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茶文化类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融入的思考
——以《中外茶文化交流》课程为例
2023-12-30卫艺炜陈凌芝朱建梅郭桂义
卫艺炜,陈凌芝,朱建梅,郭桂义
(信阳农林学院 茶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茶文化对促进茶叶生产和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茶文化教育体系中[1],高等院校中茶文化类课程的增设与改革与茶学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在茶文化方向的增设、茶文化线下课程体系的建设、茶文化线上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中外茶文化交流》是一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选修课,以茶为主体来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课程内容涵盖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文学艺术、茶礼茶俗、茶政茶法、茶叶经济贸易,以及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国际茶日与茶叙外交等,充分阐释了茶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现了中外茶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1 高校茶文化类课程设置与思政建设
1.1 高校茶文化类课程设置与发展
除了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30 多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有茶学专业[2],部分院校也做出了新增专业或方向的尝试,如浙江农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茶文化)专业,华南农业大学开设茶学(茶艺方向),云南农业大学开设茶学(茶艺茶道方向),四川农业大学开设茶学(茶文化方向)。通过访谈与调查得出各类院校面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课程,考查形式多为考查,例如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中开设了《茶文化学》和《中国茶艺》作为专业选修课,同时面向全校开设了《茶识·茶韵·茶悟》的公共基础选修课;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开设《茶文化与贸易》的学科选修课;福建农林大学开设了《茶文化专题》学术型硕士课程及《茶叶经济与茶文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云南农业大学在茶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中设置了《茶文化学》专业基础必修课,《茶艺表演与创编》、《民族茶艺学》、《普洱茶文化学》等专业核心必修课以及《国外饮茶习俗》专业选修课;在园艺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设置《茶文化学》为专业选修课。
根据教育部探索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新模式,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慕课已成为高校课堂的有效协作,做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3],选取中国大学慕课(MOOC)作为在线开放课程的调研平台,其中开设茶文化茶艺相关课程的多为设置有茶学专业的院校,而在主要产茶区的高校开设的课程更加具有地域化特色。例如湖南农业大学于2017 年与2019 年分别开设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茶道》、双语字幕的《中华茶礼仪》;浙江大学2019 年开设的课程《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福建农林大学2017 年开设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茶韵茶魂 - 安溪铁观音》。部分院校结合区域特色和专业优势开设了相关课程,例如浙江农林大学2020 年开设的英文课程《基础茶艺》、福建农林大学拟于2023 年开设《闽茶艺韵》课程;同时还有部分院校在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中融入了茶的发展历史、茶文化精神以及饮茶习俗等内容,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在2016 年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第七章讲述了中国茶文化;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1 年开设的《中华古代名人创新智慧》中讲述了茶饮文化的集大成者“茶圣”陆羽的生平。
1.2 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与实施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北京林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院校都出台了课程思政实施指南,提出课程思政常运用的“典型案例植入式、基因融入式、课中课式、制度规范式”等四种方法,切实提升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性需要紧扣学科专业精选“融料”、紧扣育人目标找准“融点”、紧扣热点堵点把握“融机”[5]。
茶文化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当在讲好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达到课程思政的潜移默化与融会贯通,做好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的有效性,优化教学设计,强化育人实效,从实际需求出发,既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又要与时代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符,在符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目标要求下,克服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与教学方式的单一化的问题[6],增加思政活态融入专业课堂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增强职业责任感与专业荣誉感,促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实践来促进课程的深化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 《中外茶文化交流》课程概况
2.1 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背景
信阳农林学院式以农林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农、工、管一体化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中外茶文化交流》课程为学科交叉课程,在学科间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的基础上[7],由二级学院茶学院教师为二级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授课,茶学专业截至2023 年已经创办41 周年,为河南省内最早办学,开设有茶文化类课程10 余门,外国语学院对于翻译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有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根据两个专业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研究共同的育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借助多样化视角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知识性,为课程发展奠定一定的学科基础和融合可行性。
2.2 课程基本情况与考核标准
《中外茶文化交流》作为面向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根据翻译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先修基础课程情况,设置课程共计32 学时(理论30 学时、实践2 学时),分10 个章节,根据教学大纲及考核大纲制定本课程采用非试卷形式的过程性考核,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0%)、期末课程论文(占50%)、技能成绩(占10%)共三部分构成。过程性考核以专题思维导图绘制、双语配音茶文化科普短片制作、优秀茶文学艺术作品推介等形式开展。
3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外茶文化交流》的实践
3.1 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在保留茶文化类课程重要内容的基础上,增设茶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历程,突出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从茶向世界的传播途径与方式、代表事件与人物等方面,灵活寻找大众认知误区、时事政治要闻、民生经济现状、惊人数据对比等作为切入点,引入并探究不同时期的茶文化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中国茶文化历史为基础,探究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发展,思考当代茶文化传播交流的有效途径,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素质化,应从综合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与茶学专业的课程目标完全相同,也不能忽视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又要增强文化自信,深化专业荣誉感。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茶叶及茶文化相关基础知识、了解中外茶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世界各国饮茶风俗及当代“三茶统筹”发展现状等;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国际茶人视野,让学生能够在语言交流视域下正确看待文化传播作用,在不同语言环境之下发挥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3.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课程过程性考核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校级精品课程《茶艺学》为线上学习基础资源,搜集双语茶文化宣传纪录片、构建课程的线上多元化资源库,不断实时更新与扩充,增强时效性与代表性,同时充分整合利用本土资源和公共场所,扩充线下教学场所并丰富教学形式。结合信阳“又红又绿”的城市文化底蕴,利用实践课以及课后时间,带领学生下茶乡、进社区、去企业、走进公共文化机构展开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使课堂更加“活”化,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深化对茶文化社会功能的理解,提升文化认同感,积极主动思考如何让中华优秀茶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坚持“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模式,创新课程考核方式,促进“学与做”合一,“教与练”结合,吸引学生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课堂上增加宋代点茶体验、调饮茶制作、茶艺作品赏析、茶叶审评等教学环节,课后作业选用手工绘制专题思维导图、中外饮茶情景模拟重现及茶科普视频双语配音剪辑等形式,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激励学生课后主动查阅材料与编排分工,最终形成小组作品,在翻转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结合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完善优化作后的作品将作为课程过程性考核的一部分,推动多学科融合互促,增强劳动育人与审美育人的效果,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
3.3 加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思政典型案例汇编
《中外茶文化交流》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注重课程育人元素的“聚合”、知识契合点的“混合”、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化合”[8],综合灵活运用本地资源法、教学设计法、显性引导法、隐形融入法、多媒体+资源、课堂“活”化法等多种方法,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促成对学生的积极引领与深化影响。本课程以专业知识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立足区域发展,结合院校特色,从思想上显性引领,积极引导,在行为上潜移默化,积极推动隐性与显性相结合[9],结合课程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教法与合适的切入点,积极收集公开课程平台的典型案例与身边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植入课程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贯穿到课前、课中与课后。例如课前以清廉中国系列微视频为引导,课中对古时刘贞亮提出的“茶之十德”与当代庄晚芳提出的中国茶德“廉、美、和、敬”进行比较分析,融入陆纳以茶待客表示清廉节俭等典故,课后组织学生欣赏展现信阳当地红廉文化与茶都风采的文学艺术作品《将军故里茶飘香》并实地参观茶廉文化广场等景观设计,理论实践相结合,突出以茶育人成效与以茶养廉的重要性。(此处建议补充教学设计中具体思政案例)。同时,更新补充紧跟时事与学科前沿,丰富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每学期教学过程中进行更新补充并整合形成《中外茶文化交流》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汇编,保存好课程中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课程思政案例融入的总结、记录实施过程的图像或影音资料。
3.4 注重“课中课”式教学的育人仪式感与启发性
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策划并开展了《中外茶文化交流》课程的“一期一会 美美与共”线上结课云茶会,拓展了课程“课中课”式教学的形式[10],邀请茶行业的从业者分享他们与茶的故事和习茶感悟。在准备阶段合理安排嘉宾受访顺序,根据从业经历和专长特色商定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访谈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云茶会流程,分区块进行专题串讲,以线上直播连线、访谈过程视频、嘉宾分享视频、主持人复述嘉宾发言、学生自由交流问答等多种形式呈现,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四期。受邀嘉宾来自河南、湖南、福建、杭州、江西、陕西、四川、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共计30 余人,其中有高等学校与职业教育院校的茶艺茶文化教师,茶艺茶文化方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就读于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武夷学院等院校的茶学专业在读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茶叶品牌主理人,茶叶企业经营者,以及在法国留学的茶文化爱好者等。“线上云茶会”的形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加了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了文化育人的仪式感,让学生加深了对茶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对传统饮茶方式与新式茶饮差异化的理解、对生活中的茶美学的感知、对茶文化社会功能的认同,进一步助力课程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3.5 注重多元教学评价,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主动接受教学督导小组的监督与指导,课后进行个人反思、课题组小组反思与专家引领反思[11],课程评价时采用调查问卷的收集和单独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借助学习通软件匿名收集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建议意见,通过关键字频次、词云提取,形成对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的评价。在教学督导小组的建议以及学生调查问卷的反馈基础上,选择学生们乐于接受并且学有所得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第五章民生经济中的茶文化教学中设置多设情境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达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效果,在选用实际案例及图片展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融合,发挥国家外交策略和“明星明剧”的作用,激励同学们要以茶待客,以茶会友,学会茶中蕴含的礼仪与待人接物的道理,赋予了茶积极的情绪色彩,但是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做的不够,讨论探究环节内向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羞于表达,需要保持学生的持续性参与,及时反馈学习成效。注重多元教学评价,积极开展深化教学反思,不断扩充知识储备,提升课程开发能力。
4 总结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中外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桥梁,《中外茶文化交流》课程是中外文化交流大背景之下,基于茶学专业茶文化类课程的教学重点及翻译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尝试,涵盖中外茶文化交流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文化影响等层面的内容。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课程思政案例汇编,创新过程性考核形式,增设“线上云茶会”的文化交流途径,强调课程反思的必要性,充分发挥茶文化的育人功能,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探索,从“茶为国饮”到“中国茶,世界香”的认知,到如何推动茶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思考,有助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增强文化自信,养成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