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空气悬架的技术研究
2023-12-29肖磊李国洪李承亮
摘要:悬架技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工艺技术的进步而不断革新,如独立悬架、电磁悬架、液压悬架、空气悬架技术等,其中空气悬架具有刚度可变的优势,对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效果很好,同时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空气悬架也将为未来的智能汽车赋能。基于此,概述了空气悬架基本工作原理、技术特性及主要布置形式,介绍了空气悬架的发展历程、主要组成部件及技术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乘用车;空气悬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463 收稿日期:2023-05-23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3.09.023
1 前言
汽车的整体性能,主要看其可操控性和操控的精准性与灵活性,以及车辆运行中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而两者却始终保持对立,很难兼顾。柔软的悬架能够增强乘坐舒适性,但操控性就要大打折扣;较硬的悬架使车辆操控性能提高,却会导致乘坐舒适性的下降。如果能够人为改变悬架的阻尼,满足不同路况下的驾乘者实际体验,将成为汽车行业的一项重大进步。本文基于乘用车空气悬架进行分析和探究,介绍了其技术、发展历程和趋势,以供相关学习和参考。
2 乘用车空气悬架概述
悬架对行驶中的汽车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将车辆垂直方向上的较大冲击力进行弱化。汽车悬架经历了一个较长发展阶段,最初的悬架是刚性连接的不可调整式钢板弹簧,由于弹簧的形变活动行程直接决定了车辆在行驶中的车身高度,也就是车身的离地间隙,但空载与满载情况下车身的离地间隙存在较大差距,车身的离地高度越高其对复杂路面的适应性更强,通过性也更好。然而实际上路况的复杂具有不可预测性,没有任何悬架能够做到对各种路面条件和驾乘人员需求的完全满足,很多时候在悬架配置上都会存在舒适性与操控性之间取舍矛盾,多数时候车辆工程人员及设计人员只能采用折中处理,尽可能地兼顾多方需求。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辆工程师开始探索并研发出了电控悬架系统。相比以往的悬架而言,它的优势在于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调整性,能够进一步提升悬架的性能,这就是电控空气悬架。它与传统悬架的最大差异在于弹性元件的升级,并新增电子控制系统及气泵等部件,赋予悬架智能自动调节功能。
3 空气悬架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性
3.1 空气悬架工作原理
传感器将收集到的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判断出车身高度的变化,经过计算再发出指令来控制压缩机和排气阀,用空气压缩机形成压缩空气,并将压缩空气送到弹簧和减振器的空气室中,使弹簧压缩或者伸长,并调节空气弹簧硬度和减震器阻尼,改变车身高度并起到减震的效果。
电控悬架集合了电子技术功能和空气悬架原理,二者的优势整合实现了悬架系统的迭代更新。一般电控悬架主要包括电控元件(ECU)、空压机、各类传感器(车身、转角、加速、制动等)、空气弹簧元件等部件,其中空气弹簧元件包括阀门、电控减振器、双气室等。电控减振器中配置有小型电机,在它的转动作用下带动调整量孔控制杆实现阻尼的多级分层,进而实现对阻尼的有效控制;阀门的主要作用是气流大小调节,而双气室则是彼此连通的,它所构成的容积空间就是空气弹簧功能实现的基本支撑,此时的悬架比较柔软;如果需要较硬一定的悬架则,需要将双气室之间的阀门进行关闭,仅靠一个气室容量来支撑空气弹簧的作用,由此可见阀门具有调控悬架软硬变换的作用[1]。
工作状态下的电控悬架,阀门的相互作用可调控通向空气弹簧元件的气流量。通过传感器ECU可获得车辆行驶状态信息,随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运算。最后向电动机和阀门发出调控指令,以此调整空气弹簧元件,使其可以根据实际路况条件作出软硬变换。车辆行驶状态下,路面平整、光滑时空气弹簧形变不大处于正常状态,而在坑洼崎岖的路面,空气弹簧则变软,阻尼变弱,使得车辆可以较平顺的通过,减轻车身震荡;当遇到急弯和突发情况时,急转弯或紧急制动则需要较高强度的悬架弹簧,产生较大阻尼,以保证操控精确,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3.2 空气悬架的技术特性
空气悬架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主要技术优势概括如下:
a.有效隔离高频振动:空气弹簧的簧载质量与空气压力直接相关,可以空气压力为信号对制动缸内的气压进行控制,实现车辆的有效制动,以此降低大幅度的震荡,保证车辆行驶平稳和安全。
b.举升车身:提升越野、通过能力。空气悬架可调节车身高度,可以减少行车中的路面冲撞振动和噪音,还能延长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空气弹簧自行进行软件度转换,使得车身离地间隙灵活调控,以满足各种路况的行驶需求,使得车辆的路面通过性更好,也为驾乘人员带来更好的舒适度体验。
c.高速时降低车身:降能耗、更安全。空气悬架为刚度可变的非线性悬架,其悬架质量较轻,弹簧刚度较低,当汽车在高速行驶时,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阻力加大,使得刹车制动更灵敏,有效缩短制动距离;在转向操作时,可以防止转向过度或转角过小,增强转向操控性;可以有效调节减振器阻尼,降低抗俯仰和侧倾,从而提升整车的操控性及安全性。
d.显著提升车辆品质感:智能空气悬挂可以在驾乘人员开启车门时降低车身高度,使得上下车更便捷;可以过滤高频噪音,改善车内声音品质,提升高级感,该技术主要作为中高端车型标配。
4 空气悬架的发展历程
空气弹簧的雏形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西方工业国家,早期用于机械设备的隔振,首次使用是在1947年的美国普尔曼汽车中。到1964年,该技术被德国大量引入,主要用于大中型客车上。目前,空气悬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级轿车、豪华客车,以及中型、重型货车等车型上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从国外空气悬架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经历了“钢板弹簧→气囊复合式悬架→被动全空气悬架→主动全空气悬架(即ECAS电控空气悬架系统)”的升级发展过程。ECAS作为较先进的悬架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悬架系统的整体性能,增强了汽车对各种复杂路面条件的自适应、自调控能力,实现了主动控制,并且它在众多电子辅助设备的加持下,具有了多种辅助功能(如故障诊断功能等)。目前在欧美国家的诸多高级汽车及重型客车上都配置有ECAS系统。
1958年我国首先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度控制阀,1959年在此基础上研发设计出了适用于轿车的高度控制阀。在20世纪世纪50年代中,我国先后研究制成的空气弹簧气囊超过10种,另有3种性能不一的高度控制阀,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我国自研的轿车高度控制阀存在密封性问题,使用中对汽车悬架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长春汽研所在总结以往的技术成果基础上,再次启动了空气悬架研究项目,研发设计的新型空气悬架装配到武汉客车厂所产大巴车上,新悬架的应用将客车自振频率降低为1.1~1.2 Hz,提高平均车速17%左右,此后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客车用空气悬架。但是仍然没有有效解决空气悬架橡胶气囊使用寿命较短,高度阀泄漏严重的技术缺陷[2]。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工业技术的发展,汽车空气悬架也获得了很多新技术支持,发展较快,目前我国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已经具备了空气悬架的研发、生产及设计能力,但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核心技术及设计方案仍然对外有着较大依赖性。同时由于成本高昂因而主要配置在高级客车、豪华轿车品牌上,整体来看汽车行业中空气悬架的配置率还不高。
5 空气悬架的关键部件及新技术应用
空气悬架主要由系列功能部件及管路组成的一个总成系统,其核心功能部件包括空气弹簧、减振器、空气压缩机、控制器、传感器等,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5.1 空气弹簧
空气悬架的空气弹簧结构形态可以分为嚢式、袖式、膜式空气弹簧。囊式空气弹簧多用于商用车,由于工作时橡胶膜曲率变化小,弹簧使用寿命长;袖式空气弹簧多用于商用车驾驶室悬置和驾驶员座椅;乘用车一般使用的是膜式空气弹簧,它通过改变活塞形状和尺寸控制其有效面积变化率,得到更为理想的反S形的弹性特性曲线,但使用寿命一般不如囊式长[3]。
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汽车空气弹簧逐渐从以往的单腔向双腔、三腔方向升级。
相比单腔而言,双腔和三腔的气室增多,使得空气弹簧的弹性更好,更有助于乘用车使用过程中的刚度调节。其中双腔空气弹簧拥有两个气室,其刚度随位移成非线性变化,有两条刚度曲线,设计位置处的刚度比可以达到1.5。目前双腔空气弹簧已经被大量应用到高档量产车型中,如第二代保时捷卡宴、2020款宝马X5、保时捷2022款Macan系列等。
三腔空气弹簧,将原来的单腔气室分为三个不同容积的气室,刚度随位移成非线性变化,有四条刚度曲线,设计位置处的刚度比可以做到2.0。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被动稳定杆,由其气室能够通过一个阀门分隔或连通,能够根据实际路况需要,通过改变承载车辆的空气容积而调整空气弹簧的刚性,降低转弯时侧倾角,从而提高路面通过性和驾驶舒适度。但是由于结构更复杂,制造成本也更高,因此主要用于高端车辆的悬架系统。如在2018年款奔驰GLC的悬架系统中就配置有三腔空气弹簧,该弹簧同时配置了连续可调式减震器“AIR BODY CONTROL”。图2所示为2018款奔驰GLC中配置的三腔空气弹簧,其前轴和后轴汽轮控制机构中配有4个水平高度的传感器(图中序号5和序号8),车身上装有3个加速传感器(4、7)。
5.2 减震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减振器出现了多种产品形式,未来将由传统的被动减振器向半主动、主动减振器发展。以往的双模/四模减振器只能提供固定的两/四条阻尼曲线,且成本不低,已经被很多OEM所摒弃;磁流变减振器成本过高,且很多技术难点难以突破,市场上也没有推广开来,至少极少数的车型在应用;单阀减振器成本适中,现在中高级车辆上广泛应用。
减震器的最新技术和产品是双阀减震器,也就是带双阀控压技术的减振器机构。双阀减震器包括内、外两个筒体,两者之间形成型腔,内筒以过油孔与型腔相通,上连接座上设有压缩阀系、复原阀系、油管接口并以橡胶衬套经密封;共有四道油路,第一道油路位于压缩阀系与内筒之间,第二道油路位于压缩阀系与油管接口之间,第三道油路设计在油管接口与复原阀系之间,第四道油路则位于复原阀系与型腔之间。它主要通过利用双阀对油路流量进行调整,进而实现压缩、复原阻尼力的独立可调,从而实现更大的阻尼带宽,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工况使用需求。
当今,汽车行业双阀减振器以更高的性能获得各大车企青睐,作为主动悬架最优的减振器解决方案,它成为奔驰、宝马等豪华品旗舰车型标配,是当今减振器发展的主流趋势,各大减振器供应商均投入大量人力在双阀减振器研发上,比如ZF、Bilstein和Tenneco。
5.3 压缩机
ECU空气供给单元通过调控气体进出量,实现对空气弹簧软硬程度及长度的调节。压缩机一般采用单级往复活塞式,实现对空气的压缩处理。为了避免压缩空气产生冷凝水导致相关部件发生锈蚀,需要对这些空气进行除湿干燥处理;为保证系统内有足够的剩余压力和限压,需要用到气动排气阀;为保证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现对空压机工作温度的实时监测,需要在其缸盖上配装温度传感器,将空压机运行时间与温度信号传输给悬架控制单元,以便计算出空气压缩机工作的极限温度,一旦其工作温度超过某个界限值,就要立即关停空压机,防治其过热损坏。
5.4 控制器(ECU)
ECU通过传感器获得车辆行驶中的各项信号,随即对车速、车身高度的状态进行判定和核算,最后对压缩机和排气阀发出调控指令,使用空压机产生压缩空气同时将其送到弹簧和减振器的空气室中,压缩和伸长弹簧,实现弹簧形变程度和减震器阻尼的调控,从而改变车身高度并起到减震的效果[4]。软件系统符合AUTOSAR框架,并采用自动代码生成技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扩展性。硬件系统按照模块化、平台化开发,可以满足不同配置(电控空气弹簧系统、电控油气弹簧系统、电控减振器系统)的需要。
5.5 传感器
由于模拟传感器无法自行计算相对位置,且精度较低,目前主流的为PSI5传感器(数字式)。PSI5协议是由Bosch倡议发起的,针对主流安全件以外其他传感器的统一规范,因此,除高度传感器外,加速度传感器也可使用PSI5协议。使用PSI5传感器可以方便布线,也可以节约控制器芯片引脚。PSI5传感器电压范围较宽,适应性更强,必将成为今后的主流产品。
5.6 储气罐
储气罐属于空气压缩机配套部件,可以及时响应ECU信号。储气罐的工作压力为1.2 MPa,要求具有较强的耐压性、密封性和防腐性,其中耐压性是指储气罐在4倍额定工作气压下进行10 min静态液压试验后,不能有裂纹,且周向永久变形不能超过1%;密封性是指储气罐在1.5倍最大额定工作气压下,保压3 min不得漏气,接头处允许用密封剂;防腐性是指40 h盐雾试验后,允许有微小和分散的腐蚀点。样板边缘和焊缝、螺纹处的腐蚀可不考虑。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产品也将走向更加高端、智能的发展道路,未来乘用车的悬架系统应满足更加复杂的路况需求,因此其技术也将不断升级发展。
6 结语
空气悬架是对传统悬架的升级发展,它进一步提高了驾乘舒适度和操控性和安全性,未来随着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燃油汽车,空气悬架也将凭借自身的电控优势为智能汽车提供技术赋能,推动汽车行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丽萍,陈其生,陈明福.汽车空气悬架技术特征研究[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11):107-108.
[2]梁旭东.汽车空气悬架系统平顺性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22.
[3]祝庭辉,刘福鹏,张争光,等.基于乘用车空气弹簧悬架系统的加注装置及应用研究[J].环境技术,2022,40(3):45-48.
[4]王文林,侯之超,邹军.汽车空气悬架研究进展:零部件与系统[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8,9(1):11-24.
作者简介:
肖磊,男,1984年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汽车底盘零部件设计、汽车N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