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之中国”到“世界之中国”

2023-12-29张红涛

现代阅读 2023年8期

在世界舞台上,一股东方之风令世人不禁侧目——现在,不只有“熊猫”“功夫”这种令人熟悉到成为文化符号的东方韵律,更有当今稀缺的中国智慧、中国态度。从未有如此多的外国人聚焦于中国两会,古老又崭新的东方大国展现在大众眼前的形象也越发立体鲜明。中国外交调停千年积怨,中国经济引领世界发展,中国科技铸造中国标准,而它们,也共同构成了全新的中国声音、中国文化。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3个阶段。史前至秦统一为“中国之中国”阶段,秦统一至清朝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阶段,乾隆末年起为“世界之中国”阶段。梁启超关于中国历史3个阶段的归纳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演进特点的高度概括。

“中国之中国”,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历史阶段。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贾村塬的西周何尊铭文刻下了“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说明最早的“中国之中国”体现的是“中原之中国”“洛阳之中国”。随着中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原文化得到其他地域文化的认同,使“中原之中国”进而成为“中国之中国”,由此奠定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大一统的中华版图和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之基础。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德主刑辅、和谐包容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明特质。

“亚洲之中国”,就是讲中华文化与亚洲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影响和推进了亚洲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国吸纳印度佛教,促进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升华。中国文化向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促进了当地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日夜读书后,欲游洛阳天。为国立功德,芳名百世传。”这是一个1400年前到洛阳留学的朝鲜学者回到祖国后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足以说明,以古代洛阳为典型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当时外国学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世界之中国”,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阶段。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开始普及与深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经历了屈辱和曲折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独立自主走向世界的新的历史阶段。在中国人民经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显示了强大生命力,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深深影响着世界。

目前,“世界之中国”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即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提出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世界发展进步注入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世界之中国”的演变,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存续发展的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的思想伟力、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立己达人的大国担当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世界发展繁荣和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应有的伟大贡献。(来源:《洛阳日报》)

思考探究

除了文章提到的,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例?请以时间或地域为线索,整理一张中外文化交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