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音乐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23-12-29马静
摘 要:音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具备教育和审美等作用。民族音乐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变迁、社会理念的转变和国家文化的发展,因此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学校的作用在于能够培养优质的人才,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理念,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完善教学体系,融合传统音乐元素来见证历史文化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帮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用音乐体现社会变迁中人们共同团结和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品格,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认同感和培养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音乐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8-0-03
音乐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声音作为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塑造了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在育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当下通过融入音乐元素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是教学和育人的场所,对于培养优质的音乐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学校需要严格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发展,着重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音乐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音乐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当下我国民族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民族文化理念,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许多学校都在校内开展了一系列的音乐文化活动,如在广西音乐学院内举办了“音”记嘱托、乐融壮美“三月三”活动等。这些富有民族特色音乐活动的举办目的在于提升学生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度,能够通过欣赏这些传统音乐来感受民族文化精神。但是,相对于其他学校来说,其对于民族音乐活动的举办重视度不高,这也是导致许多学校内民族文化认同感低的重要因素,其主要教育工作机制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少有学校能够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来完善校园章程,在学校构建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发挥出其作用;其次,学校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仍然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将课本中的知识单一地传授给学生,实践内容较少,相关课程建设度不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而这种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将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传递给学生;最后,学校内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需要实现融合和更加深入的挖掘,由于教学资源融合不足,民族音乐的教育无法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理念当中,导致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还无法理解和接受[1]。
(二)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欠缺
目前,音乐教师在对中华民族文化和音乐课程方面的融入还不够,缺乏音乐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创新。许多学校在聘请音乐教师时注重的是教师的音乐技能,忽视了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其专业素养的高低将对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职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要通过音乐课程来实现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音乐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然而,目前国内一些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较低。其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音乐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大部分教师在学习的时候都会选择特定的专业,如跳舞、唱歌、古琴等;由于缺乏关于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仅在中国音乐史和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使得教师在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广度。正是由于教师本身的知识体系比较单一,使得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难以按照学员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来教授传统文化。
第二,音乐教师的相关教学技能培训较少。由于音乐课是辅修科目,因此,音乐教师对教学内容开发和改革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培训和进修,也导致了教师本身的知识积累不足;如果不掌握好自己的技术,想要把自己的文化素养融入音乐课堂中,那是非常困难的。教学中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导致了音乐课程成为一种形式主义,对学生的引导和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观也没有太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未能达到预定目的[2]。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不够全面
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方式的运用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兴趣,如果只靠语言来教授知识,就会造成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感到课堂上的学习乏味。当前我国大多数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主要以聆听、讲解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很少有创新。单一的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厌倦,让音乐课变得没有生气,从而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下降。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内部的整合,既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又可以缓解因课程时间不足、教材编制不合理等问题所造成的矛盾。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和加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和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和组织,添加或删除一些知识,以便于学生掌握。但是,大部分教师仍然限于教科书的知识,无法适当地扩展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主要是以一节课一曲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力,这就造成了学生对音乐的生疏和对其人文内涵的了解不足。同时,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得教师在音乐课上无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造成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够透彻,另外,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仅仅以音乐为基础,忽视了中华的文化融合。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音乐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一)明确音乐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音乐来引导学生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能够通过音乐文化元素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帮助学生培养爱国情怀,从内心深处培养维护民族文化的精神品格,教师教育的核心在于:一是知识,能够在课堂中合理利用音乐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的了解度。二是情感与观念,通过欣赏传统文化音乐,运用演唱、演奏、创作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乐器和舞蹈的热爱度,让学生在欣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音乐元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独特的魅力价值。三是能力,教师要统筹理论和实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信赖度,能够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从内心深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
(二)构建音乐课程教学体系
学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制定科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针:一是专业主科类课程。能够有效地发挥教师团队的艺术引领作用,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在接触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二是音乐基础类课程。视唱练耳、音乐史论等具备“一对多”的授课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讲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变迁过程,引入一些民族文化理念,从而提升音乐独特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音乐的思政、思政的音乐”是艺术院校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学校在提升学生音乐创作和鉴赏能力时需要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四是人文素质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教师要在课程中吸纳相关人文和社会学科的课程,能够联合一些实践类课程来推出一些富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用水平。
(三)加强音乐课程建设
学校在学科建设时要重点以“音乐与舞蹈学”为主,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包含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等在内,同时深入挖掘不同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元素,能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内,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
首先,可以重点开设《中国民族乐队写作与分析》《少数民族歌曲创作》等课程,积极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化元素的认同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民族文化理论层面的研究,带领学生进入富有民族文化资源的区域内感受独特的文化内容,通过理论指导和文章辅导等方式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最后,音乐表演专业的师生可以多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歌曲和乐器演奏技巧,在“少数民族声乐音乐会”“中华民族器乐曲展演”等主题活动中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理念,通过举办这些丰富的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在感受传统音乐魅力的同时领悟传统文化精神。不仅如此,北京某专业学校打造“音乐厅里的课”也广泛获得了师生的认可和喜爱,这就意味着可以将音乐厅相接轨,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转变学生的民族共同体理念。在此基础上,学校中的各个专业可以互相协作和互相创新,如在实践课堂中作曲与音乐学等专业的师生对经典的中华民族歌曲进行旋律改编、声部改写,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作曲与音乐学专业师生编创基础之上针对作品进行重新编排,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互相协作。在多个专业师生团队的共同参与下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认可度更高,在互相协作的同时提升了民族凝聚力,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魅力,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
(四)扩充师资队伍,提升音乐教师课程教学能力
音乐教师对于音乐知识的掌握度较高,然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水平比较薄弱,因此学校应当针对音乐教师展开主题培训,能够让音乐教师对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将这些知识贯穿进去,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独特的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理念。在专家讲座、学术研讨、研修班级、艺术作品欣赏等多种培训方式引导下增强音乐教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5]。
(五)不断丰富教育形式与方法
一是要坚持以独特的音乐文化元素为载体来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一方面,在校教师要定期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将学校的教学和育人作用体现出来。对于学生而言十分热衷于参与丰富的音乐文化活动,学校就可以多开展丰富的音乐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共同努力。例如,定期举办交响乐展会、合唱比赛和征文大赛等,鼓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在学校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能够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广播、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方式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宣扬和民族文化相关的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理念,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是教师要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下合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也应当融合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结合琴房、教室、剧场、排练厅等不同的教学场景开拓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社会市场中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理念的认同感,让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深入人心。当下中国已经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统一国家和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艺术文化则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要注重音乐具备的育人价值,能够通过创新音乐艺术文化来引领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周厅.在内蒙古民族音乐文化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与挑战[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1(04):40-45.
[2]黄茜,刘旭光.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学校的育人实践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8):57-62+183.
[3]杨永兰.论高校音乐教育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2(11):75-78.
[4]周厅.在内蒙古民族音乐文化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22,26(01):32-36.
[5]韩昌梅.民族高校音乐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刍议[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05):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