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农村人才资源推动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以T 市部分乡村为例
2023-12-30朱谦熙
朱谦熙
(中共莆田市委组织部,莆田 351100)
引 言
2021 年,农业农村部编制了《“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主要因素,如何盘活农村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成为破解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难题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阐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结合T 市部分乡村振兴做法实例,分析制约农村人才队伍发展的因素,探索激活农村人才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
一、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将农村人才分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五种类型[2]。结合工作实际,农村人才可以按照不同领域和属性界定为村“两委”成员、机关下派驻村干部、祖籍在村的离退休干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者等管理服务型人才,以农村各领域经济能人为主的生产经营型人才,以及技能专家、农村教师、医疗卫生专技人员、能工巧匠等专业技术型人才。
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以T 市为例,坚持三年一派,累计下派六批驻村第一书记,选配一批农村致富能人、回乡大学生等进入村“两委”班子,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等。但从总体上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村与村之间人才队伍分布失衡。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迁移距离和成本、工作机会的多少、地区间人均收入、迁入迁出地关系密切程度等密切相关。有些农村因其经济条件和地理优势,劳动力流入和消费需求增多,为当地村民带来房租、小生意等丰富的收入来源,形成劳动力流入和农村人才数量、当地村民收入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相反,在偏远的“老少边岛”村,劳动力一旦流出,除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外,村民回村频率普遍不高,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或求学,出现村民“老龄化”问题。“劳动力外出—人口数量减少—消费需求降低—就业机会减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外出”形成了闭环,拉大了偏远农村与经济强村之间的差距,在经济发展与人才回归的聚集效应下,农村人才分布不均现象日趋明显。
二是部分农村基层管理服务队伍老化。例如T 市某偏远乡镇相邻的三个村,总人口8292 人,实际常住人口1657人,劳动力外流比例高达80.01%,剩余劳动力平均年龄58岁。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导致村“两委”干部后备力量不足,无人可选可用成为偏远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基层管理服务队伍是引领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村主干更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其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村级班子老龄化、学历偏低,在学习新知识技能上较为吃力,难以适应现代化、网络化的工作模式,加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精力不佳、创新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步伐。尽管目前通过下派驻村第一书记或包村干部缓解了农村管理服务队伍力量不足的情况,但这些驻村人员并非长期固定,仍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此类问题。
三是农村人才回流存在困境。经济发展缓慢的农村与保持高速增长的城市有着明显差距,差距主要源于城市具有人才资源的优势[3]。与城市争夺“人才”,抢占人才竞争先机对乡村振兴来说刻不容缓,但目前吸引人才留在农村发展的大环境和有利条件尚未形成,乡村人才回流存在困境。一方面,部分农村收入低,发展渠道狭窄,工作机会少,职业上升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农村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较为落后,难以满足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乡村振兴战略虽然给农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基础设施和各种生产生活配套等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吸引人才回流。
二、制约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
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是引才,从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制约农村人才队伍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只有经济上去了,人才才会聚集,这是当代劳动力市场的普遍规律。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第一要素,部分农村集体经济依然依赖于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农村没有自己的产业,就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无力为人才搭建职业平台,人才作用的发挥空间有限,人才资源也随之向外流动。此外,在传统的社会思想观念中,村民普遍期望后代能通过考学、工作、经商等方式有更好的发展,这也是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因。
二是人才培养管理政策因素。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使人才政策和资金投入更多倾向于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高层次人才相比,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关注度较低,镇村农业技能人才职称晋升机会较少,农村本地人才的个人发展后续动力不足问题仍存在。与其他领域人才不同,农村人才需要通过更加强有力、多方面的政策来扶持,但目前部分农村尚未制订单独的长远发展规划,政策扶持缺乏系统性,关注度和支持力度较低,人才的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未形成尊重人才、发挥作用的正向激励氛围。
三是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因素。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差距不断拉大,即便农村的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也无法与已经拥有一套成熟、完整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比。建立健全农村保险制度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农村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就业失业和收入问题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这是农村留才、引才的首要手段[4]。此外,部分农村在文化休闲、医疗卫生与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不足,无法为农村人才提供与城市生活一样的便利便捷的生活保障。很多人适应了城市喧嚣热闹的生活后,很难再适应农村悠闲恬静的生活,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快节奏的生活更加向往,难以安下心来留在农村发展。
三、激活人才资源实现人才强村的路径和方法
如何激活人才资源,使之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匹配是新时代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结合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村、兴业促农。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农村人才政策扶持力度
农村人才是乡村振兴和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根据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过程中各个村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一村一策”给予农村人才工作扶持政策,有效破解农村无人可用难题。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转变农村人才发展观念,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介,积极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积极推广本土化人才回乡创业先进典型事迹。近几年,网络上关于大学生回村创业,带领农村致富的事迹报道层出不穷,对吸引大学生回流农村创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舆论浪潮,在农村营造浓厚的重视、保护和关怀回乡创业人才的社会舆论氛围。
分类施策,打通农村人才政策“绿色通道”。每个村的村情不一样,农村人才政策不能不顾具体情况“一刀切”,用同一套政策来推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应当以乡镇为单位,对所辖每个村不同种类的人才现有资源进行摸底,并与实际人才需求进行对比,理清人才缺口的类型与人数,针对不同人才类型的供需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差异化的政策保障。对于管理服务型人才,应当从保障福利和政治待遇入手,解决其后顾之忧;对于回乡创业、致富能人等生产经营人才,应给予惠农资金补贴、创业技能培训、电商支持等政策;对于农村本土知识型人才,应给予职称评审、技能认定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
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引进”是基础,“留住”是关键。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必须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以T 市H 村为例,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发展农村旅游业,成为假期旅游打卡热门景点,为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注入了生机活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支书是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实践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应当尤为重视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
坚持多渠道选配,吸纳各领域农村人才充实村干部队伍。管理服务型人才与专业技术型、生产经营型人才没有清晰的界限,不同类型的人才可以互相转化,共促共进。村干部是农村人才中比较稳定的一支队伍,长期生活在农村,服务于农村,在乡村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管理服务型人才队伍建设,应当注重从本村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年轻大学生、退休返乡定居干部中发现、培养村“两委”后备干部,让他们积极参与本村发展建设,在时机成熟、程序合法的条件下,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进一步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此外,应当建立村干部报酬与经济社会同步增长的激励机制,把村主干养老保险纳入财政预算,适时从连任多届的优秀村主干中定向招录行政机关事业人员,提升其经济和政治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村干部队伍。
优化组织体系,形成同步发展的工作合力。打破行政区划地域限制,增强村与村之间协同发展,共享人才资源。以T 市C 区为例,通过优化党组织设置,在全省率先成立“中心村”党委,以“幸福家园”示范村J 村为中心,采用“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富带贫”的模式,成立花卉种植合作社,手把手传授致富经验,让各个村的“自家事”变成“中心村”的“大家事”,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5]。乡村振兴不只是农村的目标任务,也是社会各界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集聚全社会资源力量,积极探索农村+企业、农村+学校、农村+机关等党组织“共建共促”模式,营造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形成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人民”的农村人才队伍的强大合力。
(三)健全培养机制,提升农村人才素质整体水平
与高层次人才主要看学历背景不同,农村事务细碎复杂,经常与村民群众打交道,农村人才需要“接地气”,更注重以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作为评价标准,培养内容和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盘活农村本土人力资源,充实农村人才后备力量。将本土人才作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由政府部门牵头,推动政校企行深度合作,把年轻本土村民当作重点培养对象,培养一支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后备人才队伍[6]。充分发挥种植、养殖等技术能人“传帮带”作用,借助他们熟悉本地人土风情、拥有丰富技术经验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优化培训课程设置,吸纳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师资队伍力量,分类型、分产业、分层次合理设置课程,并根据村情变化,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全面培养管理服务型、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等综合性人才。
构建人才队伍城乡交流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号召科研院所、农技站的农业技术专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采取专家挂钩、“师徒”制的形式,“一对一”下乡进行交流指导。另一方面,定期选送一批本土人才到经济水平发达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学习交流开阔眼界、提升能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劳动力流出与流入的差距,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农村人才城乡双向交流平台,通过咨询互通有无、经验在线沟通分享,解决劳动力在城市发展与助力本村发展的空间矛盾,缓解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出的不可逆性,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结 语
人才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最宝贵资源,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应当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持之以恒开展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积极挖掘各领域农村人才,吸引有志之士加入乡村振兴建设,为农村发展注入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