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测试训练(高中内容第四轮)
2023-12-29梁开喜
梁开喜: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常德市人民政府督学。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90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角红旗
◎ 张品成
又是敲门声,很轻,但秦千起还是听到了。那天他感觉到娘突然从床上跃起,棉被被掀开一角,凉风贼似的蹿进被窝。秦千起趴门缝看,看见爷了。“噗”的一声,门缝那边昏暗的油灯忽地一下灭了。娘回到床上躺下。
“爷回了。”秦千起说。娘吓了一跳:“哎呀!你没睡?”“我看见爷了。”“你做梦了,梦到你爷了?”“娘,不是梦,是我看见你和爷在堂屋里,爷给你一个油布包……”“没有的事。”“娘,我听到爷说‘四个人四个角’,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片布拼了,人在旗在!’……”
“没这种事!”娘有些急了。“我从门缝里看到的,我碰倒了吹火筒,你和爷把灯吹灭了。”“伢仔,万万不能对人说!做梦也不能对人说,说了要被杀头的!”
秦千起之后常常梦见爷,梦见那个油布包。他经常在屋里到处翻找,还是没找到那个油布包,但他坚信那包一定在家里。他想,那油布包在,爷就一定会回来。
有一天,秦千起憋不住了,问娘:“爷去哪里了?”娘说:“去了该去的地方。”娘抹着眼睛。秦千起问娘:“你老抹眼睛干吗?”“松明子火燃了烟大。”娘弄熄了松明子火,说着,“睡哩!睡!”
日子越发艰难,娘起早摸黑、披星戴月,秦千起小小年纪就下田劳作。苦煎苦熬的日子又过了几年,娘病了,躺在床上,每况愈下。
那天,娘的气更虚了,游丝样从那灰白的两唇缝隙里进出。娘费力地朝秦千起招着手,他就到了娘床边。娘指了指屋梁,秦千起搬来梯子,小心地爬上去,他抠出石头,伸手摸到那油布包了。他取出来,在手里掂了掂,感觉不像是银洋,更不是金银。是票子哩,他想。
秦千起小心地把那包东西递到娘的面前。娘说:“伢仔,你打开!”他小心地打开油布包,没银洋、金子,也没票子,是一块红布。他对娘说:“是块红布。”
娘说:“那块红布,你爷说那是他的命根子。他们四个人被仇人追杀,要分散走,领头的把一面旗裁成四块,说人在旗在,谁也不能死,等有一天大家拼旗,不能让旗少了一角。”秦千起点着头,似乎明白了。
“娘怕是等不到你爷回来的那一天了。等有一天,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秦千起点头说:“放心!儿在东西在。”娘笑着闭上了眼。
秦千起埋了娘,在娘的坟前埋了几块大石头,把油布包藏到石缝里,对着坟磕三个响头,扭头走了。
秦千起去码头做了苦力。有一天,码头的人谈论时事,说当年的红军要回来了。他想,等了那么多年,我爷要回来了。半月后,果然远远听到隆隆炮声,随后有队伍从水路、陆路来到镇上,是支大军,他们在城隍庙前场坪上作演讲。
秦千起在城隍庙见穿军装的人就问:“你见到秦高丰没有?”有人摇头,也有人反问他:“秦高丰是谁?”他说:“那是我爷,我爷也是红军。”“哦,现在不叫红军了,现在叫解放军。”“反正我爷是你们队伍上的人。”“你把你爷的名字、年龄和籍贯什么的告诉我们,我们帮你找。”
几天后,秦千起听到敲门声,飞快打开门。不是爷,是三个穿军装的陌生男人。一个男人问:“你来找过秦高丰?”“嗯!他是我爷,我爷十五年前跟红军走了……你们进屋,你们屋里坐。”
三个男人进了屋。“我爷跟我娘说,他一定会回来的,可是我娘没等到这一天。”三个男人站在那好不自在,他们眼看别处,搓着巴掌。“我爷呢?”秦千起问。那个领头的男人低声说:“秦高丰同志当年为掩护大家牺牲了……”秦千起“哦”了声,很轻。“他是人民英雄、革命烈士,是好样的。”“哦,哦。”秦千起轻轻地应了两声,他想起娘死前的嘱咐。“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娘的话由远处飘来。
“我带你们去!”那三个男人跟到了坟前。秦千起站在娘的坟前,对着坟说:“爷队伍上的人回了,爷没回,我就照你说的把东西交给他们。”说着,秦千起挪动坟前那几块石头。
秦千起把那油布包取出来,交到高个男人手里。高个男人小心地打开。秦千起说:“那年……就是我五岁那年,夜里睡着睡着不见了娘,娘半夜关了门在堂屋里说话,爷说‘四个人四个角’,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块布拼了,人在旗在!’……”三个男人眼睛湿了,点着头。
高个男人说:“你爷说得对!人在旗在!”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同样的一块红布。另两个男人也掏出留存完好的两块红布,他们把四块红布拼到一起。那面红旗,完好无损。
后记:秦千起被那个高个男人接走了,入了伍。后来,秦千起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秦千起被上级授予战斗英雄勋章,那枚勋章上也有一面红旗。回国后,他把那枚勋章别在胸前去了娘的坟前。他在坟前站了很久,他想,要是娘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该有多好。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千起梦到自己窥探时碰倒了吹火筒,“爷娘”闻声吹灭了昏暗的油灯。
B.五岁的秦千起虽然懵懂不知世事,但他仍坚信油布包就是“爷”与家的纽带。
C.“娘”弥留之际,将油布包交给秦千起,表明她内心相信丈夫早已遇害了。
D.城隍庙前,秦千起寻“爷”逢人就问但问而不得,小说写出了他从坚信到失望的心理过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借深夜“轻轻的敲门声”“贼似的凉风”“昏暗的灯光”营造出紧迫的氛围,加上孩童视角带来的神秘色彩,暗示故事发生在白色恐怖时期。
B.小说没有直接描写秦高丰的出场,但从儿子、妻子、战友口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鲜明的形象—重情重义、勇毅果敢、信仰坚定。
C.小说用两个“拼图”构建故事情节—四块红布拼接成整幅红旗,秦千起作为见证人拼接整个故事。这种结构让叙事远离单调的线性,匠心独具。
D.小说人物刻画细腻又生动,情节曲折繁复、真实感人,场面波澜壮阔,多处都表现出革命儿女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信念。
3.秦千起前后两次讲述“爷”的誓言,这样讲述有什么作用?
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油布包”与“旗”,实质一样而说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
1.A项中,秦千起碰倒吹火筒,发现爷娘吹灭昏暗的油灯,这一细节在文中应为实写,“你做梦了,梦到你爷了”和“就是梦也不能对人说”是“娘”不希望秦千起知道真相的刻意隐藏和郑重告诫,目的是让秦千起陷入错觉,以免招致祸殃;C项中,“娘”在弥留之际将油布包交给秦千起,是因为她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油布包的秘密需要有人知晓,革命的火种需要有人传递,而不是“她内心相信丈夫早已遇害了”;D项中,秦千起在城隍庙前寻“爷”逢人就问,自始至终都没有“失望”的相关描述,“写出了他从坚信到失望的心理过程”属于对文本的曲读。
参考答案:B
2.D项中的“场面波澜壮阔”错误。小说没有宏大壮阔的场面,有的只是生活化的场景。小说尽管与残酷的战争有关,但落点并不在战争,而是战争的另一面,是英雄背后的亲情与爱情、承诺与守候、平凡与伟大。
参考答案:D
3.该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和鉴赏,答题时应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质和内在精神。秦千起前后两次的讲述发生在五岁时和十五年后,尽管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但“爷说‘四个人四个角’,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块布拼了,人在旗在!’”一字不易,说明那个夜晚发生的事深深烙在了他的记忆里,成为他一生追寻与坚守的信仰。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注意对两次讲述作出基于特定情境的合理解读,并概括两次讲述一模一样的细节安排所蕴含的深意。
参考答案:①五岁的秦千起对“娘”讲,童言无忌,映衬出“娘”慌张的神情,暗示了环境的险恶;②十五年后他对三个男人讲,唤起了他们的追忆与感怀,引出了拼成红旗的情节,并凸显了主题;③十五年跨度的讲述一字不差,表现了秦千起对“儿在旗在”承诺的坚守,以及对“爷”英勇无畏精神的认同。
4.小说中的“油布包”(红旗)是叙事的线索,也是精神的象征。“油布包”的说法出自秦千起,“旗”的说法出自“爷”,“红旗”的说法则是在四块红布拼凑起来后才出现的。很显然,不同的说法是由不同的人物身份及不同的情境所决定的。答题时,学生应对“油布包”和“红旗(旗)”的意蕴分别加以探究,同时要指明这一重要物件与人物成长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油布包”与“旗”说法不同,是因为叙事视角不同。“油布包”是儿童(秦千起)的视角,“旗”是革命者的视角。②“油布包”是秦千起与“爷”的情感纽带,是秦千起对“爷”思念的见证;“旗”代表了“爷”和同志们的共同理想,是革命者信仰的象征。③从幼年的懵懂到坚定守护革命信仰,再到接过先辈旗帜、投身革命事业建立功勋,“油布包”与“旗”的转换过程,也是秦千起的成长过程。
文言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熹宗天启七年八月,上不豫。时魏忠贤张甚,中外危栗。上召信王入见,谕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当,但云:“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请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当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次日,即皇帝位于中极殿。
十一月,魏忠贤、客氏伏诛,罢各道镇守内臣,魏、崔党次第伏诛。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
八年冬十月乙巳,上罪已,避殿彻乐。下诏曰:“朕以凉德,缵承大统,不期倚任非人,边乃三入,寇则七年,师徒暴露,黎庶颠连。国帑匮诎而征调未已,闾阎凋敝而加派难停,中夜思维,不胜愧愤。兹择十月三日,避居武英殿,减膳彻乐,非典礼事,惟以青衣从事,与文武吏士甘苦共之,以寇平之日为止。”
十三年五月,上以两京及山东等各处告饥,命地方有司设法赈济,招徕流徙,抚、按躬行州县,定殿最以闻。截漕米万石赈山东,免霍、泰、潜山七年以上逋税之五,近年之三。七月,发帑金二万,赈顺天、保定。八月,发仓粟赈河东饥民,帑金三万赈真定、山东、河南饥民。九月,免汝州十年前田租、陇西五县逋赋,折征江南绢、布等岁课。
谷应泰曰:呜呼!以怀宗之殚虑竭精,勤求民瘼,斯固治世足以奋烈,而乱世足以救亡者。独奈何皇舆扫迹,天禄陨坠,相报盖若斯之酷耶? (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崇祯治乱》)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
B.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
C.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
D.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豫”,这里指天子患病,与《礼记·中庸》中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不同。
B.“黎庶”,即平民大众、普通百姓。古代对百姓的称谓还有“黎民”“黔首”“布衣”等。
C.“青衣”,即青色的衣衫,是戏曲中的一种角色名,文中指低阶文官所穿的黑色的衣服。
D.“两京”,明代指的是京师(即燕京、北京)和南京,而东汉张衡《二京赋》中的“二京”指的是长安和洛阳。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祯皇帝行事谨慎,他在还是信王时,受皇兄称赞,却表现得诚惶诚恐;对魏忠贤,他十分戒备,坚决不吃宫中食物。
B.魏忠贤行事嚣张,朝廷内外都很畏惧他。崇祯皇帝继位后,诛杀了魏忠贤、客氏,并一举铲除了其党羽,稳定了朝政。
C.崇祯皇帝下罪己诏,称自己所任非人,导致国家边境不宁。他要减少膳食,取消娱乐活动,与文武官吏同甘共苦。
D.谷应泰对崇祯皇帝表示了同情,认为他励精图治、关心民生,是个好君王,只可惜生在了乱世,无法挽救国家于危亡。
8.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NbMZMM/Ix5ZPfTW6I6uPWQ==现代汉语。
①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
②国帑匮诎而征调未已,闾阎凋敝而加派难停
9.请简要概括崇祯皇帝赈济灾荒的具体措施。
【试题解析】
5.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方面的能力。各错误选项的拟设与当下高考通行的命题思路相同,C项、D项各有一处错误,A项两处错误兼而有之。其中,“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应从“帝”前断开,这个句子是从“魏珰”(魏忠贤)的嚣张和“帝”(崇祯)的沉稳两方面来陈述的,前文“时魏忠贤张甚”可以作为这里断句的重要依据。“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应从“天下”前断开,否则,“称”这一行为就失去了施动者,况且,前文“上召信王入见,谕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对“崇祯始政”已然作了必要的交代,之后便是谈反响。
参考答案:B
6.该题考查学生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同时涉及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结合上文,“青衣”一词出自崇祯的罪己诏,崇祯在诏书中陈述自己减少膳食、取消音乐,没有典礼时,只穿便服做事,和行伍之间的吏士同甘共苦,直到寇贼被平定为止,故这里的“青衣”主要表现崇祯自己是如何勤俭自律的,作“便服”解自然比较合适,而不是特指低阶文官所穿的、带有身份标志的黑色的衣服。
参考答案:C
7.该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只可惜生在了乱世”与原文不符,原文“乱世足以救亡”的意思是即使身处乱世,也足以拯救危亡,意在肯定和赞颂崇祯的勤勉有为,而选项D却将“乱世”当作崇祯国破身死、无力回天的原因。
参考答案:D
8.该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方面的能力。第①题的采分点主要是“左右”和“安从取乎”句式。“左右”代指身边亲近的人,“安从取乎”翻译时应按“从安取乎”的现代汉语语序来处理。第②题的采分点主要在“匮诎”和“闾阎”。“匮”是“缺乏”的意思,“诎”是“缩短”的意思,“匮诎”形容国库空虚;“闾阎”本指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区,这里代指百姓生活。
参考答案:①(信王)询问左右侍从:想要赏给他们酒食,要从哪里取得?②国库空虚而征发调用不止,民生凋敝而赋税摊派不停。
9.该题是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答题时,应根据题干要求首先锁定阅读区间,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崇祯皇帝赈济灾荒”的相关内容自“十三年五月,上以两京及山东等各处告饥”始,至“折征江南绢、布等岁课”止。崇祯皇帝的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4个动词—“命”“赈”和“免”“折”上,“命”的对象是“有司”,是“抚”和“按”;“赈”是通过发放银粮来救助灾民;“免”“折”则主要是通过减免赋税来使百姓得到休养。
参考答案:①督促官吏,安抚百姓;②发放银粮,赈济百姓;③减免赋税,体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