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新、思变:新课标下如何开展“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2023-12-29王艳玲吴正宪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3年10期

编者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这体现了其在“培养目标”部分提出的“增强综合素质”,与“基本原则”部分提出的“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是相呼应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新课题,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编委会就组织各个实验区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2023年6月在武汉举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专场活动”中进行了公开展示(相关报道见本刊第9期封二)。这个专辑呈现的主要是这次活动中展示的部分研究成果。本专辑的主要内容包括: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内容、方式是什么?如何看待2022年版课标上的相关案例?如何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各地在这方面有哪些积极的尝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值得大家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话题,本刊将持续关注并刊发相关文章,期待各位老师踊跃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在此要求下,2022年版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设置做出了相应调整。一方面,将前3个领域的内容进一步统整,划分成7个主题,突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另一方面,调整“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与学习方式,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及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系列变化给教师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感悟、理解相关变化,并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是达成课程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的必然过程。

一、悟新:明晰价值,感悟主要变化

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在前两版课标的基础上,2022年版课标中进一步明确了其价值定位,扩展了内容范围,强调了学习方式。

(一)价值:知识应用,跨界关联,学科育人。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有广泛的应用性,是人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之一,这一学科品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数学可从应用中来,再回到应用中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应在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中完成。理解意味着把握知识本质,并能将WrC34HkzrhyuDJOsicOSmQ==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结构体系;应用意味着能将理解转化为行动,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提取、组合、转化、迁移知识和方法。“综合与实践”强调在真实情境、现实问题中,利用多学科知识、技能,将知识理解与问题解决有机融合,为知识应用提供土壤;学生的数学学习来源于现实世界,还应回归现实世界,以充分发挥数学知识、方法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真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现实世界是多维的、变化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是综合的、复杂的,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支撑,需要各学科所提供的认识现实世界向度的转化与融合。因此知识整合能力、融会贯通思维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的基本素养。2022年版课标中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概括为“三会”,明确了数学学科认识现实世界的向度。“综合与实践”领域则有利于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养成跨界思维的品格,从而对现实世界形成整体认识和深度思考。

另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二十多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改革目标始终未变。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学科育人的重要职责,既要以知识内容为载体育人,也体现在学习方式变革对学生的影响上。2022年版课标中提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本质上是在问题解决中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将在感兴趣的真实情境、现实问题中,通过观察、推理、设计、操作、表达、合作、探究等具身活动,使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而在应对挑战,统整多学科知识、技能、方法,积累问题解决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应用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素养。这里的核心素养,不仅包含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也包含跨学科的、共通的核心素养。

(二)内容:学科内延伸+学科外扩展。

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在延续前两版课标“应用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间联系”的基本要求上,2022年版课标中强调应同时向学科内延伸和向学科外扩展:向学科内延伸,主要是指将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纳入“综合与实践”领域,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4个领域从知识内容、活动方式、培养目标上,建立了紧密的、实质的联系,打破了原来4个内容领域“3+1”的关系,消弭了“综合与实践”与前3个领域的边界;向学科外拓展,主要是指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与现实世界建立了联系。

1.学科内延伸:将数学知识学习融入此领域。

“综合与实践”领域是学生开展数学思考、实践、探究、交流、表达的重要内容载体,这与其中是否包含数学新知识的学习无关。虽然前两版课标中“综合与实践”(2001年版课标中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不包含数学新知识的学习,但这并不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标签。

2022年版课标中共编写了7个指向新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覆盖了三个学段,包括认识时间、货币、质量、基本方向,了解负数。将这些知识编写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主要是因为关于这些知识学生都具备较多的生活经验,而学生将零散、浅表的生活经验在正式的数学学习中进行筛选、梳理,转化为数学学习经验,需要在情境复现、应用和交流的活动中实现[2],因此这些知识的学习都应在“用”的活动及操作、探究中展开。所以将这些知识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契合。

另外,这些包含了新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为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提供了范例。也就是说,“综合与实践”领域中7个包含新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并不是“综合与实践”领域在新知识学习上和前3个领域内容之间划出的分界线,那些没有被列入“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数学知识,如果知识自身特征、学生学习基础、学校教学条件、本地课程资源等条件具备,完全可以按照“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活动的思路进行教学。

2.学科外扩展: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新要求。在2022年发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编写采取了不同思路:或者单独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或内容,或者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该学科已有内容中,不以独立的课程领域或课程内容呈现。数学课标采取的是融入式的思路,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置在“综合与实践”领域。

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置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是由此领域的内涵、定位决定的。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开始,这个领域的定位就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其他领域内容的理解,体会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3]。2011年版课标中将该领域名称修改为“综合与实践”,说明这“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虽然前两版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跨学科”,但这个领域的实践对象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本质在于“探究”与“应用”。2022年版课标中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置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其实是将该领域内容“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一原来隐性的、无形的要求显性化和明确化了;同时增加了对“多学科知识应用”的要求,倡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与原来主要关注数学内部知识的综合运用相比有了拓展。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大部分都要基于现实背景、解决现实问题,强调与现实世界、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背景、内容上的跨学科;而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调动的不仅是数学的13rAbSufz3GI6ID7ctv3FbLOl1VY32Mxxj7KXBcT0bE=知识、思维、方法,还应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灵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方法,这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跨学科。因此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设置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2022年版课标“综合与实践”领域列出的所有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中,并没有哪个被特别标明“跨学科”。这是因为跨学科融入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所有的活动都可涉及跨学科要素,因此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是跨学科的。不仅如此,如前所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知识,都可以在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中学习和应用,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也不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独有的。教师可以参考“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设计方式、思路,在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关注跨学科要素,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各领域课程内容的实施中。

(三)方式: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

2022年版课标将前3个内容领域划分为7个主题。与之不同的是,“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2022年版课标中是以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为载体呈现的,小学三个学段示例性地编写了13个主题活动和2个项目学习内容。同时,2022年版课标中建议小学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

教师在面对主题活动、项目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这些概念时会产生困惑。

主题活动、项目学习是“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呈现的载体。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分别是对应主题活动、项目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对主题活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学习、项目式学习这两对概念,并不需要做进一步的区分。如同无法严格区分项目学习、项目化学习、项目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这些概念一样,无论使用哪个名称,其都同时包含了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的双重属性。

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有层级的区分:主题式学习可视为项目式学习的初级版,项目式学习可视为主题式学习的进阶版。主题式学习是围绕生活中或者其他学科中的数学知识,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活动。在现实背景中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建立数学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项目式学习是针对生活或者其他学科中的真实情境问题,以完成特定任务的形式开展学习,强调在现实背景中提出问题,由核心问题分解、派生出相关的任务序列,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研究、探索、解决问题。与主题式学习相比,项目式学习在背景信息、问题结构、涉及知识上更复杂、更丰富,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探索性、综合性。对于2022年版课标中设计的主题活动案例,教师在实践中可以改造成项目式学习,即采用主题式学习还是项目式学习,可以根据主题内容、学生经验及学校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二、思变:研读课标,开展实践探索

“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变化与学习方式的要求,都是落实该领域价值定位的具体体现。在2022年版课标“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在小学阶段共示例性地列举了13个主题活动和2个项目学习,与前3个领域体例相同,每个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均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呈现了具体要求,每个学段还给出了“教学提示”。这些都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和参照。教师应认真研读2022年版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探索。

(一)课标案例解读。

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如何研读2022年版课标中提供的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示例。

1.准确把握具体要求。

以第二学段的主题活动“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例。这个主题活动是包含数学新知识学习的,其“学业要求”是:“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形成问题意识。能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曹冲称象’的基本原理是等量的等量相等,能针对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制订称重的实践方案,并能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丰富度量的活动经验。”从上述要求中可发现,这里不仅有“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等指向具体知识的要求及量感等核心素养在此知识学习中的表现,还包括“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数学基本事实;同时提出了“形成问题意识”“不断反思”等指向共通素养发展的要求;而且“现实素材”“制订……实践方案”“执行方案”等表述则明确了学习活动开展对情境、方式的要求。这些要求都应体现、落实在主题活动的教学实践中。

再如,第三学段的项目学习“水是生命之源”,其“学业要求”是:“能合作设计生活中用水情况的调查方案,并展开调查,在调查中进一步优化方案;会查找与淡水资源相关的资料,从资料和实地走访中筛选需要的信息,提出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应用意识;根据问题解决中的发现和收获,制订节水方案,尝试设计节水工具或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水资源保护等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理解。”从中可以提取出设计和优化方案、调查和筛选信息、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制订节水方案和设计节水工具、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等主要要求。这些要求既有指向多学科知识应用的,也有指向社会问题解决方法、策略实践的,更有指向问题解决一般思路建构的。

所以,在根据2022年版课标中列举的十几个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设计学习活动前,应注意剖析“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中指向数学知识学习和应用、数学课程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问题解决思维方法及共通素养等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所需的情境、方式的要求等。

2.梳理具体任务设计。

对应“综合与实践”领域编写的主题活动、项目学习内容,2022年版课标还在附录中呈现了18个实例,作为教师开展主题活动设计的参考。在结合自己学校资源开展活动设计前,还应梳理实例中的具体学习任务,尝试回答是怎样设计的、还可以怎样设计。

以附录1例63“水是生命之源”的任务设计为例。对应该项目学习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实例中设计了“了解淡水资源分布、储备情况”“整理信息,提出项目学习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与研究,按照方案解决问题”“制订节水方案”这四个学习任务。分析四个学习任务的逻辑关系可发现,这是基于对现实信息的梳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将问题解决策略应用于生活的设计路径。这个路径可以用来完成“水是生命之源”项目学习,也可以作为学习任务规划设计的一般路径迁移到其他主题活动中。

受篇幅限制,2022年版课标中“综合与实践”领域对应的实例只简略提供了主题式学习的主要任务环节。教师可以思考:例63中哪个学习任务可以被继续分解或细化?还可以思考:结合本地、本校的资源条件,可以调整或补充哪些学习任务?例如,有的教师加强了对淡水资源统计数据的调研,并借助对统计图表、统计量知识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这些有联系的数据提供的不同信息;有的学校强调了“学校内浪费水现象调查”的学习任务,将其细化为“学校用水设备分布”“不同点位用水量调查”“同学们浪费水的行为(瓶装水喝一半、洗手和洗抹布浪费水)观察与调查”等子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做具体规划,获取数据,为后面本校节水措施的制订提供有针对性的证据支撑;有的教师将浪费水量及节水措施的调查对象聚焦在学生家庭,设计了“滴水对比小实验”“我家节水小妙招”等具体任务;还有的学校地处黄河、长江流域,所以要求学生紧密结合黄河、长江水体保护工程,进行实地参观、数据调查等,在现实场域中展开学习,让学生更深地体会问题从现实中来;还有的学校将此项目学习作为学校环保系列活动,强化了对节水倡议的宣传及节水行动的追踪……由此可见,同样聚焦于“水是生命之源”,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以依托资源、学生经验设计不同的任务序列。但这样一个具有现实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主题内容,无论怎样设计具体的子任务,其中必然包含调查信息、提出问题、制订方案、获取数据、解决问题、反思和交流等基本任务。这些基本任务是2022年版课标中的实例所涉及的,是学校创造性设计和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基本参照。

(二)实践探索建议。

2022年版课标“综合与实践”领域呈现的主题活动、项目学习和附录中的实例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的范例,但这些范例不是全部。2022年版课标中还提出“自主设计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活动”“自行设计主题活动的内容”等建议。在创造性地设计“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建议老师们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兼顾学科性和跨学科性。

主题的素材可从多方面选取,如数学知识学习中、学生校园学习与生活中、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等。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的选取,首先要基于数学学科,活动设计要凸显数学学科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的跨学科要素,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具体活动,各学科要素协同作用,达到巩固认识、加深理解、体验应用、感悟联系等活动目的,提高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时,可以先关注数学学科的典型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通过整合、联结、统整、建构的方式,寻找与数学典型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内容或社会生活背景,凸显用数学解决其他问题的必要性,形成对主题的整体规划设计。

2.目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和共通素养。

“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应以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也应注重主题素材中所涉及学科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以及问题解决、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等共通素养在活动目标中的体现。目标设计可以依据2022年版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质量”,还应结合本校和本班学情确定,未来还应参考修订后小学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目标。

3.任务:体现适切性和序列性。

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都应由若干个学习任务构成,其中项目式学习中各具体任务应聚焦核心任务(问题)。学习任务的规划与设计应体现出适切性,适宜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问题解决方法、能力,生活经验、数学学习经验储备等。

同时,学习任务也应体现出序列性,即学习任务是对核心任务的分解、细化、延展,且各学习任务之间有明确、清晰的逻辑关系,或承接、或递进、或并列、或关联,为开展活动提供结构性支架,助力学生理解复杂问题解决的思路,促进其深入探究。

4.过程: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点应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突出体现,应让学生自己成为任务探究前进的“推手”。活动过程可增加选择性,增强学生的决策权,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决策,在“试误”中学习如何发现、提出、分析问题,与人合作和交流;鼓励并尊重活动中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及处理问题策略,引导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另外,“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也应为多种学习方式的实践提供机会。支持学生运用调查研究、收集数据、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积累活动经验,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评价:关注过程性和发展性。

评价应贯穿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要基于学习目标确定评价的主体、时机、内容、方法及量规,以及学习成果的类型、呈现载体等,让评价成为记录、复盘学习过程的重要依据。而且,要注意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检查学习活动成效,更要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发展作用,通过评价推动、校正学生的学习进程,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总之,面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变化,教师要充分认识“综合与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意义;要准确把握2022年版课标要求,调整角色定位,做好参与者、指导者、协调者、评价者;要主动扩充自身知识储备,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共享各学科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实践探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艳玲.数学知识学习融入到综合与实践领域解析[J].小学数学教育,2022(6).

[3]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