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得梅:以青春之我,铸“大国重器”
2023-12-29依江宁
2023年2月28日晚,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在南京揭晓。1990年出生的田得梅是10位大国工匠中唯一的一位女性,也是最年轻的一位。
“天车”是在高架轨道上运行的一种桥架型起重机,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分局的田得梅,就是这个庞然大物的驾驶员。工地上,驾驶天车的女工被亲切地称为“空姐”,田得梅的“空姐”生涯已有15年。当单薄瘦削的她走上领奖台,很多人都睁大了眼睛:这就是大屏幕上那个技术精湛的天车司机?
专于一业,精于一事
田得梅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上山城村的一户农家,家中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妹妹。早些年,一家人的生活除了靠几亩薄田,全由父亲田有宝外出打零工来维持。
她从小就主动为家里分担家务和农活,是锄草、挑水、割麦子的一把好手。
初中毕业那年,田得梅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她在大伯的建议下报考了青海水电高级技工学校(现青海水电技师学院),又在老师的推荐下填报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田得梅格外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机会。2007年毕业后,作为全班13名女生中唯一一名通过中国水电四局机电安装分局面试的学生,她被派到甘肃兰州参加培训。正是在那里,田得梅第一次看到“天车”。1个月后,经过培训的她和另外两名“天车”司机,一同被分配到了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的拉西瓦水电站。
31岁的杨玲玲成为了田得梅的师父,一位是师父中最年轻的,一位是徒弟中年纪最小的,初次见到田得梅,杨玲玲心里直打鼓:“她这么小,就跟个孩子似的,我能带好她吗?”
虽然在实习车间早已对“天车”的操作烂熟于心,可到了工地,田得梅才发现,工作中需要操作的“天车”更高,也更先进,而地下厂房的工作环境则比车间差了一大截,开建仅1年的拉西瓦水电站还没有修建专用的铁梯,需要攀爬凌空插入的脚手架。周围电焊机发出的尖锐蜂鸣声刺激着耳膜,透过昏暗的光线,田得梅根本不敢往下看,生怕一失手就会掉下去。
如何把师父所说的“特殊乘客”平稳舒适地吊送至指定区域,成了田得梅探索追求的方向。不到2平方米的天车操作空间,在她眼中却有数不尽的“小门道”。日积月累,田得梅总结出了“眼看、耳听、脑想、心静、手动”的“人机一体”操纵技巧。转子吊装难度大,通过成百上千次的重复练习和对桥机知识的钻研,田得梅将每一个操控技巧都深深地刻进脑海里。
经过两年多的实战锻炼,田得梅开起“天车”来已经得心应手了。结束了拉西瓦水电站的工作后,田得梅被安排前往位于云南的龙江水电站,看到另外一名天车司机年纪较大,她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工作任务。
专于一业,精于一事。15年里,田得梅辗转奋战在水电工程建设一线,见证着我国水电事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快速发展,也在边挑战边摸索中解锁了毫厘间的“操作密码”,慢慢成长为国内为数不多可以完成巨型精密装置吊装的桥机司机。
匠心砺得梅花香
白鹤滩水电站是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2019年10月,中国水电四局白鹤滩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部刚刚成立,征调各工种人员时,师父第一个推荐了田得梅。已经有两个年幼孩子的田得梅二话没说,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后,便带着行李匆匆赶到白鹤滩。
那一年,水电四局天车班正式组建,田得梅任天车班班长,从曾经的徒弟变成了别人的师父。天车班14名成员都是女性,平均年龄只有24.5岁,却承担着白鹤滩水电站左岸8台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及辅助公用系统设备和物资材料的吊装任务。
项目开工初期,她们面对的是忙碌又有些杂乱的工地现场,对此田得梅早已习惯。她发愁的是安装间的场地被土建杂物占用,要尽快施工,必须将场地及时腾出。作为项目部经验最丰富的天车工,杂物倒运和设备材料吊装的重任便落在田得梅一人身上。时间紧、任务重,田得梅经常是两台桥机换着开,以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时长,在短短几周时间里,就完成了项目前期材料设备倒运和场地清理等工作。
田得梅一边教理论,一边手把手教实际操作,她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的技能传授给徒弟,她带出来的6位徒弟,已全部能够独立负责吊装作业。
2020年8月18日11时整,随着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地面指挥人员一声清脆的哨音,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开始吊装。
田得梅胆大心细、眼光锐利,她在吊装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运行平稳、落坑准确、反应快速。田得梅和地面指挥完美配合,77分钟便将转子顺利吊入1号机坑就位。
2020年10月26日,第二台转子吊装的哨音响起,坐进桥机室的田得梅头脑更加冷静,事前她反复梳理在第一次吊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找出所有可能影响正常吊装的每一个细节,毫无悬念,田得梅又一次取得了成功。其实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看似容易的背后,都是田得梅数不尽的努力。
2021年4月19日,2021年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因为表现优异,这支“娘子军”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田得梅还被中国水电四局机电安装分局评为“金牌导师”,获得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荣誉称号。
家人是永远的后盾
田得梅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还在上幼儿园。丈夫刘郭义是她的同事,跟她一样,常年都在工地上,一年回不了几次家。两个孩子和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公公婆婆操心。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春节,田得梅因为加班没有回家。除夕夜,田得梅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父亲田有宝发现,去年还盼着过年、穿新衣服的女儿似乎一下长大了。还没等家人叮嘱,田得梅就说要把工作摆在第一位,让家人别惦记她。
家人的支持为田得梅的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十几年过去了,田得梅淳朴善良的本质没有变,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的初心没有变,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态没有变,与日俱增的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和“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下班后,拿起手机视频,看着父母日渐衰老的面容,看着屏幕里的两张小脸,她的笑容里,多了几抹思念。
(摘自《伴侣》,本刊有删节)(责任编辑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