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市井风俗画与社会文化的相关性
2023-12-29褚琪
摘 要:宋代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较为发达的时代之一,对绘画的发展自然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导致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间娱乐活动逐渐丰富,促使两宋时期涌现较多以现实生活为绘画题材的作品,不仅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灵感,还进一步拓宽艺术市场。风俗画作为对现实生活真实描绘的一种艺术类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本文将以宋代市井风俗画为出发点,从中窥探宋代社会文化的兴盛。
关键词:风俗画;市井文化;宋代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8-00-03
所谓风俗画,可定义为一种以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铜器、汉魏砖石、壁画和卷轴画中,题材以农事、狩猎、出游、宴席、戏乐等为主要内容。风俗画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具有叙事性和教化作用,风俗画虽属于人物画的一种类型,但又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再仅表现人物形象或画家的思想情感,而是通过画家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所绘,围绕现实生活的风俗文化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描绘烘托一种社会安逸、家庭幸福美满的氛围,使观者直接感受到真切生活的美好。与其他艺术题材不同之处在于风俗画不是凭空捏造的故事环境,而是以大量的现实主义生活为支撑素材进行艺术创作的结果,需要画家具有较强的社会洞察力,能够将身边的情景、客观生活与自己的思想情感密切结合从而进行艺术创作[1]。
一、宋代成为风俗画发展的摇篮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对绘画经济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时期,风俗画真正兴盛于两宋时期,受到院体画风、文人意趣、民间审美喜好的影响,逐渐表现为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述,既有对上层社会贵族生活的描绘,也有对普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描绘,其主要表现目的是展现给宋朝及后代民众一种世间祥和安逸的生活状况,是对宋代社会文化的客观描绘。宋代风俗画所体现出的真实性有迹可循,由于宋徽宗赵佶酷爱绘画,在宫廷内设画院,政治上对科举制的改革使得寒门学士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上层社会,他们在进入宫廷内谋事之前对底层生活有较丰富的体验,绘画不仅成为上下阶层联系的媒介,也成为各阶层之间交流、联系更加密切的艺术载体。
民间市井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一时期不同阶层和群体都表现出对艺术极度的热爱,绘画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流通货物,在宋代文化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使之更加专业化、商品化。在技术方面的发展也使得绘画的流通速度提高、范围扩大,如印刷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大众接受教育、文化以及绘画等形式的熏陶,这种生活方式也逐渐成为绘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主体素材。风俗画在民间迅速流传开来,市场上此类画作以买卖交易的方式普遍流传,进一步带动宋朝各行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宋代市井题材的风俗画,与当下的社会背景发展密切相关,将市民阶层的城镇生活和娱乐活动等真实地呈现出来,是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创作[2]。
二、宋代市井风俗画发展状况
宋代绘画文化发展过程中,最能直观表现宋代社会繁荣发展的作品,即《清明上河图》,绢本水墨长卷,纵25.5厘米,横525厘米。其作品是一幅以鸟瞰式全景构图展开,描绘北宋京城汴京热闹繁华场景的风俗画,据史书记载,画面中人物数量超过550人,且形态各异,还有许多牛、羊之类的家禽牲畜,各种酒肆、食店、娱乐场所等超百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卷为城郊地区,体现出清明时节春暖乍寒的风光。中段则是整幅画作中最繁华的部分,汴河两岸南来北往的车马成行,街上茶坊、勾栏、瓦舍等鳞次栉比,街上行人络绎不绝,生意买卖异常繁荣。桥下船夫们运输搬货时的紧张场面成为此画作最精彩的部分,构图上也位于画面中央。后半部分即表现为对整幅画面的收尾阶段,整幅画作跌宕起伏、层层推开,体现了作者非常高超的绘画能力,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高超的处理方式并没有让画面内容结束在画幅上,而是给人身处情景之中的感觉,给予观者无限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充分反映了社会的繁荣昌盛与群众的安宁生活,将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忙碌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开拓了市井风俗画的题材内容。
《清明上河图》是以全景式的宏观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城市生活的繁华热闹,相对而言,以局部生活为题材进行刻画,从微观视角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例如刘松年的《撵茶图》、李嵩的《货郎图》、李唐的《村医图》、佚名作品《卖浆图》《眼药酸》等,都是将日常生活的小事纳入绘画中,使画面充满亲和力,不再突出文人阶层高高在上的审美趣味,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普通人也可以直接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民间百姓的饮食起居、劳作等都成为风俗画的表现题材[3]。
李嵩出身平民,对普通民众的世俗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感受和理解,画作中表现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把劳动人们的生活当作审美对象来描绘,其作品《货郎图》再现了南宋时期“货郎”走街串巷进行商品货物买卖的场景。画面只简单描绘了三种人物,即货郎、妇女、孩童,货郎的身体和扁担上都挂满了商品,有食物、玩具、药品、生活用品、装饰物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囊括了民间所需的所有物品,孩童正欢快地围绕在其周围,准备或已经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露出开心的笑脸,周边还添加了一些家养小狗来烘托热闹的气氛。李嵩通过对这件简单小事的描绘反映出乡村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是底层民众,但没有受到战乱、灾情等的影响,侧面反映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也是画家本人通过画作寄予底层民众的美好期许。
相较于李嵩所作《货郎图》的朴素简单,北宋苏汉臣《货郎图》中则将人物着装、商品器物、场景环境等都赋予了更加富贵奢侈的气息,这种华丽富贵的工细描绘与宫廷的审美趣味密切相关,为彰显贵族生活的富贵典雅与精致巧妙。这类题材的绘画作品还有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等,另一种画风则是以李嵩所作《货郎图》风格为例的表现皇家统治下的百姓生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马远的《踏歌图》等都属于后者。苏汉臣《秋庭婴戏图》(绢本设色,纵197.5厘米,横108.7厘米)中描绘了孩童正在专注地嬉闹游戏,细节刻画非常生动,一侧绘有高耸的石头和芙蓉花、菊花等植物,这些背景渲染出秋天时节的庭院景致,季节上与画作主题相符,这些描绘又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更能体现其写实性。通过苏汉臣的作品也可看出绘画与当下时代的政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帝王统治下的时代背景,苏汉臣作品与李嵩作品绘画风格有所不同,但都旨在以生活中的小事来渲染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4]。
李唐作品《村医图》是通过描绘村医在乡下为病人用艾灸治病的场景,画面中仅描绘六人形象,人物造型生动形象,通过对村医、孩童、病人等不同身份及表情的描绘,反映底层民众生活疾苦的现状,对人物形态和表情的描绘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细节观察细致入微。南宋佚名《卖浆图》则是专门描绘汤茶小贩的一幅作品,同样是整幅画作仅描绘六名小贩,各有一具茶笼,或品或斟,相互探讨、其乐融融的场面跃然纸上,画家将其形象中的健壮有力、神采飞扬的感觉通过艺术手法直观地展现出来,具有较强的风俗画中的写实性。
对于以上画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我们可以看到在宋代风俗画中还有相当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具有淳朴自然的艺术感受,生活气息浓郁,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除以上表现商业相关的风俗画外,还有一些表现劳作农耕的绘画,如南宋王居正《纺车图》、佚名《耕获图》、佚名《蚕织图》、卫贤《闸口盘车图》、朱锐《盘车图》(也有人称其为佚名作品,有待考证)等,都是以劳作的场景或者山石树木的背景为主要内容,再描绘几名正在劳作的人,营造一种祥和的生活氛围。风俗画既表现了画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趣味,又可以反映社会民俗生活,多表现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琐事,比如,孩童嬉闹、祥瑞之景、节日祈福等,通过风俗画的绘画内容可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背景。
三、市井风俗画中可见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同艺术发展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绘画这类艺术形式能够直观地反映市井文化,对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甚至风格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市井文化影响力逐渐提高,为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积极力量。不论是民间画家或是通过科举制度进宫做官的朝臣、画家,大多出身于寒门,具有底层生活经历,作品创作更加贴合实际。
宋代绘画进入文化消费系统,市井画家成为宋代绘画作品的重要创作主体,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市井文化也成为绘画作品中的主要描绘内容。宋代绘画艺术的题材逐渐呈现出平民化的倾向,人物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前期绘画作品中包含对宫廷贵族的肖像画绘制,还有道释、文人群体,直至发展到对平民百姓生活的描绘,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民主倾向和主张的意愿。宋代风俗画家既能够继承前代绘画的传统,又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发挥和创造,在表现形式上对其进行完善,普遍具有较强的写实性[5]。
宋代风俗画在人物形象描绘上,不同于唐代仕女图中的精美繁奢,也不同于对帝王肖像的工笔细致,更多的是通过对画面人物神情和形态的描绘突出画家对现实生活观察的细致,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示其高超的绘画能力。画家们描绘身边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物,生动地记录民间淳朴的生活和民众的精神风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也具有广阔性和多样性,为人们研究宋代历史、风俗、服饰、建筑等提供珍贵历史资料。宋代市井风俗画中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可从中窥探宋代社会文化发展的盛况,不论是对城市、商铺繁荣昌盛局面的描绘还是对乡下普通安逸生活的刻画,俨然反映出宋代社会稳定和谐的状况,是对统治阶级政治权利的肯定,也是反映百姓对当下生活的享受,将市民阶层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之前风俗画内容多是对皇宫贵族生活的描绘,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对绘画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画家将视线转向平民的日常生活,人物画的绘画技法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扩展了绘画范围,体现出画家对底层市民阶层的关注,以“写实”记录的绘画手法表现真实的生活,摒弃过度繁奢、矫造的装饰艺术手法。宋代风俗画创作的艺术手法对后期人物画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一是画家更加倾向于对这种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二是绘画风格在各个阶层备受关注和喜爱,人们更容易接受这种绘画方式[6]。
四、结束语
在宋代市井风俗画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宋代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除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宋代风俗画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是上层统治阶级为彰显其社会秩序稳定发展的工具,也是为教化下层平民的手段。但对于民间群众来说,是群体接受绘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教育和艺术形式不普及的情况下,许多下层民众无法接受此类形式的发展,故此,对促进绘画艺术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普通市井百姓生活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是对人类个人价值和情感的重视,也是对后代人物绘画创作者的倡导,应保持对底层群众生活状态及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的把握和关注,将其作为自己艺术成长的关键步骤。
宋代时期风俗画的大肆盛行为后代在同类绘画题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明代所绘文人雅集题材绘画就是在风俗画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与宋代风俗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描绘主体缩小在文人群体,主要为记录文人之间参与雅集聚会的场景,这种雅集题材的绘画和宋代风俗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对文人阶层生活的记录,为后代仿摹以寄托思想情怀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的风俗画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就是清代宫廷绘画以记录宫廷帝王出行、后宫嫔妃生活、大型政治事件等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这一时期的写实风格更进一步地得到了发展,皇帝要求宫廷画家对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描绘记录,为后代研究清代宫廷政治及皇帝生活提供重要依据。纵观风俗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描绘内容皆有所不同,作为最能反映当下时代一隅的绘画类型之一,也是绘画类型中最能够展现社会文化背景的,可见风俗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多数作品都在记录时代的新发展,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在美术史和民俗文化以及社会学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系.宋代风俗画中市民文化的艺术探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7.
[2]孙亚晓.宋代儿童风俗画浅析——以苏汉臣作品为例[D].郑州大学,2016.
[3]屠佳棋.宋代风俗画探微[D].杭州师范大学,2018.
[4]赵无云.南宋风俗画中的人物表现与艺术特色——以市井风俗画为例[J].美术大观,2021(12):54-61.
[5]张廷波.试析影响宋代风俗画情境创建的三种审美因素[J].中国美术,2021(12):78-88.
[6]张廷波.两宋风俗画中配景形态的演变及历史原因[J].四川戏剧,2021(01):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