管理者和设计者要坚持纯粹的设计理念和遵循原真性原则。在民宿产品开发方面,保留文化原真性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用继承、发展的理念优化民宿产品设计,创新完善现有的产品结构;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元素,开发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或户外旅游体验活动。
(三)体验性原则
乡村民宿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可以让游客体验乡村风光、乡土文化。乡村民宿应该以人为本,从注重感官体验、丰富活动体验、调动情感体验、触发思考体验四个方面入手,重视游客的身心体验感受。如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为游客“私人定制”旅游路线,开发主题体验活动;或者为游客提供田园生活、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等独特体验,从而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游客体验感。
四、真实性理论视域下乡村民宿文化符号优化策略
(一)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多样化地运用文化符号
民宿设计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如农耕用具、服饰、饮食、歌舞等文化符号,并有重点、有章法地融入室内设计,对民宿内外空间进行装饰,丰富其地域文化内涵。为增强民宿室内的文化氛围感,应立足文化创新,对地域文化艺术元素进行提炼再设计,促进文旅融合,这也是实现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之一。在民宿设计方面,聘请专业民宿设计师或同当地高等院校合作,根据当地民风民俗,提炼可运用的文化元素,融入民宿设计。要利用更高效的现代工艺、科技将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及创新,保留当地生产生活特色用具、传统家具,打造特色民宿主题。
(二)强化行为文化符号,增添主客互动空间,提升沉浸式住宿体验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增设体验活动。民宿主可以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丰富游客旅游体验活动,如设计、开展梯田抓鱼、插秧苗、收割稻子、织锦、酿酒等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游客体验当地民俗文化,还可以为乡村民宿增添文化内涵。笔者根据实地调查,了解到金竹壮寨有许多特色民俗活动被民宿管理者所忽视,民宿设计的体验活动较为粗浅,且缺乏文旅融合设计理念。如可开展摸鱼、摸螺等活动让游客体验农耕文化;也可结合特殊节日设计自酿水酒的体验活动,让游客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传统酿酒工艺以及酒文化,增强文化符号的动态性。
二是树立民宿管家的主人翁意识。民宿管家是指为游客住宿、餐饮以及体验当地自然环境、文化与生活方式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人员。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金竹民宿部分管家会主动将游客称呼为家人,在游客吃饭时,他们会主动坐在一旁同游客聊天,关心游客起床时间方便准备早餐,让游客宾至如归。但也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比如与游客积极互动,主动介绍民宿的特色,让游客更快地融入当地文化。如游客就餐时可主动为他们介绍壮族火塘,并引导游客体验这一特殊习俗,让游客获得多方面的体验。
(三)培育社会组织,指导民宿开发,营造特色地域文化氛围
一是培育社会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特色民宿的乡村应设立诸如旅游理事会等社会组织,组织指导民宿开发,也可聘请对当地文化了解较为深入的村民进行管理。如金竹民宿可以增加专管民宿设计与体验活动的管家,负责每项民俗活动的设计与落实;在民宿设计上,负责把关各个设计元素是否同地域文化相融合,并且积极收集游客的反馈意见,提高游客的体验感。或通过宣传营销,招募民宿体验官对民宿的设计以及体验活动提出意见或建议。
二是营造特色地域文化氛围。地域文化氛围包括环境文化景观、室内地方文化元素以及民宿主言行、服饰等。环境文化景观应与民宿周边环境相协调,附属建筑设施应与主体建筑风格相协调。民宿室内设计及空间布局应坚持绿色、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装修风格、材质、工艺、色彩上与民宿主题相适应;在美学设计的基础上,融入部分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但不宜过多,需要具有较强的可感知性。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要素并融入民宿的设计与经营之中,全方位地展示特色文化,这才是乡村特色民宿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