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经典专题诵读:孝悌之论
2023-12-29
儒家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这个概念较为复杂,其中,孝悌是仁的根本,也是最贴近人们日常行为的思想。同时,儒家思想重视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一个践行孝道的人,是很难做出危害国家的举动的,这也是后世推崇孝道的原因之一。
孝道固然不如仁道那样抽象,但也包罗万象。在生活中践行孝道,不仅要做出孝顺父母尊长、友爱兄弟姐妹的举措,还要发自内心地遵从孝悌之义、想他人之想。父母关心子女,那我们就应该尽量保证身体健康,以免其担忧;照顾他们时,不仅要尽量满足其物质需求,还要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他们犯了错,我们要委婉地指出,而不能放任不管或生他们的气。如此,社会上才能形成一股孝悌之风。
学而 第一·二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③,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④,其⑤为仁⑥之本与⑦!”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弟子。
②孝弟(tì):善事父母,敬爱兄长。弟,同“悌”。
③务本:专心致力于基本工作。务,专力。本,指孝悌。
④也者:也,助词。者,语气词,表示提顿语气。
⑤其:应该是。表示推断语气。
⑥为仁:实践仁德。
⑦与(yú):同“欤”,相当于“吧”。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身处上位的人,像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身处上位的人,却喜欢做出悖逆争斗、违法犯纪的事,这样的人是绝对没有的。有才德的君子,凡事都专心致力于基本工作,根基树立了,实践仁的途径也就有了。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应该是实践仁德的基础吧!”
【析论】
仁道宽广,不易把握。若能从浅近处体会、着手,就容易收效。有子让人致力于实践孝悌之德,即是指点学者从切近处把握实践仁德的方法。如此,天理本心自然洋溢于生命之中。
泰伯 第八·三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而今而后③,吾知免夫④,小子⑤!”
【注释】
①启:开,此处指揭开被子。
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怀着恐惧戒慎的心情,就像在深渊的旁边,生怕坠落;又像走在薄冰上,唯恐陷溺。战战,恐惧。兢兢,戒谨。语见《诗经·小雅·小旻》篇。
③而今而后:从今以后。前一个“而”字是“如、从”的意思;后一个“而”字是关系词,同“之”。
④免夫:免于毁伤。夫,语气词。
⑤小子:指弟子。
【译文】
曾子年老病重之际,召集门下弟子到身边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小雅》说:‘怀着恐惧戒慎的心情,就像在深渊的旁边,生怕坠落;又像走在薄冰上,唯恐陷溺。’我就是这么小心地保全发肤四肢的。从今以后,我知道可以免去身体遭到毁伤的罪过了。弟子们,要好好体会我这番话呀!”
【析论】
曾子一向尊崇孔子的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其为基本孝道,因此在年老病重之际,让随侍在侧的弟子掀开衾被,检视手足四肢,并且反复叮咛警醒,示以善事父母之道。
子女的形体、生命,莫不来自父母,可以说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做子女的要珍惜五官、四肢,涵养生命、精神,千万不要做无意义的残毁行为和无价值的牺牲,这就是“不敢毁伤”的道理。有些人血气方刚,为了逞一时之意气而毁身丧德,严重违背了“战兢自惕,临深履薄”以恪尽孝亲之道的真义。
为政 第二·六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②疾之忧。”
【注释】
①孟武伯:姓仲孙,名彘,谥武,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②其:指子女。
【译文】
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最忧虑的是子女患上疾病。做子女的应该善体亲心,力求身心健康,这样才算尽孝。”
【析论】
子女有了伤病,父母必然忧虑担心。孝顺父母,首先自己要有强健的体魄,避免疾病或受伤。适当运动、保障均衡的营养、杜绝不良的嗜好,都是强健身体、远离疾病伤痛的好办法。
有了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偏激的思维、乖戾的性情、不正常的心理,这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使父母忧心不已。因此,做子女的除了要锻炼体魄、不违礼法,还必须涵养温厚恭俭的美德,求取丰富的知识学问,把自己陶冶成身心健全、性情敦厚的仁德之人。
为政 第二·七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子游:即言偃,孔子弟子。
②是谓能养:只是认为能供给父母的生活所需就行了。养,供养父母。
【译文】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一般人谈及孝道,只是认为能供给父母的生活所需就行了,却忽略了对父母的敬意。就好比狗、马等牲畜,被主人饲养,主人对他们却不存有敬意。子女供养父母,若不存敬意,那么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差别呢?”
【析论】
子女的生命来自父母,父母的恩德有如天之高广、海之深邃。因此,子女尊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般人侍奉双亲,总以为满足其物质需求就算实践孝道了。其实,那只能称为“养”,算不上“孝”;子女侍奉双亲,若只是满足了父母的物质需求,却不对父母心存恭敬,对父母没有关怀和依恋之情,那么,孝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为政 第二·八
子夏①问孝。子曰:“色难②!有事,弟子服其劳③;有酒食,先生④馔⑤,曾是⑥以为孝乎?”
【注释】
①子夏:即卜商,孔子弟子。
②色难:和颜悦色是相当不容易的。
③有事,弟子服其劳:若有劳役之事,后生晚辈为他们(长辈)效劳。弟子,晚辈。
④先生:指父母兄长,年长的人。
⑤馔(zhuàn):动词,饮食。
⑥曾(zēng)是:难道这就。曾,竟,难道。
【译文】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最难的就是对父母时时保持和颜悦色。若有劳役之事,后生晚辈为他们效劳;若有酒饭菜肴,让年长的人先享用—难道这就算孝吗?”
【析论】
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关怀,是发自内心、与生俱来的,因此,侍奉父母时,心中自有一种祥和之气,脸上自有一种愉悦之容。然而,一般人未必能深刻体会、体现这种亲子之情,于是与父母相处、替父母效劳时,往往忽略了表露“诚于中,形于外”的愉悦之色、和婉之容。“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等行为虽然表现出了后生晚辈的勤快恭让之德,但子女孝敬父母时,不只要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内心的恭敬和顺。
里仁 第四·十八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而不怨③。”
【注释】
①几谏:微言劝谏,即《礼记·内则》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几(jī),轻微,婉转。
②违:唐突,冒犯。
③劳而不怨:内心担忧而无怨恨。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时,若父母有了过失,应该委婉地加以劝说。倘若父母不听劝说,仍应恭恭敬敬,不要违背了当初委婉劝说的本意,可以等待适当的时机再加以规劝。虽然心中担忧,却不对父母有怨恨之意。”
【析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若有过失,子女应当尽量设法劝谏,使父母避免陷入不义的处境。劝谏父母时,子女的态度要恭敬和顺,言词要委婉含蓄,讲究说话的技巧,让父母欣然省悟。假使父母不接受劝谏,亲子之间没有共识,子女也千万不要气馁,更不宜怒气凌人,唐突双亲,因为规劝父母完全是本着孝敬之心的。此时子女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换一种方式或说法去规劝。
总之,在任何情况下,子女都不要对父母无礼,更不要违背孝敬父母的本心。在劝谏父母、交流沟通、建立共识、避免犯过的过程中,子女要操心忧劳,想方设法为成全父母之德设想,心中不可有怨恨。如此,子女才算恪尽孝道。
学而 第一·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①,民德归厚②矣。”
【注释】
①追远:恭敬地祭祀祖先,表达虔敬追怀之思。
②厚:淳厚。
【译文】
曾子说:“父母年迈寿终,应谨慎而哀伤地举行丧葬礼仪。祖先已远,还要恭敬地祭祀,表达虔敬追怀之思。若能如此,民风自然归于淳厚。”
【析论】
为人子孙者,慎终追远,既合于情理,也合于礼法。为政者,丧尽其哀(慎终),祭尽其敬(追远),自然也发乎至情、合乎礼法。
世俗之人在亲人去世时,往往哀痛莫名,因此举行丧葬之礼,但或许会忽略了恭敬之心;一年四时,祭祀远祖,或许又显得恭敬之情有余而思慕之情渐疏了。一个人,特别是为政者,如果能慎终追远,对世人较易忽略或疏淡的情怀念兹在兹,从不忽略遗忘,体现纯诚的孝思,其为人之仁厚,自然可知。为政者笃行孝亲仁厚之德,以身作则,臣民自然群起而认同,蔚成仁孝之风。因此,“民德归厚”可说是“慎终追远”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