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个必由之路”历史逻辑研究

2023-12-30王琳琳

中国军转民 2023年9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

【摘要】“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论断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辉煌历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集中概括,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百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最大成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概括;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史的集中体现。文章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出发,对“五个必由之路”蕴含的历史逻辑进行考察,旨在阐明“五个必由之路”的历史根基和底蕴,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

【关键词】“五个必由之路”∣历史根基∣历史总结∣历史逻辑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了“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为什么行”的历史之问。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五个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全党必须加倍珍惜,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中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1]“五个必由之路”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使命发展形成的历史总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其历史逻辑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百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和中华民族长久繁荣的政党[2]。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以来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要将领导权牢牢掌握在中国共产党的手中”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根本经验。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历史时期,由于幼年时期的党对于领导权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导致在大革命后期形成了陈独秀右倾错误思想,再加上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最终造成大革命失败。惨痛的教训使党开始形成领导权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意识。随后,在中国共产党反复的尝试中,形成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3]这一思想,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独立自主的原则,牢牢把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推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凭借顽强的斗志和长期积累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打破了蒋介石集团依靠美国军事援助消灭中国共产党的幻想,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颓败的经济环境,严峻的国际挑战,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20年曲折发展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境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国家经济迅速腾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丽史诗。

由此可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科学论断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性认识,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必须是中国共产党,也只能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必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最大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切行动所依托的前进方向。

中国的民主革命,走的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1953年,中國共产党适时提出了过度时期的总路线,作出了“三大改造”的重要决策,并在党的八大上宣布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立足于国内的现实状况和对未来中国发展的远景,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中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出了更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4]表明了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

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论断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历史实践。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指导和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三、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概括

团结奋斗的精神是党和人民在苦难中挣扎,在挑战中前进不断积累形成的伟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5]。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肩负起了“团结人民”的使命,发动了数次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凝聚了无数革命力量。在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基于一支红色的武装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民族独立,并在解放战争中,依靠人民民主联合战线,英勇奋斗,实现了人民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党最大限度的凝聚起人民的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形成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紧密团结在一起,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人民的团结伟力空前强大。党的二十大表明,新时代要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更加紧密的团结、更加顽强的奋斗,不断把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坚持团结奋斗这一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聚焦党内外团结,进行统一战线的历史实践的深刻概括。指出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主体力量。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新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中形成的、增强国家实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法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发展问题是:如何快速发展生产力,摆脱落后局面。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还没有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只有待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才算最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分析,是探索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

经过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和曲折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论断。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中,党章总纲明确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03年,中国共产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看清经济形势,开展经济工作。2014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發展理念,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并将其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中。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一科学论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聚焦国内发展每一阶段的新形势,不断总结,不断摸索的历史实践,是引领中国在未来前进道路中坚定方向、破除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的必要遵循。

五、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史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对党的建设,治党管党高度重视。但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由于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导致国民党反动派趁虚而入。在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在1927年召开了八七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指出了党内出现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指出“我们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7]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早期就已经形成了自我革命的意识。1935年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遵义会议,指出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在濒临绝境的时期挽救了中国革命。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阵地转移到延安,在新的环境下,衍生出了很多思想上的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提高了党内同志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意识。

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两个务必”的指导思想;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存在的资本主义,教条主义思想,于1950年开展整风运动,1951年底开展“三反”运动,严肃处理党内存在的贪污腐败的问题。1985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整党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中首次明确提出“从严治党”这一概念。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必须从严治党,严肃执行党的纪律”。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首次把“坚持从严治党”写入党章总纲。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全面部署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相关工作。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反腐倡廉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提出,逐步完善了从严治党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征程。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概念,为党的自我革命道路增添新的理论宝藏。党的十九大将“全面从严治党”写入了党章,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六个相统一”的宝贵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论断,这一论断是党对于党的建设提出的一个全面的系统布局,是高效推进党的建设,党的自我革命相关工作的重大举措。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一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的集中体现,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保持好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六、结语

“五个必由之路”各有其历史逻辑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拥有其整体的历史逻辑,是继承了历史的宝贵经验,又加以时代内涵发扬起来的。“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以历史映射现实、以现实推敲未来,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探求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成功的基本问题,蕴含着对中国共产党史的规律性认识,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历史逻辑,是推动当代中国取得新的伟大成就的成功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追逐历史脚步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指引、新旗帜。因此要让“五个必由之路”真正的发挥出推动中国发展的实际作用,就必须要牢牢把握其历史逻辑,形成坚定的历史自信,从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最后形成在未来能够推动中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坚强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蔡文成,赵新硕.“五个必由之路”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22(10):16-23.

[3]《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7、20页。

[5] 团结奋斗书写新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激励社会各界奋进新征程[EB/OL].

[6]《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1.

(作者简介:王琳琳,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道路”
论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
关注历史发展的逻辑
做两个逻辑统一的历史教学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