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野生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建议
2023-12-30魏懿鑫段凯文
魏懿鑫,段凯文,李 宁,曾 智,马 驰,4*
(1.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2.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3.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16;4.云南省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野生动物医学是研究野生动物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我国野生动物医学的发展较为滞后,体现在人才稀少、专业知识匮乏、高校无野生动物医学专业、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等方面,这就导致了我国野生动物医学发展受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好,野生动物医学人才是生态保护领域的关键力量,这对野生动物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野生动物医学人才大多集中在野生动物园,远不能满足我国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疫源疫病防控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资源。因此,需要提出兽医学与野生动物保护学科之间双通的可行性建议,为我国野生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意义。
1 野生动物医学人才短缺背景
1.1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将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确定为重大改革任务[1]。2021 年10 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省召开,推动制定未来10 年乃至更长时期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对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调,并且宣布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2-3]。教育部于2022 年在《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中设立“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其目的是为引导涉农高校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些举措反映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1.2 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野生动物保护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仅野生脊椎动物就多达7 300 多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共列入野生动物980 种,包括陆生野生动物686 种和水生野生动物294 种,其中234 种野生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746 种野生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我国野生动物由于气候变化、资源过度利用、生境破碎化、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盗猎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物种的生存情况并不乐观[5]。蒋志刚(2012)[6]评估了物种受威胁状况,结果表明:有459 个物种处于受威胁级别,343 个物种处于濒危级别,30 个物种处于功能性灭绝级别,5 个物种处于灭绝级别。2022 年7 月21 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白 鲟(Psephurus gladius)以 及 长 江 鲟(Acipenser dabryanus)分别更新为灭绝和野外灭绝状态[7]。2022 年8 月24 日,中国科学院发表文章,认为儒艮(Dugong dugon)在中国海域已经功能性灭绝[8]。2022 年9 月6 日,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灵长类动物濒危状况评估报告2022》中,宣布中国境内的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和北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已经野外灭绝[9]。2022 年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有5 种野生动物宣布灭绝或野外灭绝。因此,对濒危物种实施“抢救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1.3 野生动物医学发展的必要性
在迫切的物种保护需求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都非常需要专业人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型人才主要来自三大类专业的培养:(1)生物学中,动物学、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2)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10]。(3)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但此专业中的野生动物保护人才只占少数。
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物医学关注的领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畜牧到宠物医学、从人畜共患病到公共卫生领域。而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野生动物医学人才是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关键力量。例如,在 20 世纪初,全球猎豹种群(Acinonyx jubatus)的繁殖率较低,较低的基因多样性使得猎豹更容易患上传染病,如猫科传染性腹膜炎(FIPV),因此繁殖和疾病问题需要有更专业的野生动物医学人才进行攻破[11]。目前,野生动物医学人才大部分集中在野生动物园,而基层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兽医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疫源疫病检疫部门都非常缺乏此类人才。
2 野生动物医学人才培养问题
2.1 动物医学专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2.1.1 课程设置与实习不足 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家养动物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基本知识,以及临床当中较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操,但少有机会学习野生动物相关的课程。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大多去畜牧养殖场、动物诊疗机构、兽药销售与研发机构等相关单位进行实习[12]。由于缺乏野生动物的相关课程与实习,造成了学生对野生动物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使得毕业生走上动物临床岗位后,难以应对野生动物救护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相关工作,因此现有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应对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2.1.2 野生动物临床中的困难 近年来,人们养宠需求已不再限于犬猫,异宠的需求越来越大,例 如 荷 兰 猪(Cavia porcellus)、蜜 袋 鼯(Petaurus breviceps)、羊驼(Vicugna pacos)等。但是,当异宠出现健康问题在动物诊疗机构就诊时,出现很多门诊兽医不会看、不接诊的难题。虽然不断有动物门诊相继开设“异宠专科门诊”,但其异宠专科门诊与异宠兽医远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另一方面,随着生态文明的进步,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不断有人们将受伤的野生动物送到动物诊疗机构进行救治。尽管动物诊疗机构的医疗设备较为齐全和完善,但仍然会出现大部分兽医面对野生动物和病情不知所措的情况。因此,动物诊疗机构缺乏野生动物兽医人才,给野生动物救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1.3 动物疫源疫病检验检疫管理不足 在过去了20 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以及新冠病毒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这些疾病被认为与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有密切关系,野生动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引起了社会各界激烈的讨论,也使动物医学与公共卫生安全之间的关系愈发受到关注[13]。几次传染病的流行暴露了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上的缺陷,在动物疫病发生时,往往出现了大面积动物个体染疫或死亡时才开始采取调查行动进行干预,此时存在野生动物疫病向家养动物乃至人类扩散的风险。在我国,兽医主管部门、动物检疫机构等相关部门对野生动物检验检疫工作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和健全的标准,存在按照家养动物的检疫标准对野生动物进行检疫,甚至有的野生动物因为没有相关检疫标准而不进行检疫。这都反映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和兽医相关部门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检疫方面存在一定的能力、经费、设备和专业人才的不足[14]。
2.1.4 执业兽医考试内容的不足 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考取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时,考生需要学习四大科目15 门学科:基础科目包括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法律法规;预防科目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公共卫生学;临床科目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外科手术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以及综合应用科目(猪病、禽病、牛羊病、犬猫病、蜂病、蚕病、马病、鹿病和毛皮动物病)。纵观考试科目,没有开设与野生动物相关的课程,其蜂病、蚕病、马病、鹿病和毛皮动物病也都属于经济饲养动物,且考试内容不多或部分动物疾病历年来都没有出过相应的考题。
2.2 野生动物保护类专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2.2.1 课程设置与实习不足 野生动物保护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动物生态与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动物医疗知识涉及不深入。在个别院校中,仅开设一到两门非常基础的野生动物救护课程是明显不够的,学到的动物医学知识较为片面[15]。而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少有动物园兽医院、野生动物救护机构、异宠诊疗机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机构的实习机会。在课程设置和实习上并未建立野生动物医学体系,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对野生动物疾病诊疗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工作。
2.2.2 野生动物保护类毕业生在野生动物救助中的实际困难 常在野外开展工作的野生动物保护类毕业生有较多的机会碰到受伤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当受伤动物被送去野生动物救助站时,因为医疗设备简陋以及缺乏野生动物兽医,尤其是当救助的动物非常珍稀,病情危重时,野保工作者往往束手无策。同时,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方面,野保工作者对野生动物病原微生物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技能较为滞后。
2.2.3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实际困难 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兽医全科类考试报考专业目录》中,符合报考兽医考试的80 个专业里均没有野生动物保护类相关专业。因此,从法律层面上说,该专业的学生无法成为一名执业兽医师,甚至是系统地学习了动物医学专业知识的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也仍然无法报名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根本上,该专业学生不具备从事动物诊疗和开具兽药处方活动的权利,这给野生动物救护带来了直接的难题。
3 建议
3.1 课程设置
在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首先应该向野生动物知识上有所倾斜,可以增设野生动物类的专业课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选修课或方向课,例如动物学、动物生态学、野生动物行为学、野生动物管理学、保护生物学、动物地理学、动物园学、自然保护区学、鸟类学、兽类学、自然教育科学、野生动物法律法规等课程,填补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空白[15]。同时,野生动物类的专业课更应该注重野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因地制宜开展野外实践,例如在鸟类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去校园、湿地公园等地观鸟;在自然教育课程中,可以深入中小学或社区宣讲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知识[16]。将野生动物类课程与动物医学课程有机结合形成野生动物医学课程,作为动物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类专业的选修课或方向课,例如,野生动物疾病诊断、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检疫、野生动物病原学、野生动物外科手术学、野生动物内科学等相关课程[17]。在动物园学和野生动物疾病方面的课程时,可以去动物园兽医院开展课程实践,学习野生动物救治相关技能,并对动物救助的实操技能进行考核[18]。专业结合后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地构建学生的野生动物医学知识体系,为野生动物医学学科提供人力资源,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3.2 校企合作实习
动物医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少有机会参加野生动物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因此,动物医学专业应当开拓实习单位的类型,可与自然保护区、动物园、野生动物科研院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企业、自然教育学校、等部门进行实习。让应届生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诊疗能力,野生动物医疗相关机构需要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受到更为专业的训练,掌握常见野生动物的疾病诊疗和疫病监测[19]。
3.3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主办方应该重视野生动物相关的知识,完善考试制度,优化考试内容,逐一在考试科目中增设关于野生动物疾病防控或动物疫源疫病的考试内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是反映现代动物医学的重要体现之一,为响应生态文明号召,考试内容和大纲应做到与时俱进。
具有野生动物保护专业背景的学生跨学科考研深造攻读兽医学的研究生后,即有资格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或是有兽医专业背景的学生考研深造攻读野生动物保护类的研究生也能成为专业的野生动物医学人才[20]。但是,通过跨学科考研培养野生动物医学人才的周期较长,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专业人才规模的培养。而能让具备动物医学体系的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类的学生有资格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则较为关键。因此,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兽医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应该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野生动物医学人才培养通道和机制,加大对野生动物的重视和投入。执业兽医主办方要细化执业兽医类别,例如将兽医全科类划分为畜牧类兽医、宠物类兽医、野生动物类兽医等进行分类考试与管理,给当下野生动物医学与保护人才提供认证的机会。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针对动物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类专业的实际困难进行总结,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培养野生动物医学人才的建设性意见。首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动物医学与野生动物保护类专业相互增设专业核心课程,并配备对应的野外课程实践和野生动物救助实践。其次,在专业的顶岗实习中,需增设野生动物救护等机构的实习。最后,在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上,优化考试内容,增加野生动物医学知识的比例,细化考试类型,将执业兽医划分为畜牧类兽医、宠物类兽医、野生动物类兽医等类型进行分类考试与管理。
野生动物保护需要多学科交叉,有机融合,构建更全面的保护体系,这需要社会针对此类需求建立一种综合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具备了野生动物保护和动物医学知识体系的野生动物医学人才是满足当下野生动物保护需求的重要人力资源,是兼顾物种保护和人类健康的关键技术力量,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障。野生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不仅影响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成效,还关系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幸运的是,在已有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有可能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考核过程的调整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