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推理,有条理地讲道理
2023-12-29姜荣富
学生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之后,虽然记住了知识结论并能熟练地进行判断,但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只要看个位就可以了。学习了3的倍数特征之后更是疑惑为什么判断方法与判断2、5的倍数的方法“完全不同”。如果只是记住了事实,即使形成了熟练的操作程序,这样学习的知识也往往是不扎实的,只有互相关联且建立在概念和原理基础上的知识,才能够比较容易地被用于新的情境[1]。
教学2、5的倍数特征时,如果能充分地展开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根据概念推理和计算实验获得的经验事实作为推理的出发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讲道理,给合情推理形成的猜想打上演绎推理的补丁,不仅可以使获得结论的过程更加严谨,使数学结论更加可靠,而且能培养学生重论据、有逻辑的思维品质,发展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关于推理与证明,《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指出:3~5年级,学生应在数学推理方面进行重要的思维转变,认识到推理和证明是数学的基础。学生应该认识到只通过几个例子说明猜想正确是不够的,并认识到可以用反例来反驳一个猜想。他们应该学习通过考虑一系列例子,能够对一般性质以及他们发现的联系进行推理。
一、积累基本的经验事实
在小学,除了学习整数的运算,还要研究整数的性质。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同时联系了这两个方面。从学习带余除法这一初等概念开始,学生将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考察自然数:它们不再只是计算的工具,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意义的对象[2]。
整除是整数理论的核心,是研究整数性质的基石。对于整数a和整数b,如果存在一个整数k,使得a=b×k,那么就说a能被b整除,记作b|a。它的含义是a恰好能被b除尽,且商是整数[3]。整除的一个引理(也称整除性质定理)是:设A、B、C是整数并满足A=B+C,假设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x整除A、B、C中的两个数,那么x必定同时整除第三个数[2]。
虽然小学生并不直接学习整除性质定理,但是基于一些基本概念和运算推理,容易归纳得到一些相关的经验事实。例如,因为10=2×5,2=2×1,10与2都是2的倍数,所以20(10×2)与12(10+2)也是2的倍数。这个结论可以通过计算实验得到验证。其中,12是2的倍数推理的依据是:一个数的倍数的和与差,仍为该数的倍数。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略。
以上述基本的经验事实为出发点,可以归纳得到22(rUMJrLIL1r+YOsX+hfu0SNzwMxzWWeUzXh1EY2lGaOU=10×2+2)、32(15×2+2)、42(20×2+2)等个位上是2的数都是2的倍数。进一步,通过类比推理得到:个位上是2的倍数的数就是2的倍数。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但是,在强调推理证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计算实验。以下教学案例,通过计算实验与推理证明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基本经验事实,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推理与证明的出发点,通过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获得数学结论,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积累起研究数学问题的活动经验。
1.提问。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倍数,今天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生:为什么要研究2、5的倍数?
生: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怎样才能一眼看出这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生: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倍数?
师:你们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2、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先研究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可以怎么研究呢?从哪里起步?
生:我们可以找一些2的倍数来分析分析。
2.列举。
师:好,谁来找一些2的倍数?
生:2、4、6、8、10、12、…。
师:2的倍数有很多,你是怎么找到2的这些倍数的?
生:我是利用2的乘法口诀。
师:如果从中选择几个最简单的,你会选什么?
生:10、20,这些是整十数。
生:2、12、22,个位上都是2。
3.计算。
师: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2是2的倍数,10是2的倍数,把这两个数加起来得到12,是2的倍数吗?
生:12除以2等于6,它是2的倍数。
生:可以把12分成10和2,10是2的倍数,2是2的倍数,12就是2的倍数。
师:用拆分的方法来解释,谁听懂了?
生:把12分成10和2,10里面有5个2,2里面有1个2,合起来12里面就有6个2,12是2的倍数。
生:10除以2是5,10是2的倍数,2除以2是1,2也是2的倍数,它们的和12就是2的倍数。
师:你们都解释得很好,现在如果在12的前面再加一个数字3,得到312,它是不是2的倍数?
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312除以2,看看是不是整数,算出来商是156,是整数,所以312是2的倍数。
生:还可以把312进行拆分,分成300和12,300除以2等于150,12除以2等于6。这两个数除以2的结果都是整数,所以312是2的倍数。
师:40312还是2的倍数吗?你怎么想?
生:40312是2的倍数。我们可以把40312分成40000和312,用这两个数分别除以2,得出来都是整数,所以40312是2的倍数。
4.归类。
师:观察比较2、12、312、40312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个位上都是2,它们都是2的倍数。
师:现在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个位上是2的数——
生:都是2的倍数。
通过列举、计算、归类等活动得到初步的猜想,这些活动都与具体的例子相联系。已经考察的例子分成两类:一类是作出推测之前的例子,由学生举出,它提示了推测;另一类是作出推测之后的例子,由教师设计,它印证了推测。一个猜想性的一般命题,假如在新的特例中得以证实,那么它就变得更可信了[4]。特别地,讨论2、12、312等这些有联系的例子,使得推理依据的是表征的结构,而不是随意和特例。
二、充分展开推理的过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可能完整地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不太可能像数学家那样通过严格的证明来获得数学结论。但是,从他们已有的经验事实出发,经由一个命题到另一个命题的推理,既是他们获得数学知识与结论的途径,也是他们形成推理意识与证明能力的载体。
1.对比,归纳出初步的结论。
师:为什么个位上是2的数都是2的倍数呢?
生:我们以最大的40312为例。它可以拆成40000+300+10+2,40000、300、10都是2的倍数,2也是2的倍数,所以40312是2的倍数。
师:如果a代表0~9的数,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5a312、3a512、31a25、13a52、52a13。
生:5a312、3a512、13a52都是2的倍数,31a25、52a13不是2的倍数。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以5a312为例。它可以拆成50000+a×1000+300+10+2,前面的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整万数等都是2的倍数,2也是2的倍数,所以5a312是2的倍数。
师:52a13不是2的倍数,又怎么解释?
生:一样的道理,52a13可以拆成50000+2000+a×100+10+3,前面的加数都是2的倍数,关键是看最后的加数3,3不是2的倍数,所以52a13不是2的倍数。
师:综合他们两人的想法,我们可以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
生:看个位就可以了。
2.类化,概括出最终的结论。
师:5312a是2的倍数吗?
生:不一定,如果a代表的数是7,它就不是2的倍数;如果a代表的数是8,它就是2的倍数。
生:如果a是2的倍数,5312a就是2的倍数;如果a不是2的倍数,5312a就不是2的倍数。
生:我觉得一个数是2的倍数和不是2的倍数可能性是一样大的,都有5种情况。
师:这是什么意思,谁听懂了?
生:他的意思是说,如果a代表2、4、6、8、0,它就是2的倍数;如果a代表1、3、5、7、9,它就不是2的倍数。
师:现在知道2的倍数长什么样吗?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生:个位上是2的倍数的数是2的倍数。
生:个位上是偶数的数是2的倍数。
3.说理,有条理地讲道理。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看个位就可以了?这个道理你能讲清楚吗?同桌一人讲一人听,讲的人要讲得有条理,听的人要听出有没有道理。
生:任何一个多位数,都可以拆分成整万、整千、整百、整十的数再加个位数,前面整万、整千、整百、整十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所以如果个位上的数是2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2的倍数,如果个位上的数不是2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不是2的倍数。
生:不用那么复杂。任何一个多位数,都可以拆成前面的数乘10再加上个位上的数,一个数乘10后末位上是0,肯定是2的倍数,再看个位上是不是2的倍数就可以了。
师:这两种解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拆分的方法不一样,但思路是相同的,都是把一个多位数拆分成10的倍数加上个位数。10的倍数肯定是2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就知道它是不是2的倍数了。
在这个构造一般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通过简单的归纳与类比,可以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知道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可以推出其他命题,初步感悟逻辑推理过程及其发现知识的意义。特别地,当他们经常有机会通过各种模式去确认一个一般结论时,推理就会成为他们判断一个结论正确与否的标准,而不是依赖权威的判断或者特殊的检验[5]。
三、形成灵活的迁移应用
在数学上,人们通过推理形成各种命题、定理和运算法则,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在学习中,学生积累了发现或得到一个数学结论的基本活动经验,既要依赖于对例子的考察,也要依赖于有逻辑的推理。通过推理获得知识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敢于质疑的理性精神。
任何一个多位数都可以写成a×10+n的形式(a、n都是整数),其中n表示个位上的数。因为10=2×5,所以a×10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因此,2的倍数特征与5的倍数特征是相似的,解释说理的方法也是同构的。基于2的倍数特征的探索,5的倍数特征也就“不证自明”了。
1.类比迁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2的倍数的特征,回想一下,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怎么得到数学结论的?同桌讨论一下。
生:先举了一些例子,然后猜测,接着我们进行验证,利用直接除或分解法,最后得出结论: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你们同意吗?
(教师板书:“观察例子,形成猜想,计算验证,概括结论”)
师:5的倍数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完成探究学习单。我举的例子( ),我们的猜想( ),计算与验证( ),我们的结论( )。
师:哪个小组上来交流一下?
生:个位上是2的数是2的倍数,我们猜想个位上是5的数是5的倍数。举的例子是35,一种思路是35除以5等于7,商是整数,说明35是5的倍数;另一种思路是把35拆成30加5,5是5的倍数,30也是5的倍数,所以35是5的倍数。我们的结论是个位上是5的数是5的倍数。
生:我们组的猜想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举的一个例子是720,验证的方法是把720分成700和20,700是5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因此,720是5的倍数。还有一种验证的方法是720除以5是144,也可以证明720是5的倍数。另一个例子是685……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师:听懂他的解释了吗?有没有疑问或补充?
生:我们也可以说个位上的数是5的倍数,这个数就是5的倍数。
生:2的倍数与5的倍数,解释的方法是一样的。前面的数都是整万、整千、整百、整十的数,它们都是2、5的倍数。关键是看个位,个位上的数是2的倍数,那么它就是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的倍数,那么它就是5的倍数。
2.联系沟通。
师:我们把学到的知识整理一下,填到下面的圈里。(如图1)
师:两个圈共同的部分应该填什么?
生:填0。
师:表示什么意思?
生: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5、0的数是5的倍数,它们都有0。
生:个位上是0的数,它可以写成一个数乘10的形式,10等于2乘5,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和5,所以它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师:先用1、2、5、a四个数字组成四位数,再判断它是不是2的倍数,是不是5的倍数。
师:如果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几?如果是5的倍数呢?
生:2的倍数个位上是2,如15a2、1a52、51a2……5的倍数,个位上是5……
师:如果个位上是a呢?
生:当a代表2、4、6、8的时候是2的倍数;当a代表5的时候是5的倍数;当a代表0的时候,它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当a代表1、3、7、9的时候,既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
师:当一个问题中有不确定的因素时,要分类讨论可能出现的情况,用这种方法可以把问题想得更全面,在中学的数学学习里经常用到这样的方法。
从教学知识的分类来看,2、5的倍数特征属于命题教学的范畴。数学命题的教学要注重过程,包括命题产生过程和推理证明过程。无论推理还是证明,都需要使用正确的命题、合理的推理形式和适当的表达形式。在这里,虽然推理的出发点是学生的经验事实,而不是严格的数学定理,但推理的方法和结论都是正确的,表达的形式也是他们可以理解的。
根据数的意义,把多位数写成各个数位上的数乘10n的和的形式,“数字”就成了“所有量”的占位符,学生可以通过“数字”来说明对象的数量结构,而不必具体展示这个对象。这种基于表征的推理证明,是小学阶段构造一般结论的有效途径,而且这样做可以为以后的证明思维提供基础[5]。如3750=3×1000+7×100+5×10+0×1,由于100=4×25,在这个展开式中整千、整百数一定是4和25的倍数,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4或25的倍数,只要看展开式中的整十数与一位数即可,即看一个多位数后两位是不是4或25的倍数。不仅如此,如果改写以上的展开式,表示为3750=(3×999+3)+(7×99+7)+(5×9+5)+(0×9+0),每个括号内的乘加算式中,乘法项都是3的倍数,因此判断3750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看加法项的和(即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不是3的倍数即可。2、3、4、5、25的倍数特征是共通的!数学的优美在于,当有趣的结果出现时,通常是意想不到的,并且是基于合理的推理。数学深处的联系,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数学证明是一种表达特定推理过程的严谨的方法,对于数学家的工作及他们加深对数学的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6]。数学家推理的步骤是从前提出发,基于已经确定的定义、事实和原理,一步一步地到达结论[5]。
人们普遍认可证明应该在所有阶段学生的数学教育中发挥作用[6]。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重要的不是像数学家那样严格地证明一个数学结论,而是经历由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推理方式得到一个数学结论的过程。小学阶段的证明,并不等于数学家眼中的证明,而是一种广义的,由一系列“可以接受”的论据组成的,旨在得到共同体认可的构造过程[5]。重推理,有条理地讲道理,是促进学生形成概念性理解,利用知识的逻辑体系探究数学命题的重要方式,也是阐释系统使用数学定义与公理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S].蔡金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伍鸿熙.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M].赵洁,林开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等.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数学中的归纳和类比(第一卷)[M].李心灿,王日爽,李志尧,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德斯皮娜·A.斯蒂利亚努,玛利亚·L.布兰顿,埃里克·J.克努特.证明的教学: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视角[M].周超,鲍建生,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6]蔡金法.数学教育研究手册(第二册):数学内容和过程的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