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秀华:一生专注只为“簧”

2023-12-29王永钦

现代妇女 2023年10期

72岁的霍秀华从一个布囊里,小心地取出一个鹌鹑蛋大小、由3根铁丝条组成的宝贝。“这是我珍藏的一个最古老的口簧,是用一块整铁打造的。”初见记者,霍秀华骄傲地秀出她的宝贝。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一个僻静巷子里,霍秀华的“口簧研习所”毫不起眼,但这里是她一生心血的汇集地。她指着满屋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簧对记者娓娓道来这门古老乐器的历史渊源。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最早记载于我国《诗经》,被誉为“人类拥有的第一件乐器”,是研究人类远古音乐的“活化石”,现存于30多个国家。2021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文旅部门将霍秀华确定为自治区级唯一的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 口簧音乐的传承人。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口簧,当时人们不懂这是乐器,只觉得是消遣时间的玩意儿,但我就是喜欢它。为了能接触到更专业的口簧,就一门心思考到了文工团工作。”谈话间,霍秀华把铜制的口簧用手紧贴在牙齿缝隙间,手指轻轻拨动簧片,一呼一吸间,小小的口簧发出一种空灵悠荡的美妙之音。

2006年9月,霍秀华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参加第26届世界诗人大会时,现场竟意外地听到了口簧演奏。“当时我震惊了,从没想过自己身边的小玩意儿在国际上也那么受欢迎。”回国后,她经过大量的考究了解到,中国和欧洲的口簧研究者均认为口簧源于中国,大约在成吉思汗时期传到欧洲及世界各地,有“被遗落在亚欧大陆的神器”之说。

霍秀华非遗传承的初心越发受到鼓舞,她开始钻研口簧的制作。材料怎么选?哪种适合做簧片?簧片的长短、大小对音色有什么影响?霍秀华指着摆在面前的几个口簧,有铜的,有不锈钢的;有马头琴造型,也有皇冠造型。上面不仅有雕漆工艺,而且镶着很多水钻,金光闪闪。除了原材料,口簧的制作工艺也非常复杂,霍秀华选择了深圳一家公司代加工。每次将设计图纸发去,她都要和对方进行反复沟通。

为了吃透每一道工序,霍秀华还专门成立了敕勒川口簧研究所;为了制作精良的口簧,她把变卖房产的钱和退休金也都用在了口簧制作上。如今,霍秀华已拥有口簧制作的3项国家专利。

霍秀华认为要传承口簧文化,首先要让人认识,只有接触了才可能喜欢上,她出门时总是随身带着几把口簧送人。“我已经72岁了,传承口簧文化还有很多事要做,我有紧迫感。”

如今,霍秀华的儿媳柴菩玛、女儿南丁娜作为口簧传承人,也都有了骄人的成绩,经常被当地电视台请去做节目、演奏。“口簧里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是民族的根和魂。它在世界30多个国家流行,证明在过去并不是一小部分人孤芳自赏的乐器。现在我经常去学校、社区讲授口簧文化,还收了很多徒弟,也有外国徒弟。”霍秀华说。

(摘自《中国妇女报》)(责任编辑 张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