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我的爱情就像“核爆炸”
2023-12-29乾坤
2023年7月21日,传记电影《奥本海默》在全球上映,全球票房迅速超越《碟中谍7》,达到了40.37亿元人民币。这部片子的巨大反响和票房,一下子让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真实故事成为电影背后的热门话题。
奥本海默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科学家,他是全球公认的原子弹之父,为美国率先造出了原子弹。然而,美国在广岛投弹之后,奥本海默对自己在核武器研究中的角色和所带来的潜在后果感到深深的内疚和沉重。他的一生总是在辉煌与悲情之间交替,而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几段爱情就像核爆炸后升腾的蘑菇云,炽热豪放,一飞冲天,却不免灼痛自己,让人唏嘘让人忧……
爱的萌芽,激情之后是等待
1904年4月22日,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富有的德裔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服装贸易商,母亲艾拉·弗里德曼是一位温柔、文雅、苗条、极具才华的画家。或许是继承了母亲的基因,奥本海默从小就对艺术和文学充满浓厚的兴趣,他的过人天赋很快就显露出来。
幼年时,他最初在阿尔昆预科学校接受教育,小小年纪就涉猎文学、哲学、语言等领域。1911年,他进入纽约菲尔德斯顿文理学校学习,在一年内完成了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业,并跳过了八年级的一个学期,成为别人眼中的“神童”。
9岁的时候,他开始阅读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哲学书籍,还痴迷于矿物学。他经常在中央公园里四处溜达,对公园里的各种矿石充满了兴趣。有一次,他突发奇想,给纽约矿物学俱乐部写了一封信,描述他的发现。没想到,俱乐部的人看到信后,觉得写得很不错,竟然误以为奥本海默是个成年人,还邀请他去做演讲。
这种聪慧使得年轻的奥本海默时常孤身一人,他总是专注于他正在做或是正在思考的事情,尤其对体育不感兴趣。或许是因为运动太少,他的身体虚弱多病,一受凉就会感冒咳嗽,有时候还会发烧,全身酸痛。
1921年寒假,还有一个学期就要高考,他本准备利用假期好好学习,没想到身患痢疾,肚子一阵一阵疼痛,根本无法安心学习。他去医院买了药,可一个星期过去了,病情不但没好转,还导致了结肠炎。结肠炎是一种肠道慢性疾病,需要慢慢调养,奥本海默心情低落,甚至想放弃上学。艾拉很着急,决定带他去新墨西哥州的一个牧场疗养。
牧场主鲁思·托尔曼是一位漂亮的离异女博士,擅长临床心理学研究,年长奥本海默11岁。她拥有令人羡慕的超级智商,温柔、热心,对人性观察敏锐,她比谁都理解奥本海默性格深处不为外人所知的东西。
看到托尔曼的第一眼,奥本海默心中一下子有无数火焰在燃烧,她的眼神太诱人了,那是一种成熟女人的妩媚,却又不失温柔。她莞尔一笑,奥本海默便掉了进去。
她每天都会来陪他聊天,聊牧场、生活、病痛,也聊心态、坚持和拼搏。奥本海默弄不清究竟是为什么,以前的他,因为独特敏感的个性和不谙世事,喜欢特立独行,基本没什么朋友,很少和别人交流,可如今和托尔曼在一起,他却有说不完的话。青春的心门一旦打开,便如熊熊火焰,风再大,也不会熄灭。
奥本海默的病情慢慢好转,他发现,自己一定是喜欢上了托尔曼,要不然,怎么会一想到她,就会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呢?
晨曦从窗子跳进来,如美女的笑容一样温暖着奥本海默的心田,他买了一束鲜花,决定向托尔曼表白。托尔曼走进房间,依旧像平时一样聊着天,看到鲜花时,她笑了笑:“我比你大那么多,就让我做你的姐姐,不好吗?”
奥本海默羞涩而果断地摇头,他觉得自己的爱要么深藏,若一旦绽放,就会如火山般势不可挡。但是,托尔曼拒绝道:“你还很年轻,应以学业为重。”
奥本海默有些沮丧,但他骨子里是不服输的人,每天,他都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托尔曼的爱意。转眼一个月过去,奥本海默病情痊愈,即将回家了。
月亮爬上了树梢,奥本海默依依不舍,这一别,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见。他不再表白,只是眼神炽热地凝视着托尔曼。托尔曼很快把目光移开,定定地盯着天上的月亮。
奥本海默也瞅瞅月亮,又看看托尔曼,然后移动脚步,慢慢挪到她的身边。他握住她的手,月亮钻进了云层。
他们度过了难忘的一晚。他感觉自己就像一粒分子,在浩瀚的宇宙里滑行,有一种梦幻般的美妙。她说:“男人就应有自己的担当,你应以事业为重,而想立业,身体是基础,你以后要多运动,让自己的身体强健起来。”
回到家,奥本海默开始每天跑步,身体竟然真的越来越棒。但是,当他再次到牧场时,托尔曼却已出国深造,只留下一封信笺,让他努力学习,大学毕业后有缘再见。
爱的延续,缠绵之后是寂寞
奥本海默回到学校,整个人自信起来,再加上每天锻炼,以前的病症慢慢消失。但是,他对托尔曼的思念却越来越深,他给她写信,诉说着自己的相思之苦。托尔曼在信中热烈回应着,叮嘱他好好学习,他们一定会有相聚的一天。
在托尔曼的鼓励下,奥本海默信心倍增,学习更加努力。1921年9月,他以十门全优的成绩从菲尔德斯顿文理学校毕业,进入哈佛大学化学系学习,在本科期间被大学生荣誉协会录取,并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了物理学研究生资格。
有了托尔曼精神上的陪伴,奥本海默愈战愈勇。192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由布里奇曼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随后,他又转战当时欧洲理论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的德国格廷根大学,师从玻恩从事研究。他与玻恩合作,发表了“分子的量子理论”一文,奠定下研究分子光谱的基础,树立起分子研究的经典,并由玻恩指导获得博士学位。
1927年夏,奥本海默学成归国,他先去哈佛大学,然后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帕萨迪纳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终于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正好到了托尔曼回国的日子,奥本海默迫不及待去见她。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托尔曼回家的当晚,一伙强盗闯入牧场,她大声呼救,强盗们恐慌之下,竟然用尖刀刺进她的心脏。
突然的噩耗让奥本海默的心一阵一阵抽搐,他没有号啕大哭,只是定定地坐在那里,仿佛在思考一件至关重要的事。良久过去,他才感觉似有一块巨石压向心间,让人几乎窒息。牧场的一幕幕在眼前闪过,没想到当年一走,竟成永别。
回到实验室,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奥本海默不仅没有消极失落,反而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他像疯了一样研究,吃刺激的食物、喝烈酒、狠抽烟,好像要用外界事物对感官的巨大刺激来忘记托尔曼。
1929年,他又赴欧洲,先后在莱顿大学和苏黎世大学与艾伦菲斯特和鲍利一起切磋研究,他的思想深受鲍利的影响,始终瞩目于物理学发展的最前沿。1930年,他预言正电子的存在。1931年,他指出有整数和半整数不同自旋的粒子有不同的理论结构,并结合当时有关宇宙射线和原子核物理的大量观察实验结果,对种种基本粒子的性质进行了描述、计算和说明。未及而立之年,他已确立起自身在美国物理学界的领先地位。
同时,他也逐步展示出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潜能和素质。他的周围总是聚集着一群才华横溢、思想敏锐的优秀青年,他培养出的年轻物理学家后来也大多成为物理学界的顶尖高手,并由此形成美国物理学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派。
奥本海默在量子力学、物理学领域自由徜徉,享受着专业领域的认可与敬仰,带领着学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学术,不操心生计,不关心股票和政治,甚至大萧条来临都毫不知情。这份安宁,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奖赏,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暂时忘记托尔曼。
1936年,奥本海默去大学参加一场募款活动,看到人群中有一个女孩特别活跃,身形居然酷似托尔曼。奥本海默心下一震,赶紧向女孩身边走去。
女孩正在和别人交谈,一直背对着奥本海默。当奥本海默走到近前时,女孩正好回头。奥本海默一下子愣住了,那是一张特别青春的脸,明明不是托尔曼,可眼神却一样清澈温柔,仿佛托尔曼重生。
就这样,他们相识了。女孩是伯克利大学一名教授的女儿,叫珍·泰特洛克(Jean"Tatlock),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她虽然只有21岁,但博览群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在性格上也特立独行,复杂性与奥本海默不相上下。
共同的气场让他们很快坠入爱河,珍·泰特洛克年纪虽轻,却是当地共产党的活跃成员,她帮奥本海默引荐了共产主义活动人士。
泰特洛克的睿智让奥本海默深深着迷,她有着共产党人的深沉,也有着文学青年的柔情。她喜欢诗歌,给他讲约翰·多恩的《神圣十四行诗》。奥本海默有些恍惚,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牧场之夜。
久违的欢愉激活了奥本海默原始的欲望,缠绵过后,他决定向珍·泰特洛克求婚。她却一口拒绝:“亲爱的,我很爱你,但我不想结婚,你懂的。”
奥本海默微微一笑,他明白她的苦衷,左翼人士随时都有可能被监视,但他不管,爱情是纯粹的,哪怕不结婚,也一样可以爱得轰轰烈烈。
愉快的日子在爱情的甜蜜中飞逝,认识周年纪念日很快到来,奥本海默带着珍·泰特洛克来到百老汇787号的左齐密尔丘餐厅开心地吃了晚饭。随后,两人来到蒙哥马利街1405号,上了公寓的最高层,相拥而眠。
从激情中醒来,奥本海默又一次向珍·泰特洛克求婚,但还是遭到拒绝。她在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患有轻度抑郁症。奥本海默很是心疼,便尊重她的选择,不再提求婚的事。
饶是如此,悲剧还是发生了。1939年夏天,珍·泰特洛克在家中浴室里自杀,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奥本海默又一次陷入悲伤之中。
爱的真谛,闪婚也能长相守
失去恋人的奥本海默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之中。一天,加州大学转来一名研究生叫凯塞琳·哈利生。奥本海默发现,这也是一个有思想的女子,她虽然长得一点也不像珍·泰特洛克,但身上却有一种和珍·泰特洛克一样的共产党人气质。每次看到她,奥本海默眼前总是会浮现出泰特洛克的模样。
一天晚上,为了完成手头上的一个实验,他俩在实验室一直工作到凌晨。实验完成后,看着窗外满天星斗,他们忍不住相视一笑。他们都是工作狂,为了实验,他们甚至可以忘记吃饭。
暖风吹来,实验后的轻松让奥本海默感到了一丝惬意。他看向凯塞琳,凯塞琳也正好凝视着他。那是一种熟悉而坚定的眼神,像托尔曼,又像珍·泰特洛克,可又分明谁都不是。那眼眸,只属于凯塞琳。他有些迷离,不禁握住了凯塞琳的手。凯塞琳并没有挣脱,他们热烈地亲吻在一起。
奥本海默体内的火又一次爆发,尽管他知道凯塞琳有家庭,但他控制不了自己,就像一颗原子弹一旦被引爆,必定势不可挡。
原来,在认识奥本海默之前,凯塞琳有过三段婚姻。她家势显赫,第二任丈夫乔·达利特是富商的儿子,思想左倾,并加入共产党,战死在西班牙。凯塞琳一直生活在达利特的影子中,如今,正和第三任丈夫——一个医生生活在一起。
两个月后,凯塞琳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她比谁都清楚,自己的丈夫根本就没有生育功能,这个孩子是奥本海默的。听到这个消息,奥本海默一时不知是喜是忧。凯塞琳是一个敢爱敢恨,很有主见的女子,她决定和丈夫离婚,嫁给奥本海默。奥本海默也被她的执着打动,准备来一场那个时代的“闪婚”。
1940年夏天,凯塞琳奉子成婚,和奥本海默步入婚姻的殿堂。结婚后,凯塞琳加入了奥本海默的Y计划,她在那里担任抽血技师,研究辐射的危害。
1941秋天,奥本海默应邀参加了第一次原子弹秘密会议,然后一步步走入研究的核心。1942年,是奥本海默人生的一大转折,他被任命为战时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担任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技术领导。
当时,这个新的实验机构只有几百名科学家,但是迅即发展成一个拥有6000名男女专家的“秘密之城”。27个月后,这些专家在奥本海默领导下,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奥本海默经常驾驶一辆军用吉普,或者开着他自己的那辆大型黑色别克车,在办公室和实验室之间出没。每到一处,他总是坐在房间的最后面,不停地抽烟,静静地聆听大家的讨论。他的出现常常可以激活大家的更高想象力。
每一次讨论会,听了辩论以后,奥本海默总是会站起来做一个总结。他不会直接说哪一种意见是对的,但是当他离开会场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明白最后的结论是什么了。
在奥本海默和队友们的努力下,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试爆成功,奥本海默成功完成了研究生涯中最突出的贡献。但他怎么都没想到,这是一种骄傲,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1945年8月6日和9日,两颗原子弹被投放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二战”迅速结束,全人类陷入震惊,受害民众更是惨象丛生,死伤无数,核弹辐射更是让幸存者痛苦残缺、生不如死。
奥本海默目睹着这些惨状,陷入深深的懊悔与纠结之中,他原本只是想做研究,从来没想过把原子弹应用到战争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任务,先是辞去实验室的职务,最终辞去全部职务。
接下来,奥本海默开始接受当局的调查与管控,他的悲天悯人和懊恼犹豫,被当局认为是科学家的优柔寡断。奥本海默就像捧着花瓶的孩童,却在命运的安排下,走入了川流不息的车流中,站在道路中央,看着花瓶落地,被碾成碎片。他无比懊丧心痛,却又无能为力。
当初,他潜心研究核能,完全出自对量子物理的热爱;他不谙世事,连本国的经济危机都充耳不闻,更不会有兴趣了解大国之间的博弈;当原子弹被用在战争中,让人类死伤无数,奥本海默陷入深深懊恼,然而却无力阻止,他在无数的夜里流下痛心的泪水。
1953年12月,艾森豪威尔决定对奥本海默进行安全审查并吊销其安全特许权,从而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和借助原子能来寻求国际合作与和平的政治理想。
退身政坛以后,凯塞琳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他们的生活过得简朴却充实。那段时间,奥本海默全身心地投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学和管理,把他的教学风格和管理才能在那儿发扬光大,并组织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促进了其间量子场论的发展。
1963年,美国政府终于向奥本海默颁发了恩里科·费米奖,以示恢复其政治名誉。但直到2022年,也就是奥本海默去世55年后,美国政府才推翻了当年剥夺其安全许可的决定,并肯定了奥本海默的忠诚。
在奥本海默生命的最后几十年里,他既对核弹的技术成就感到自豪,也对它的影响心怀愧疚。1967年2月,奥本海默的喉癌迅速恶化,他的生命终止在62岁。弥留之际,凯塞琳一直守在他的身边,就像在守候他们曾经的爱情。
爱情,有时候就像蘑菇云,炽热豪放,一飞冲天……
编"辑/征"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