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问题,于本质中理解算理
2023-12-29罗鸣亮
【课前思考】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初步认识分数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本节课作为“分数的意义”的一个部分,意在从除法运算的需求这一角度,让学生初步感悟:分数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不能除的问题。日常学习中,常见结合平均分物的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沟通关系、归纳概括。学生看似掌握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然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学生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却不知道为什么用分数表示除法运算的商,缺乏本质上的理解。
分数本质上就是一个数,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回到分数产生的本源处,理解用分数表示除法运算结果这一知识本质及其合理性,自主建构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其意义和价值的深刻理解与体会呢?好的学习设计与思考,不仅要思考知识的本质,还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前测,提出: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请列式解答。分析前测情况,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学生不敢列出1÷3的算式(如图1)。
在过往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整数除法的经验是大数除以小数,对于小数能否除以大数,多数学生持怀疑的态度。这也是解决在整数除法中有些除法不可施行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是冲击学生固有思维的地方。
问题2:学生不敢把分数作为除法运算的结果(如图2)。
在学生的已有认知里,除法是要算出结果的,除法的商用整数或者小数来表示,分数虽然是一个数,但是不能作为运算的结果存在。所以,宁可满头大汗地写满整张纸,也不敢用分数表示商。
从前测可以发现,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认知是比较片面的,不能或不敢将分数与除法运算的结果建立起联系。如何从分数的意义和除法运算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主动沟通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分数可以表示除法运算的商,知道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运算的商,从本质处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需要厘清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理解分数表示商的算理。
2.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说理能力,提升运算能力、推理意识。
3.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直面困惑,提出问题
口算:8÷4,1÷4。
师:有困难的请举手。先把掌声送给诚实又勇敢的孩子,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怎么会有小的数除以大的?
生:被除数比除数还要小,怎么除?
师:会算的请汇报结果。
生:(绝大部分)0.25。
生:0……1。
生:1/4个。
师:对于“1/4个”你们有什么想问他的呢?
生:怎么可以用分数呢?
生:怎么会除出分数呢?
生:这个答案对吗?
二、经历过程,探究推理
1.初步探究。
师:我们先研究“1÷4”的商等于1/4有没有道理。
(1)独立思考。
师:有的小朋友已经有答案了,有的还在思考,我为大家准备好学习单了,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2)小组交流。
师:有想法的请举手。好,手放下来,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3)对话交流。
生:我们把这个圆当作月饼,然后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就能拿到其中的1份,所以答案是1/4个。
(4)回顾反思。
师:刚才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有什么收获?为什么一开始没想到用分数表示结果?
2.深入探究。
师:(出示:3÷4)现在是把几个月饼分给几个人呢?每人得到多少个呢?
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把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生:我们把这个圆当作月饼,把每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总共12份,每个人就能拿到这个月饼中的3份,所以答案是3/4。
师: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掌声送给他们。
生:我的想法是有3个月饼,第1个平均分成4份,那么每个人只能分到1份,也就是分到第1个饼的1/4,然后第2个也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分到的也是1/4,第3个是一样的。所以加起来是3/4,3÷4等于3/4。大家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生:我觉得除了可以用1个1个地分,也可以把3个月饼全部叠起来,然后一次切成4份,每人得到1份。因为它是3层,1层1份就是1/4,1/4加1/4加1/4等于3/4,大家同意吗?
师:谢谢你们。不管是1个1个地分,每人先拿到1个1/4,然后是2个1/4、3个1/4,还是那个同学把3个叠起来分,每人都是拿到几个1/4?
生:3个1/4。
师:所以,他们的分法不同,但是都得到3个1/4。
3.抽象推理。
师:11÷17呢?能不能做到不画图,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这里有11瓶水,大家想象一下。然后每个人有1个杯子。第1瓶分出1/17给每个人,第2瓶也同样操作,一直到第11瓶水也这样操作。那么我们就有11个1/17,就是11/17。大家听明白了吗?(全班掌声)
4.深化算理。
(1)互相举例,巩固算理。
师:举个例子,然后想一想答案和道理,再来考一考你的同桌。
师:老师好奇的是你们到底举了什么例子来考你的同桌。
生:999÷1011等于几?
师:我悄悄问一下,你被你的同桌难住了吗?
生:没有。
师:请听他讲道理好不好?来吧。
生:一共有1011个人要分999张饼,第1个人第1次可以分到1/1011张饼,第2次也是这样……一共可以得到999张这样的小饼,999个1/1011,就是999/1011。
师:掌声送给会讲道理的你们。
(2)变式理解,深化算理。
师:你们猜,如果是我,我会怎么考我的同桌?想知道吗?(板书:4÷3)不着急,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学生独立完成。
师:有自己想法的举起手。好,把你的想法先在四人小组里进行交流。
生:也是4张饼,将第1张饼平均分成3份,然后1份给A,1份给B,1份给C。然后第2张饼也是这样,第3张饼也是分别给A、B、C,第4张饼也是。所以,每个人是1/3加上1/3,再加1/3,再加1/3,等于4/3。所以每个人可以吃到4/3张饼(如图3)。
生:我们的情况是第1张饼分给了A,第2张饼分给了B,第3张饼分给了C,那他们每人都有1张了,然后加上第4张饼每人分到的1/3,就是1加上1/3,这种方法也可以。
生:我感觉可以改成1又1/3,因为每个人都有1整张,然后1张饼中又有3份,就是1又1/3。
师:真好,掌声送给他们,特别棒!你们知道1又1/3是什么分数吗?
生:带分数。
三、反思抽象,建立模型
1.自主建构。
师:现在大家回过头再看看这些例子。你有发现吗?把你的发现悄悄跟同桌说一下。
同桌之间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了,如果是小的数除以大的数,可以用被除数做分子,除数做分母;如果是大的数除以小的数,也是被除数做分子,除数做分母。
生:我有补充,就是大的数除以小的数也可以用二年级时学过的方法得出它的商,余数也得出来,然后得出来的余数再除以除数,再把两部分加起来。
师:大家能听懂吗?(生:懂)举例说一说。
生:比如7÷4=1……3,3÷4=3/4,7÷4就等于1又3/4,也就是7/4。
师:太了不起了!如果被除数为a,除数为b,b不等于0,那么想一想:a÷b等于什么?
生:等于a/b。因为有a张大饼,平均分给b个人,每个人分到a个1/b,也就是a×1/b=a/b(如图4)。
师:同意吗?掌声送给会思考的小朋友。
2.总结反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想和大家分享吗?
生: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除法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生:我知道为什么在除法算式里面被除数是分子,除数是分母。
师:他知道里面的道理,对吧?掌声送给他。
生:我还知道,除法的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带分数表示,另一种是用刚才说的分数表示。
【课后思考】
一、直击困惑,让意义得以丰厚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已有的认知起点和认知困惑,是学习真实发生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执教“分数与除法”之前,我们首要的是读懂学情,明白学生已有哪些认知经验,会有哪些困惑。基于学情,在教学“较小数除以较大数”的口算中,使学生直面原有的经验局限,暴露真困惑,直击认知疑难:1÷4可以等于1/4吗?从课堂实施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障碍。但从学生静下来认真思考的样子,亦可见学生基于问题、基于认知冲突积极探究与求知的执着。比较长时间的独立思考后,学生开始尝试借助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除法算式,并通过画图说理等方式,说明“1÷4=1/4”的道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数学的观察与思考。随着说理的逐步深入,逐步厘清并能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商的道理,从而深入到知识的内里,从数学内部发展的需求,于不同角度丰厚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直面挑战,让素养自然生长
要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教师就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相信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表达等学习过程,在原有基础上自主获得新的生长。
这节课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的短期需求,更关注学生的长远需求,将知识的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使学生从“1÷4”,到“3÷4”,再到“a÷b(b≠0)”,不断挑战自己原有的认知,创造性地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在这样的学习与建构中,教师给予充分的等待与信任,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大量的独立思考与交流协作,在数学的推理中,发展对知识的理解。其间,所形成的运算能力与推理意识不是人为训练出来的,而是学生基于知识的复杂性自主建构,逐步生长起来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