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月河与他的落霞夕梦

2023-12-29

现代阅读 2023年8期

二月河(1945—2018),原名凌解放,出生于山西昔阳,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历史小说作家,其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3部作品被海内外读者称为“帝王三部曲”(二月河称其为“落霞三部曲”)。

二月河在黄河边长大,他对黄河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二月的黄河,冰凌解冻,河水奔腾,正是一派生机勃勃、气势恢宏的景象。“二月河开凌解放”,说的就是他的本名和笔名的关系。

二月河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既有对社会总体性的准确把握,又有对人性、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体察,对读者理解社会、理解人性、理解事理有切实的帮助。

我最喜欢的是历史上的康熙其人,写作上最满意的是《雍正皇帝》,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最大的是《乾隆皇帝》。 ——二月河

追求文史并重的审美感受使“落霞三部曲”在揭示一个朝代的政治背景时,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典型代表的精髓形象。小说所描写的既是政治斗争,也是政治文化冲突展示的矛盾集结,这为比较呆板的历史事件的矛盾纠葛增加了丰富的文化色彩与历史内涵,从而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某一特定时代生动美丽的剖面图,把百余年的坎坎坷坷、恩恩冤冤、世间情仇、勾心斗角,用最平实的笔法加以描绘,勾勒出芸芸众生。 ——鲁 钊

(来源:郑州大学出版社《二月河评传》)

前情提要:康熙与侍卫们逮捕了多年专权的鳌拜,鳌拜集团土崩瓦解,群臣百姓都主张诛其族,但康熙并不想施以重刑—

“皇上要真剐了鳌拜,那更是一大失策。”

明珠听了一愣:“啊?!大哥,你,你怎么这样说呢?”

伍次友微微一笑:“鳌拜此时好比放在案板上的肉,杀不杀,都一个样,可是世祖皇帝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连气带病死了;苏克萨哈被杀了头;遏必隆丢了顶戴花翎;再把鳌拜一剐,哎,那就全齐了。他们多坏、多无能,也不至于一无是处吧?辅政大臣都这个下场,那百官能不寒心吗?更何况南方还不平静,吴三桂等人蠢蠢欲动,很多统兵将领都是鳌拜的老部下,要是听说鳌拜被处死,他们能不疑心害怕吗?”

(来源:《康熙大帝》,长江文艺出版社)

赏析点评

面对专横跋扈、欺压自己多年的权臣,康熙心中不可能毫无怨恨,但他仅将为首几人斩杀,鳌拜一人终身监禁。此情节一为真正亲政铺平道路,二为初试治国之才,三为彰显帝王恩威。二月河并未过分夸张,而是娓娓议叙,将刀光剑影与十几岁孩子不相称的年龄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感悟少年天子的睿智与果敢、心性与帝道。

前情提要:乾隆已决定生前传位颙琰(即后来的嘉庆帝),百官都随颙琰迎接大将福康安凯旋归朝,其乐融融,乾隆则只带了两个随从在圆明园中游赏—

向西透过林海远眺,可以看到湛蓝的秋空下蔚蔚岚气朦胧笼罩下的西山,是翠色的,又带着黛色,有点像新妆少妇的眉宇那般,被造化之神轻轻一抹。树丛中也有不少高台楼阁,但比起园外和珅的府邸和翻新修耷过的清梵寺,就少了几分妩媚,也欠着一点峥嵘气势。北边的风带着海子的潮湿,和着西风漫荡飘洒而过,簌簌的,纷纷的树叶像无数彩蝶荡落下来,扬起再落下,不甘寂寞地铺垫在一条一道错落有致的鹅卵石小径上或草丛上……

乾隆默默踏着已变得坚韧的绒草,踱到了园边小渠旁,选了一块洁净的青石坐下。这里看去甚是凄清,笔直的堤上秋草已半枯黄,连堤外的花篱也老叶萎谢,寂寞地偶尔翻动着叶片。渠水仍旧潺潺,清澈得可以见到渠底的小石沙砾和努力上游的小鱼,也有不知名的树叶和草节在水面上粼粼漂过。深暗色的树林树干像被一层寒雾淡淡笼着,除了风过叶落,幽深得看不到底,神秘的幽静中只能听到草间小虫不知是求偶还是求食的嘤嘤悲鸣……

(来源:《乾隆皇帝》,长江文艺出版社)

思考探究

1.两段环境描写取景地相距不远,为什么透露出的情感基调不太相似?请结合前情提要和史实,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读者习惯将这三部作品合称“帝王三部曲”,为什么二月河坚持称其为“落霞三部曲”?请结合三位皇帝的生平和当时国内、国际形势进行分析。

审 题 作 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衣服和装饰。身份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不同:学生需着校服,警察要穿制服;服饰体现礼仪,职场服饰应大方得体,正式社交场合最好盛装出席;服饰折射内在的品性和追求,屈原就在《离骚》中提到“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当代许多年轻人则喜欢个性化的服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指引】

材料内容围绕“服饰”展开,从3个方面分说了服饰的功能。

第一是服饰的标识功能,即反映人的身份。“需着”和“要穿”二字强调了“服饰”背后有与之相呼应的责任义务:学生穿上校服就应该遵守学生的行为规范,认真学习;警察穿上警服,就应承担好守护人民的责任;医生穿上白大褂,就要救死扶伤……统一的着装就是醒目的标志,时刻在强化着为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第二是服饰体现礼仪。服饰自古就被纳入“礼”的范畴,其形制与政治、伦理密不可分,成为价值选择和文化取向的符号显现。在现代,服饰是一个人的仪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最真实的写照。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等应酬交际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考虑舒适自然……正确得体的着装是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的体现。

第三,服饰折射出人内在的品性和追求。这里可供考生发挥的余地较大,可谈对简朴衣冠或奇装异服的理性认识,也可谈服饰自由体现的思想自由;可以由服饰的流变及着装观念的变化谈传统与当代的联系,也可谈服饰的变革对国家、民族文明演进产生的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材料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体现青年的审美需求,也给了学生较广阔的想象和思辨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与创造。

——特约名师 谢静(湖南省湘潭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