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郊野话清明
2023-12-29郑学富
引言
清明既是时序的标志,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祭拜先人、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戴柳、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为清明节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我国民间有“四五清明”之说,即清明节是在4月5日。以古代天文干支纪元法测算,每年清明节的交节时间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化的,并不固定在4月5日。
2023年4月5日12时05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之清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这时春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自然万物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焚香祭拜悼先人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当代诗人左河水的《清明》描写了人们在清明时节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祭祀扫墓的情景。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祖扫墓、缅怀先人。民间的祭祖扫墓,是怀着对先人的尊崇怀念之情,到墓前祭奠,剪除坟墓上的荆条杂草,整修坟墓前的树木;添新土培坟、聚坟,立新坟头;摆上祭品,焚烧纸钱,给先人磕头祭拜。《清通礼》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据文献记载,扫墓之俗大概始于汉朝,在民间兴清明扫墓之风则始于唐朝。《唐会要》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年(732)下令:“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已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这说明,在当时的人看来,扫墓祭拜祖先是一件严肃庄重的事,不得就地饮食作乐。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官吏若回乡扫墓,往返往往需要数天的时间,路途遥远者则需更长时间,影响上朝和衙门政事的情况时有发生。唐玄宗善解人意,不仅没有怪罪责罚这些官员,反而想法解决这一矛盾,决定将寒食节、清明节合并在一起放假4天,后来,又逐渐延长到5天和7天,这样就形成了清明“黄金周”,官员回乡扫墓时间更加宽裕从容了。
宋朝沿袭唐制,宋人吕原明的《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梦粱录》对清明节扫墓盛况也有记载:“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
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也承接前代旧制,把清明节作为春季的一个大节,官员放假以便回乡扫墓祭祖。明代《帝京景物略》描写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樽盍,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为清明节祭祖赋予了新意。每逢清明节,人们络绎不绝到烈士陵园扫墓,寄托哀思,悼念那些为解放事业和祖国安全而献身的先烈们。郭沫若有诗云:“烈士丰碑何巍峨,空中荡漾红旗歌。长垂塞上风云占,民族精英永不磨。”
不妨游衍莫忘归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北宋理学家程颢的《郊行即事》描写了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尽情游赏、踏青的情景。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在扫墓、哀悼祖先之后,顺便到万紫千红的原野中踏青游玩,调剂一下悲痛的心情,这也是人之常情。清明踏青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西周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已成为礼制。《管子·小问》曰:“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管子》记述了齐桓公三月踏青,在田野里游赏的情景,可见春日踏青的习俗,在齐桓公时期就有了。到了唐朝,清明踏青已成为一种时尚。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吟诵。唐朝清明节时,长安妇女郊野春游,她们身着盛装,相约踏青野外,其乐融融。有歌谣曰:“一踏青,二踏红,三踏小脚不害疼”;“爹也好,娘也好,就是不许到外跑,清明起得早,满眼青色看个饱。”
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道:“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清明春游的情景时也说:“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同样生动描写了清明踏青的情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写了一群儿童在明媚的春天里放风筝的快乐情景。
风筝,古时称“鸢”,当时为木质所造,发明者相传为墨子。墨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被誉为“科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鲁国工匠鲁班在墨子设计的基础上,又进行创新和发展,《墨子·鲁问》记载,鲁班把竹子劈开并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喜鹊的样子,称其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这些都是风筝的“早期版本”,可以说是风筝的源头。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之为“纸鸢”。在唐朝,随着造纸业的发达,民间用纸来裱糊风筝已经很普遍,清明节放风筝也很盛行。当时,有人在风筝上装有弦和笛,放飞时风吹发出响声,还有人在风筝上安装灯笼或小彩灯,夜晚风筝升空时,就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唐代诗人高骈《风筝》诗曰:“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广泛的户外活动。《武林旧事》写道:“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翦截,以线绝者为负。”明清时期,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山东潍坊的风筝具有悠久的历史,制作工艺精巧,具有独特的民间地方特色。位于潍坊城东三十里的杨家埠,是中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在那里,“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潍坊风筝吸收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和绘画的技艺,扎、糊、绘、放俱佳,由普通玩具跻身工艺美术之列,其种类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板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等。它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经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装饰品。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现在世界70%以上的风筝都出口自潍坊,被誉为“风筝之都”,潍坊风筝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女郎撩乱送秋千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代诗人韦庄的《麟州寒食》描写了清明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最早被称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生活在燕山一带的山戎人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讨伐山戎,将“千秋”带回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完善成一种游戏,后传入中原,成为清明节的民间游戏。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祝寿词冲突,为了避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宋时期,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元明清三代,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人们竟然把清明节称为“秋千节”,可见荡秋千风俗之盛。明人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髩,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清初词人陈维崧的《天门谣·汲县道中作》曰:“已过秋千节,看汲冢苔钱铺缬。淇流咽,说古今兴灭。”
习惯在清明这天荡秋千的最初主要是女性,尤其是闺中女子。后来,荡秋千逐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荡秋千能让人心旷神怡,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祛除百病,把病毒“荡走”,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山东胶东一带还有两种特殊的秋千:一是旋转式秋千,先在地上栽一木桩,桩上放一转盘,绕转盘系麻绳四对,搁置木板,戏者坐于木板上,用脚蹬地产生动力,使之旋转起来;二是纺车式秋千,此种秋千因形似纺车而得名,两端各坐一人,旁边有人助动,旋转如风车一般。
清明是处插垂杨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宋代诗人宋伯仁的《清明插柳》道出了清明节插柳风俗。
清明戴柳、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清明时节,人们为防止“鬼”的侵害,在大门上插上柳条,在头上戴柳。这是因为古代素有“榆树救荒,柳树祛病”之说,人们认为柳条有避邪的作用,故称柳为“鬼怖木”。魏晋时代即有此俗,唐代形成风尚,清代《燕京岁时记》引《岁时百问》说:“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唐末黄巢起义时约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唐朝诗人宋之问的“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和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都记述了清明插柳习俗。
清明前,人们还会把井沟清理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条。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这正与清明这一节日相似,流传千百年,代代增新俗。
(来源:《中华读书报》,有改动)
关联知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岁时节令。清明最初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清明风”是“八风”之一。清明时节,在和煦的春风之下,“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二字由此得来。
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如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午,走的就是这一路径。清明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寒食节“收归名下”,又吸收部分上巳节习俗,形成了节气、节日“双节合一”的特性。
诗词鉴赏
1.最经典的清明诗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最悲凉的清明词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宋】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3.最欢喜的清明诗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4.最感慨的清明诗
清 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5.最令人向往的清明词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顾太清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迥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轮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6.最感伤的清明诗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7.最失意的清明散曲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8.最乐观的清明诗
清明二首·其一
【唐】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9.最洒脱的清明诗
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唐】祖咏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10.最清逸的清明词
阮郎归·西湖春暮
【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