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对比题组 凸显思辨训练

2023-12-29马凤娟陈庆宪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3年1期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两步混合运算,是在二年级上册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年级上册的两步混合运算只要求从左往右计算,并直接写出最后的得数,凡含有两级运算的,只是乘(除)在前、加(减)在后的形式。而本册的混合运算除了涉及加(减)在前、乘(除)在后的形式,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以及相应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本课就是学完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后的一节综合练习课。针对这一内容和二年级的学生,怎样设计出既整合又连贯、既有趣味性又有思维价值的练习呢?为此,我们做了一次实践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中引入题组

出示图1,并向学生提出:学校要组织大家去春游,如果每辆面包车上贴着2个算式,要求大家先计算出结果再出发,你们会计算吗?请写出计算过程。

学生在练习纸上计算,教师指定3个学生分别板演三组算式的计算过程,接着组织全班学生交流。

师:这三组算式分别有什么特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第一组第一个算式只有加、减,先算加法,再算减法;第二个算式只有除法和乘法,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师:你的意思是只有加和减或只有乘和除的算式,要从左往右计算,对吗?

(学生表示同意,教师板书以上的运算顺序)

生:第二组算式的特点是有加和乘,或有减和除,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教师板书: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生:第三组算式的特点是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板书: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评析:教师以春游的话题引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快速地写出计算过程。我们在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分成三类,而且每类算式中出现的数前后的位置都相同,只是运算符号变化或括号位置不同。这样便于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回顾运算顺序。

二、动态中生成题组

教师出示图2,并向学生提出:春游途中,④号车和⑤号车把算式中的有些数和运算符号弄丢了,你能把它们找回来吗?把算式和计算过程填完整。学生在练习纸上先独立填写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看到第一个算式的最后结果是17,因为20减去3等于17,所以20后面的方框里应该填3。再想这个3应该是12除以4得来的,所以12后面的方框里填4,最后把20和减号抄到上面去就可以了。

师:那第二个算式又怎样填呢?

生:我看到最后的结果是2,想到8除以4等于2,所以8后面的方框里应该填4。再看算式中的括号里算出结果是8,所以括号内的方框里填20,这样20减去12等于8,后面把除以4抄到上面去。

师:好!还有其他填法吗?

生:我看到原来算式中有括号,括号里面的减法要先算,因为20减12等于8,所以括号内的方框里应该填20。再看8除以4才能等于2,所以8后面的方框里只能填4,接着把除以4抄到上面去。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可以从已知结果向上推出填什么数,也可以从上面的算式考虑,再结合下面的结果想到要填什么数。下面我把推出的两个算式放在一起(投影出示下面的算式),请你观察“20-12÷4、(20-12)÷4”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这两个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一个算式没有括号,而第二个算式添了一个括号,这样运算顺序就不同了。

师:是的,请大家读一读这两个算式,看谁能把运算顺序读得更清楚。

生:第一个算式读作“20减去12除以4”,第二个算式读作“20减去12的差除以4”。

师:这位同学的读法你觉得可以吗?

生:我觉得第一个算式还可以读得更清楚一点,读作“20减去12除以4的商”。

师:是的,你的读法更清楚了,注意到了要读出20减去后面的商。接下来面包车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公园,在公园里设置了有趣的闯关游戏,大家想参加吗?

生:想参加!

师:(出示图3)这是第一关,请解答。

学生独立填算、小组交流后,再组织评价。先让学生汇报前三个算式的推理过程,教师在投影上逐步呈现出三个算式:18÷9×6、18+6×9、9-18÷6。(过程略)

接着教师提出:算式④应该怎样填呢?

生:算式④,我先把18和除号抄到上面,括号里可以填18除以6。得到的算式是18÷(18÷6)。

师:好!这是一种填法,还有其他填法吗?

生:括号里还可以填9减去6,得到的算式是18÷(9-6)。

师:是的,因为18除以6的商是3,9减6的差也是3,所以这两个算式都是可以的。下面我们就选18÷(9-6)这个算式,把它与前面填好的3个算式写在一起(投影出示上述4个算式)。观察这4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我发现这4个算式都有相同的3个数“18、9、6”,但前后的位置有点不一样,运算符号也不一样。

师:你们能说一说每个算式的第一步要计算什么吗?(生答略)

评析:学生通过以上的填数和运算符号的练习,除进一步认识运算顺序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掌握了推理方法。为了强化推理,我们对两组算式作了精心设计,使填好后的每一个算式中的数都是相同的。比如第一组的两个算式,数与运算符号出现的位置都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没括号、一个有括号的区别;又如第二组的4个算式,每个算式中出现的3个数又是相同的,只是数的位置和运算符号发生了变化。由此,教师借助两组算式,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第一步计算什么,从中进一步区分运算顺序。

三、问题中用好题组

教师继续呈现以上4个算式,提出闯关游戏的第二关。

师:现在老师根据第一关得到的4个算式找到4个实际问题(出示图4),请大家想一想,这4个算式分别能解决图示哪个问题?请你用线连一连。

让学生观察片刻后,教师对解题策略做了提示:你们可以从左边的每一个问题分析去想应该怎样计算,再去连线,这样就能更快地找到问题与对应的算式。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后,教师投影出示一个学生的连线,并让该生说一说想法。

生:A题要求的问题是现在共有多少支笔,而题目中已经知道原来有18支,但又拿来多少支笔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只知道“又拿来了9盒,每盒6支”,这样先用6×9计算拿来多少支,所以要与算式②连线。B题已知“原来每盒有9支笔,现在每盒要比原来少6支”,这样先用9-6算出现在每盒的支数,再算18支可以放几盒,所以要与算式④连线。

师:你真棒!不但4道题全部连线正确,而且前2道题说得很清楚,那剩下的2道题让给其他同学说说连线的道理好吗?(生点头同意)谁来说一说解答C题和D题的想法?

生:从C题知道“原来有18支笔,平均分到9盒中”,要先用18÷9算出原来每盒放的支数。又知道“小明拿走其中的6盒”,要求的问题是“拿走了多少支”,这样列出的算式是18÷9×6,所以要与算式①连线。

生:D题是现在要把18支笔平均分到6盒中,这样先要算出现在每盒放几支,算式是18÷6。又因为知道原来每盒是9支,问题要计算“现在每盒要比原来少几支”,所以要与算式③连线。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把每一题的第一步要先算什么分别打在题目的下方,如图5所示。

评析:此环节设计的巧妙之处,就是利用了上一环节生成的4个算式,以“笔的支数”为背景编出了4个实际问题。在这样的题组分析、比较中自然地增强了思辨能力。但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容易依据算式去找问题,这样解题过程就慢了。马老师预计到这一点,所以先提醒学生要从问题分析出发去找算式连线。我认为这样的提醒是有必要的,能节省学生的解题时间。另外,教师在组织反馈交流时,除了再次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说理,还注意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表达。

接着出示游戏闯关的第三关(如图6),要求学生把每一组的两个有联系的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组织集体交流。让学生逐题说出合并的思考过程(过程略)。

师:(指3个综合算式)请大家继续观察这3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这3个算式中都有数12、8、3,是相同的。因为运算符号不同,所以运算顺序不同。

师:真棒!大家不仅很快地写出了综合算式,而且看出了这3个综合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下面又有3个实际问题分别用到这3个综合算式去计算(投影出示图7),你还能从图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和问题吗?想一想要用哪个算式去计算,请连一连线。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

师:从A题的图上你找到了什么信息和问题?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从A题的图上知道了买每个面包要3元,第一组买了12个,第二组比第一组少买了8个。问题是“第二组花了多少钱”,要先计算第二组买了多少个,用“12-8”来计算,再乘3计算出第二组花多少钱,所以要与综合算式(3)连起来。

师:很好!谁来说一说B题的想法?(生答略)那C题和第(1)个综合算式连线,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生答略)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次春游和闯关游戏都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

投影逐一展示这节课所做过的题组,引发学生回顾小结。

评析:以上练习形式又有新的改变。要求学生先把两个有联系的算式写成综合算式,从分步到综合的思考,使学生再次对运算顺序有了深度的认识。有意思的是当学生写出综合算式后,这3个综合算式中所呈现的3个数又是相同的,教师再次组织比较,使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算式的思辨过程;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根据这3个综合算式,创设了不同故事背景下的图文问题,使学生又一次在自然状态下进入了问题的分析与思辨。

纵观全课,我们对每组算式和实际问题都作了精心设计,使每组算式中出现的数相同,只是运算符号不同。这些题组的创设,再通过教者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把握,使学生在思辨训练中,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市大洋小学,临海市教育局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