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方法相关阐述

2023-12-29陈曦

艺术大观 2023年8期

摘 要:民族民间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传承和学习民族民间舞十分有必要,但就现阶段来看,民族民间舞仍旧存在民族性、民间性流失等相应的问题,了解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方法,抓住民族民间舞的表演精髓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也将目光集中于此,从民族民间舞的概念界定、民族民间舞蹈现存问题、舞蹈表演方式的两个层面和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方式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和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民族民间舞表演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优化表演方式,提高表演质量。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表演方式;情感表达;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8-0-03

民族民间舞具有鲜明的特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需要传承和发扬,但就现阶段来看,民族民间舞表演仍旧存在欠缺民族性和民间性等相应的问题,而想要了解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方式,则需要明确民族民间舞的概念界定以及民族民间舞的舞蹈现状和舞蹈表演两个层面。

一、民族民间舞的概念界定

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文化的具象化呈现和抽象化表达,是地方人民长期劳作和生活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特性。民族民间舞可以从民间舞和民族舞两个角度来展开分析,民间舞是相对于宫廷舞蹈而言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舞蹈逐渐出现并成了人们的主流娱乐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蹈变成了备受关注和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而随着阶级分化和资产分化,舞蹈也会走向两个分化端点,分别为宫廷舞和民间舞。宫廷舞是为奴隶主娱乐服务的一种舞蹈,而民间舞则是地方人民娱乐自身或者是在表达祈愿过程中所采用的舞蹈,这类舞蹈被称为民间舞,民间舞的鲜明特性则在于其民间性,可以更好地反馈民间人民的企盼、愿望、诉求和兴趣[1]。

民族舞较好理解,即一个民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劳作下形成的一种文化艺术性表达,民族舞的鲜明特性则在于其民族性,它可以更好地反馈民族文化、民族特征,甚至通过民族舞可以让人们了解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其个性化特征相对而言较为明显。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艺术中璀璨的明珠,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涉及的民族民间舞也是相对较多的,他们各具特色,各具特点,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民族舞和民间舞的舞蹈特性逐渐流失,在表演上存在较多的欠缺和不足。

二、民族民间舞的现状

首先,从民族舞的角度来分析,民族舞作为反馈一个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习惯的舞蹈,其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是相对而言较为鲜明的,它可以更好地彰显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又受到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数据化时代,信息数字技术的飞速推广和普及让全球的文化理念输出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外来文化很容易会对我国居民产生一定的文化影响,这些影响在民族舞中也会有所体现。可以发现,很多民族舞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会融入西方的动作节奏和叙事手法,这虽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舞的新型发展,但是不容否认的是现阶段民族舞的个性化特征和民族性元素正在逐渐减弱,其表演的受众虽然在逐渐拓宽,但是其内在内涵却在不断转变,亟须引起关注和重视对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做适当调整,在求同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存异[2]。

其次,从民间舞的来源来看,民间舞是人们在社会活动或者是在祭祀中逐渐产生并流行的一种舞蹈,其民间特性相对而言是较为鲜明的,而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舞与民间活动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民间舞的民间文化逐渐受到冲击,民间舞往往很难彰显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同时随着舞蹈的发展以及人们给予舞蹈的关注和重视变得越来越高,民间舞逐渐走到了聚光灯下,成了舞台表演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在这种表演形式变化下民间舞的民间特性又进一步消亡。就现阶段来看,民族舞和民间舞在表演形式、表演方法和表演内涵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其民间性和民族性逐渐消失,优化表现手法,体现民族舞和民间舞的舞蹈特色十分有必要,而了解舞蹈表演的两个层面,从这两个层面出发分析表演方法可以为表演方法的优化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

三、舞蹈表演的两个层面

舞蹈表演的两个层次,可以从外到内再由内向外两个层面来展开分析。舞蹈是由外而内的思想渗透,也是由内而外的情感表达,在舞蹈表演方式分析的过程中表演者都需要经历这两个阶段。从外而内学习舞蹈的动作造型、表达技巧、表现方法,通过艺术手段的学习表现舞蹈,这时的舞蹈很容易受到固定形式、固定思维的影响和制约,舞者表演较为被动、较为刻板,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主观能动性和主观创造性是相对较弱的,更多的是集中于技能的训练和理念的学习[3]。

而在此之后则转变为由内到外,表演者需要意识到舞蹈是一个情绪表达的艺术手段,在此之后,舞蹈表演演员需要对舞蹈的内在内涵以及舞蹈角色特性进行深入剖析,走入舞蹈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舞蹈角色的个性特点,在此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分析如何有效地创造性表演,突出其个性特点,让人物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灵动,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可以说舞蹈表演方式会从很大程度上反映舞蹈表演者的内心依据和角色把握。想要有效解决现阶段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民族性和民间性较为欠缺、逐渐流失的问题,就可以从表演形式上做出优化和调整,转变表演观念,进而让民族民间舞重新焕发其独有的特色和光芒。

四、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方法

(一)抓住民族民间舞的特性

想要明确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方法,提高表演质量,则需要了解民族民间舞的特性,在抓住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造,对表演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民族民间舞的特性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展开讨论。

首先,民族民间舞具备一定的随意性。民族民间舞是根植于人民群众生活的,传统民族民间舞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们的主观情感的一种艺术呈现形式,并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场所或者某一固定的时间,人们随时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来抒发情感,因此传统的民族民间舞即兴成分相对较高,这也就拉近了民族民间舞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较好地与观众进行互动,与观众互为一体。

其次,民族民间舞具有一定的模仿性。民族民间舞来自普罗大众,是普罗大众对于生活的期盼,对于生活情感的抒发,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因此民族民间舞的舞蹈内容、舞蹈方式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劳作和人们的信仰祈愿甚至古代人们的种族图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然,这些模仿并非是一比一复刻式的模仿,是通过舞蹈表达的形式继承其模仿事物的神而非形,在根植于一个具象化事物或者指向性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化的表达和艺术呈现。

再次,民族民间舞具有一定的生动性。民族民间舞的表演群体特性决定了其与该群体的群体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较于宫廷舞,民族民间舞较为朴实,因此情感流露较为真切,可以让观众感同身受。

最后,民族民间舞具有一定的情绪性。在上文中也有所提及,舞蹈是人们抽象情绪具象表现又抽象表达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民族民间舞,其内涵的情感更加丰沛,民族民间舞往往并不会经过前期大量的排练,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余有感而生的一种舞蹈。而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情绪无疑成了舞蹈的生命源泉,正是因为民族民间舞充沛的情绪,让民族民间舞变得形式更加多样且表现力更强,更能够带动观众共情[4]。

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分析过程中,表演者需要了解民族民间舞的随意性、模仿性、生动性和情绪性四大特性,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民间舞做深入的剖析与研究,从主观情感上把握其内在核心解决主要矛盾,这样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方式才会变得更加科学,更能凸显民族民间舞的特质。

(二)强调主体精神的表现性

通过研究民族民间舞的舞蹈特质可以发现,民族民间舞对于情绪情感的依赖性是相对较强的,可以说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与源泉和表现手法中必须包含其内在情感和主体精神,这样民族民间舞的情感才更加饱满,人物形象才更加鲜活。而在民族民间舞表现的过程中,强调主体精神的表现性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所有舞蹈和艺术表现都需要强调主体性。不同于哲学等相应学术方面的研究,艺术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感受心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而对艺术表现的形式、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提高其情绪感染力和情感表达能力[5]。

主体精神高扬是民族民间舞表现方式优化的重要选择,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表演者就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表演方法调节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一味地关注自身主体感受而天马行空地进行创造,表演者在表演方法调整和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关注民族民间舞的模仿性和生动性,在不脱离自然不脱离民族民间舞的主题核心基础之上实现主体和客体心与物的统一,塑造民族民间舞独特的品格特性。

舞蹈表演者在民族民间舞表演的过程中想要提高其情感渲染能力和影响力,分析舞蹈形态,需要与舞蹈作品建立共情,了解其想要表现的内容。例如,朝鲜族舞蹈扇骨想要表达的则是主人公历经世态炎凉但是坚韧不拔不惧挫败的精神与骨气,而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下腰复折的方法就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主题,一个坚韧隐忍百折不挠的主人公形象则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6]。

舞蹈表演者在舞蹈表演方法分析、研究、确定的过程当中对于服装是否华丽、道具是否多彩、舞台是否宽阔的考量往往是相对较少的,舞者每一次出手、滑脚、凝目、皱眉都需要有感而发,情真意切,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这样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才更有活力有生机,否则只是单纯追求形似而忽略内在的神则会导致舞蹈表演苍白无力。因此,想要呈现更好的表演效果,表演者就需要从内心深处与舞蹈表演搭建共情渠道,而为了更好地了解舞蹈作品想要表述的情感,表演者除了需要深入剖析作品和舞蹈人物性格以外,了解地方民族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剖析舞蹈艺术作品,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创造优化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形成自己的独有舞台魅力。

(三)协调技巧和内容

技巧和内容的协调是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大核心内容,在上文中所阐述的舞蹈表演方法以及优化方法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在技巧和内容协调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明确两点内容。

首先,技巧是为表演内容服务的。所谓的技巧是指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所采用的表演手段和表现符号,技巧就像文章书写过程当中的写作手法,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文章增色添彩,但是如果文章缺乏主题核心,缺乏行文思路,一味地进行技巧堆砌,那么作品本身也就缺乏意义,也就无法形成人们通识意义上的好作品好舞蹈。了解民族民间舞的表演形式、表演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明确技巧和内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容表达的基础上通过技巧的科学应用和合理选择让舞蹈表演质量再上一个台阶,更能够被观众所喜爱所欣赏[7]。

其次,舞蹈表演者需要明确舞蹈表演的内容。民族民间舞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体验,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呈现状态,民族民间舞是民族文化和人们心理体验的一种外在载体和具象呈现,它可以更好地反馈人们的价值观念、婚姻观念、审美取向等。而在民族民间舞内容确定和内容共情的过程中,舞者也需要以此为着力点对作品做出有效的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抛开作品的情感内核,进而对技巧、方法做出适当调整[8]。

时至今日,民族民间舞所表现的价值内核变得更加多元,其想要表现的观念、看法、思想也在发生变化,但这一切都不应该脱离民族本质和民族的价值核心,因此在协调技巧和内容过程中如何明确内容、深入了解内容、剖析内容的价值内核是基础,之后则需要分析内容和技巧之间的关系,对技巧方法做出适当调整,对舞蹈表演的形式做出适当优化。

五、结束语

民族民间舞可以更好地反馈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文化传承、文化弘扬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想要提高民族民间舞的表演质量,优化表演方式,则需要了解民族民间舞的舞蹈特质,在此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创造,协调技巧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民族民间舞的表演形式进行有效优化,解决现阶段民族民间舞表演存在民族性消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雪.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性组合的风格演绎探讨[J].戏剧之家,2022(26):139-141.

[2]陆璐,李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的现代走向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2,43(04):138-142.

[3]吴桂萍.浅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元素的融合[J].青春岁月,2022(13):60-62.

[4]孙思凡.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以广西少数民族为例[J].艺术大观,2022(19):91-93.

[5]木巴拉克·斯坎旦尔.对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J].艺术大观,2022(16):103-105.

[6]罗云.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训练的特性初探[J].尚舞,2022(10):71-73.

[7]曾雪琦.中国民族民间“舞仪”教学模式探究[D].北京舞蹈学院,2022.

[8]平原,沙丹娜.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情绪与情感的应用[J].中国文艺家,2022(0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