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提升路径研究
2023-12-30刘广东
【摘要】新时代,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职业素养教育显得愈发重要。高职院校要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深化就业创业课程改革,改变以往“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利用思政课、专业课等课堂教学优势,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当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主动融入工匠精神,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职业素养培养形式,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实效。
【关键词】大思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在当前产业转型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要大力培养技能过硬、善于创新创造的高水平人才,还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的高素质人才。“大思政”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善用“大思政”创新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有利于培养“德艺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用好校内外各种思政资源、兼顾学生入学各个阶段,创新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增强职业素养教育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通过学习、培训和积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是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素养[1],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术技能四个方面[2]。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冰山理论”的基础上,于1973年提出冰山模型。这一模型将人的能力素质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职业素养一般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3]。职业技术技能为显性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为隐性素养。其中隐性素养决定显性素养,隐性素养又通过显性素养表现出来,对人的职业行为起决定作用。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高职学生初入校,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一无所知。高职院校从学生一进校门,通过入学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及实训活动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推介职业服装、从业资格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强化学生的第一印象,引导其以职业员工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并时刻以杰出校友、大国工匠事迹激励和鼓舞自己,培养学生敬业守信的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
(二)为企业输送高素质职业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一般在最基层工作,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保障一线,其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服务的水平,甚至是企业的生产研发。作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能够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能本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从而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三)为社会培养德技并修的职教人才
高职院校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技能大赛等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展示、“劳模工匠”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结合岗位技能、操作规范、职业操守和生涯发展等,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中,厚植质量意识、时间观念和钻研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从而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一)职业素养课程系统性不足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对要高。高职院校开设有《职业基本素养》《职业素养提升与训练》《大学生就业指南》等职业素养课程,但总体来说课程的系统性不强,缺少整体规划;与思政课程有效对接不够,未形成协同效应;内容吸引力也不足,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不同专业学生所学课程基本一致,缺少差异性;不同年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缺乏针对性等。
(二)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实效性不强
高职院校每年都举办职教活动周、专业文化节等活动,给予学生展示技术才能的舞台,还会把技能展示活动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中,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得很牢固,但对涵盖敬业精神、协作意识、责任感等方面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关注不足,研究不够,举措也不多,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强。再加上有些学生头脑中“职业”概念淡薄,对职业的认识也相当模糊,不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就是秉持“能力不足”的想法,或者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这个行业,对隐性职业素养培养重视不够。
(三)校内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离
尽管政策规定高职院校要加大从行业引进人才的力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也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行业企业经验。再加上教师缺乏下行业企业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师教得与企业将来需要的不相匹配。部分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也存在缺乏整体规划、校企合作内容简单、效果不佳等多方面问题,导致工作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完整的职业操作流程、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职业素养评价形式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学生职业素养得分主要取决于学期结束时的技能考试书面成绩,且存在一次考试决定最终結果的现象,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好坏也只有教师评价一个渠道,缺少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等。评价渠道的单一化使学生只在意教师的看法,或多或少忽略了同伴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缺少了自我反思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职业素养养成缓慢。
三、“大思政”建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大思政”建设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达成目标是一致的
思政教育内容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的形成效果,因此“大思政”要求我们改变错误观念,做到在立德中树人,在树人中立德,并发挥其他课程、资源的作用,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各种主体、各种资源、各种课程在守好各自一段渠的同时也能协同发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应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让大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德技兼备”的人才[4]。
(二)“大思政”建设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路径是共通的
“大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發展阶段的创新性发展,要求师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各行各业。职业素养培养同样也是如此,学生通过校内实习实训、到企业跟岗识岗顶岗等多种形式,提前了解企业、行业需求和就业现状,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利用在校时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职场积累经验。
(三)“大思政”建设与职业素养教育队伍是共享的
“大思政”工作队伍与职业素养教育队伍是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高职院校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劳模事迹”“工匠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专兼结合、内外协同打造“大思政”背景下职业素养培养供给主体,建强建优“大思政”与职业素养课程师资力量,将“大思政”育人理念与大国工匠培育落到实处。
四、“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提升路径
(一)创新工作思路,统筹规划职业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要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深化就业创业课程改革,力争开设的课程能覆盖职场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的养成。还要改变以往“重技能、轻素养”即重视显性专业知识技能,轻视隐性职业素养的现象,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一入学就不断夯实其职业技能养成基础,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主题活动月中,在课程中帮助学生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和实操经验,在活动中提升与促进学生成长。实习前则重点加强职业素养思想教育和岗前培训,比如职业道德、职业感知等教育,端正学生职业心态,帮助其转变角色。毕业前则侧重于职业规划与职场培训,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事先感受职业生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二)立足课堂教学,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课、专业课等课堂教学优势,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当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重点挖掘专业课程涵盖的职业操守与行业规范,主动将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实训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岗位适应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加强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研究,引导学生思考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强化自身思想品格培养。就业创业课教师在开展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加强思想价值引领,使学生在掌握就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自我审视、自我判断、自我规划的能力。
(三)整合多种资源,丰富职业素养培养方式
校园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功能,是高校进行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隐形”课程[5]。高职院校可以建设以宣传职业文化、弘扬职业精神为主题的广场或雕塑,或者在订单班或冠名班教室布置体现企业文化的标识系统,张贴企业格言、宣传语等,营造较为真实的企业文化环境。充分利用社会大舞台,组织学生依托自身专业知识,深入社区、企业、养老院等机构和场所,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或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服务他人的职业素养。推行“双导师”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项目,帮助学生掌握企业所需专业技能,树立精益求精、敬业诚信的职业精神。健全职业素养评价方式,建立自我-同伴-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共同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同等重要的职业素养培养体制机制。
(四)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高职教师要多下企业挂职锻炼,做到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在“边学边讲”中与学生一起领悟工匠精神及其价值。在教学楼、实训室等悬挂大国工匠经典语录,在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横幅,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和校内电子显示屏等滚动播放“大国工匠”宣传视频、先进事迹等,大力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劳动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创新模式,拓展校企合作宽度、深度和广度,邀请企业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帮助学生及时掌握企业所需本领和技能,切身感受企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五)用好红色资源,筑牢职业素养精神之基
红色资源是新时代高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宝库,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6]。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针对学生专业实际、年级特点编写有特色的职业素养课程。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之中获得最直观生动的职业素养教育。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应当提高自觉弘扬红色文化的意识,并创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授课过程中避免单一死板的理论灌输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用新媒体平台将红色资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拉进当代大学生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距离。
“大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它通过专兼职思政队伍力量的凝聚、校内外资源的汇集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有效整合,从而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培育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调动多方力量,汇聚多种资源,渗透和融入工匠精神,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兰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才智,2020(17):42.
[2]彭小琴.高职院校师范生职业素养问题研究——以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5:10-14.
[3]黄小钊,袁德栋.就业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 教育与职业,2018(18):94-97.
[4]李一红,赵善良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J].现代企业,2020(7):153、163.
[5]汪安.职业素养培育的困境与对策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5):116-118.
[6]吴美瑾等.扬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应用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2022,40(4):86-89.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40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2022年度院级课题“红色旅游资源融入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2022XJB10)。】
(作者简介:刘广东,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