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月”攻略
2023-12-29
一、读书好
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任意门,你想去哪里,都由你自己决定。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方法。别抱怨读书的苦,那是你通向世界的路。
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多读点书,它会一点一点地滋润你、改变你,让你收获更好的自己。
为什么要读书
1.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2.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通达,不固执,不偏见。
3.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
4.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潭,也依然可以仰望天空。
5.读书,或许不能解决你当下的难题,但它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
6.读书,就是让你变得通达的过程。
7.当你爱上了读书,独处,就成了一个人的狂欢。
8.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
关于劝读的诗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序言》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赵恒《劝学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二、好读书
大凡有所成就之人,都有爱好读书的习惯,有的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故事1.鲁迅:嚼辣椒驱寒读书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故事2.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故事3.侯宝林:“抄书”
相声大师侯宝林只上过3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三、读好书
读课本、读新闻、读历史、读名人、读科普知识、读红色作品、读经典文学。有计划地读一切有利于修身立志、明事知理,和促进学业、提升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拓展胸襟、净化心灵、培养情怀的好文章。
四、阅读要旨
1.要用“心”去读,而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2.要有选择性地读,而不是见书就读;书也有好书和坏书之分。
3.要有针对性地读: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需求重点,针对不同的课题阅读。
4.要有计划性地读:读书也要讲究对知识体系的有序归集,不要杂乱无章。
5.要坚持阅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