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
2023-12-30吴良娥
吴良娥
(泰宁县环境卫生所,三明 354400)
引 言
为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我国相关部门提出要构建且健全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因此,需增加财政管理体系的支持,让财务部门加强资金的使用,采用严谨的绩效管理方式,明确后续工作的开展方向,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核心作用。同时,相关单位的领导人员可运用专项经费,执行对地方经济的建设工作,落实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使相关单位执行财务部门内容的独自核算和资金的专款专用。如此一来,事业单位则可顺利实现资金管控,拓展绩效的评估平台,让事业单位内的工作人员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实现对后续管理工作的指导,从而切实地夯实单位的综合管理能力,方便单位管理者整合资金支出,增加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参考依据。
一、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概述
一方面,专项资金一般是针对核心项目,推动单位相关工作合理实施的资金,特别是专用资金。对于专项资金而言,此工作的应用范围是相对广泛的,工作人员需做好金额的设置工作,根据严格标准统一员工的工作。若存在特殊情况,单位应了解其属于哪些方面,采用全方位整合相关流程及标准的方式生成相关报告,并与有关部门对接,并在获取相关审批后方可调用专项资金[1]。同时,工作人员应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结算和报销,让工作人员独立完成专项资金调度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专项资金涵盖了专项购置、专项业务费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单位在管控预算绩效时,应采用预算申请、评估、决算的管控流程,跟踪并监控资金是如何应用的,以方便工作人员评估效益,落实资金的预算绩效管控工作。
二、事业单位内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作用
首先,事业单位的绩效管控工作可帮助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若此时社会加快发展速度,则财政资金的整体投入占比会增加,使专项资金的规模有所提高,同样也会提高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事业单位需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去控制单位的预算绩效,并对其加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将职能落实,强化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其次,绩效管控能推动社会长远发展,有力保障民生,对内部管理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促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管理人员为降低单位的财务风险,需采用专款专用的方式,适当地提高单位中财务资金的使用率,从而实现单位的工作目标。
最后,事业单位需执行预算绩效管控工作,通过防范债务的方式使用专项资金,让事业单位工作者运用预算、评价的工作方式整合专项资金,强化资金管控效益,减少事业单位中需要由政府相关部门管控的融资风险,让事业单位中的工作者形成全方位的防范意识,以降低债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三、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一)事业单位在管控专项资金时,存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未落实的情况
虽然当前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已经实施,但部分单位中工作人员的综合意识仍未达标,造成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因素增加,使预算编制工作无法顺利实施,容易引发财政资金的亏损。同时,事业单位在执行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时,绩效目标未合理设定,使部分工作以申报文件为主,无法保证报告的合理创建,造成事业单位中绩效目标及考核指标不统一的状况,长此以往则会造成专项资金在应用时发生设定值偏离、资金悬殊的问题,严重者会造成专项经费超预算、超范围,甚至会出现超标运用的情况[2]。
(二)事业单位专项预算资金应用不严谨
事业单位内的工作人员容易受到意识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干扰,导致单位所应用的管理方法不合理,使工作者无法充分应用预算资金,削弱了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能,使专项资金的整体效益有所下降。同时,在财务部门的具体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花费大量精力在资金核算方面,导致项目资金在使用期间的合理性较低,员工无法顺利实行财务分析工作,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且,部分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时,员工没有制订预算计划,增加了在资金调用环节的随意性,容易使预算调整程序出现纰漏,削弱了事业单位中员工的财政资金管理能力[3]。
(三)事业单位中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过于客观
若部分事业单位在实行专项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时,只凭借往期数据进行,会增加专项经费的总资产偏差,无法保证工作人员对项目实现全面调研,长此以往很难保证子项目的合理应用,造成专项资金的应用范围、使用情况和分配方式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强化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处理主观性,无法增加企业内的数据支持。所以,事业单位受到价格因素、当前市场环境方面的影响,容易造成专项资金预算额度变化,甚至发生超出事业单位预算的情况。
(四)预算绩效监管工作未落实
单位内的专项经费需要从不同渠道进行融汇,各渠道之间有所差异,这样难免会增加单位的管理难度。同时,由于专项资金所涉及的领域广,所以财务部门在经费使用时会提出不一样的标准,提升了此工作的实施难度。例如,单位开展经费管理工作时,不仅需听从上级命令,还需以政府的要求为准,执行拨付、考核等操作。若单位需应用此经费,需增加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联,适当地分开经费使用部门,划分使用间隔,采用分层控制的方法,这样才能满足监管。但由于此操作相对分散,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监管工作无法落实的情况,使单位管理者未对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就开展财政审查工作,使部门所需审查的内容减少,无法保证其可以充分核对项目实施,更无法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顺利检查工作内容,使得单位内的预算绩效监管工作长期无法落实,增加对单位所带来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监管工作只能以形式化的状态出现,无法保证单位的监管工作效果[4]。
四、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更新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事业单位在财政专线资金绩效管理工作中不断完善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内容,能够优化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通过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并结合事业单位内部财政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能够为之后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的升级与创新提供保障。提高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资金宣传的重视,以及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对财务资金进行管理,可以持续提升工作者的绩效意识,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还应该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前往其他单位开展学习,汲取成功经验。由此可见,更新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掌握系统的学习内容对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借助学习单位管理流程的方式都是有效完成管理工作全面推进任务的主要方式。
(二)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知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在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还有着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应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知。
第一,要加大管理宣传,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绩效意识,借助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增强绩效管理工作中经济效益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更加全面的预算绩效管理宣传工作能够保证财务资金工作内容的全面落实,实现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价值。
第二,对于不同岗位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参与到对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可以将基层人员工作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不断完善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能够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三)健全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健全事业单位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主要需要工作人员针对不同的领域与内容采取创新手段。在这种全新工作模式的引导下,事业单位内部也会随之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财政部门的资金监督与管理工作中的滞后性也就会越来越严重。为彻底避免转型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该进一步健全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机制。针对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规范后续专项资金的运用情况,可以避免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风险的可能性。另外,在财务资金申报工作当中,事业单位需要针对项目施工管理的可行性特点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全面的监管,改正以往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的不合理因素。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全面管理可以强化资金决算工作,进而带动相关行业经济效益的全面获取,确保财政项目综合实力的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对不同阶段工作内容与职责的有效划分,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奖惩制度的有效落实,从源头上避免了资金的过度流失。
(四)完善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监管机制
想要落实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预选资金的绩效管理制度,需要工作人员时刻加强对科学监督管理机制的有效落实。事业单位也需要进一步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为之后健全权责关系及奖惩机制提供基础保障。一旦事业单位在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监管机制当中出现了违反相关工作标准的现象,会直接损害单位自身资金安全工作的推进。专业的管理人员更是需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惩罚,利用权责制保证资金安全,避免资产出现流失。
为保证监督机制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需要工作人员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要始终站在管理的层面上对不同岗位内容的责任进行分析,以实现内控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目的,进而避免不同岗位财务资金管理不全面的现象。其次,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财务资金监督管理制度,并加强对资金申请、运用及核算等过程的重点监管,这样也就能够为不同施工阶段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保障,更进一步地提升工作效率。最后,要提高审核力度,针对专项资金的应用状况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第一时间找出问题,运用科学的解决措施防止风险的蔓延。
(五)建立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单位要提前科学地设定绩效目标及指标等,基于管理方案的指导进行经费绩效评价。另外,要合理选取考核评估方法,因为专项资金涵盖的领域比较广,要求实际情况实际分析,选用相应的评估方式,如层次分析方法、360 度评估方法等。当开展绩效自评时,应该对绩效开展二次评估,并将结果纳入后续审批阶段。要注意尽可能降低低效项目的挤占,有效提升资金应用效益,切实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六)多项举措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要把绩效评价结果当作优化决策、调整预算等的核心依据。预算单位也要第一时间找到问题并进行改进,使资金支出更为科学,达到预算管理的目的。并且,要确保人们在多项举措中确保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这始终离不开对监督权、知情权等的运用,政府部门也能够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对评价结果进行更为深层次的论述。例如,某单位为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实施若干措施,包含制定反馈机制、评价结果工作等。全面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可以为工作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提供引导,更是保证了之后事业单位内部形成闭环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资金配置率。
(七)强化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促进单位长期发展、稳定建设
事业单位在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分析,可以改变以往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也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获取提供了保障。到目前为止,经济社会的全面推进可以为事业单位在国际上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保障。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方式的转变可以解决部分事业单位在以往工作中不合理的现状,更能够提升财务资金管理的真实性。事业单位如果想要提高自身的工作实力,就应该在资金管理层面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以保证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真实性。
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也应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相关规定下,保证全过程地公开预算与进行绩效管理。对核心任务工作内容的有效梳理能够促进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充分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开展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提升财政资金投入的准确性。专项资金在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为一些特定工作内容的完成及目标的确立提供保障,实现了事业单位在长久发展进程中较小管理工作价值与优势的体现。事业单位为保证资金管理与项目施工管理范围的有效性,需要制定科学的项目预算方案和目标,实现在管理过程中对资金的全面管控。而且,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也需要针对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切实提升资源配置和利用率,并通过持续探索实践达到对核心工作资金的精准投放,以及专项经费的高效应用[5]。
结 语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式与应用范围都带来了影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更是需要严格地按照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完善绩效管理理念,不断加大管理深度,并提高投入,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绩效管理目标及标准,同时加强对目标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其目标绩效管理能力和水平,实现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预算绩效全程监督管理,以切实提高专项资金的利用率,实现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