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高本贯通教育学分制模式的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

2023-12-29苟丹丹

专用汽车 2023年9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对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经之路。学分制已成为高职院校新崛起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把学年学分制作为其管理模式,从改革效果可以看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不尽人意。为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中已有的学分制改革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新的改革方式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设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证书与学分置换制度,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型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置换;高本贯通;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收稿日期:2023-06-10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3.09.039

1 面向高本贯通教育学分制模式的必要性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改革,高职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促进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学分制已成为高职院校新崛起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高职教育理念,同时也适合高职专科与民办本科高职院校生的现状,充分满足高职院校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高职教育接轨国际化,并促进以学生各种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标准的实现。

1.1 建设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高校的教学改革正日益深化,人才培养体制不断创新,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作为教学管理制度之一的学分制也需进行改革与创新,改革重点便是鼓励大学生创新,支持创业[2],允许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其内在潜能。

1.2 社会发展需要学分制改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知识观念与能力观念已逐步改变,人才的培养越发得到重视。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创新和创业教育都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单一类型的人才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托学分制条件而存在的培养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企业培养符合其需求的多样性人才。该体系目前已得到社会各企业层次的广泛认可。因此,教育改革所需要的良好平台环境已搭建,只要通过合理的学分制改革,必将使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

2 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是传统管理模式,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实行学分制,通过改革效果可以看出,学分制改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不尽人意。

2.1 高校师生对学分制改革未达成共识

学分制是教学管理的一种基本体制,也是建设学校的基石,涉及学校各行政部门的方方面面。一些行政部门和师生都片面地理解为学分制改革仅是教务部门的责任,其余学院或部门持观望态度,或被动的配合态度[3]。学分制允许个体化差异,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重点突出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及其个性的发挥。新生在进入高校前一直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当他们步入大学后,拥有了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与以往的学习方式不同,就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学生就会出现盲目跟风进行选课,或者放弃他们认为比较难学的课程,而选择他们认为较为简单易学的课程,或者放弃理科课程而选择文科课程等情况。因此,他们很难通过自己的辨识能力,以及对专业的兴趣爱好,构建科学合理、适应当代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在此高校教育背景下,凑学分便成了学生自由选课出现的普遍现象,他们错误地认为学分制就是选课制,于是他们学到的知识内容混杂[3]。知识面面俱到却又不精通、形成一种知识结构不完整、学科体系相互分离的局面,如此的状态并不利于学生后期的长远发展。

2.2 当前学分制模式社会需求不匹配

当前采用的是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的设计、开设、选择及学分管理均按学年核算。学年制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固化,无法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导致一些学生只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学习、注重实验过程而忽视知识运用[3]。

2.3 教育方式无创新

学分制的改革涉及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传统的教学仅限于教室、黑板、老师的理论教学,或者在室验室进行固定实验的验证,没有创新的部分体现,也无法展现学生的设计能力。新型教学方法可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增加形象生动的PPT、动画、视频、三维立体、仿真等多种形式。既能保障扎实的理论学习,又能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培养学生的动力能力,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锻炼其创新能力。尤其在新冠疫情的这几年,线下教学逐步被线上教学替代,网络直播、学习通、钉钉、QQ群课堂、腾讯会议等多种网上教学模式被教师、学生一致认可和接受。各类软件在实施网络课堂时,其教学过程的考核更加精确、细化,统计也更能体现出客观公正性。

2.4 缺乏匹配学分制的激励措施

高职专科及职业本科学生,具有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性格独特等特点。大部分学生兴趣广泛,各自具有一些特长,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等个性特征具有多样性。在此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对学分制改革不够重视,积极性无法提高、参与度也有所下降。

3 面向高本贯通教育学分制模式的改革对策

为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中已有的学分制改革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面向高本贯通教育学分制模式的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提出新的改革方式,以促进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培养更多的全面型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本次改革以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两个专业为试点,进行初步探索学分制改革,通过对学生基础学习以外的活动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及更高级别的各类比赛,无论从专业的领域还是个人兴趣范畴,都能使学生逐渐从理论学习开始转变为多元化学习。实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注重细节培养”的学分制改革,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课计划、考核标准等的固定学分制模式进行改革,旨在发掘学生的潜在优点,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长[4]、个人兴趣爱好、毕业后的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因素自主选择[5],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刻意追求考试分数,使学分制的应用更灵活,更注重学生细节的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独立人格、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弹性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可满足学生对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本次学分制改革,将会培养更多的学生向多领域发展,既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又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

3.1 明确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定位,更新观念,达成共识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方面,注重于培养多元化人才,从而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如新型专业物联网工程,除了能在物联网通信架构、信息安全、无线传感器等行业领域从事设计等工作,更注重学生学习期间参与相关社会实践类活动和各类科技赛事,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学分加分,使专业特色更为明显。

加强学分制改革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系统工程,能有效推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关系高等院校长期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建立一种与学分制相匹配的管理系统,不再因为学年制的限制而无法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广泛在高校宣传学分制、普及学分制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意识到学分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激发其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使老师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遵循现有教学体制和教学秩序,更应该从长远发展考虑,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质。

3.2 改革教学模式,设置开放式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除了针对专业方向设置必修课程外,应更多增设实践性、应用性课程,使学生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选择喜欢的课程,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实现全方位发展型人才。

摒弃传统的室内线下教学方式,逐步转变为线上、线上与线下融合、虚拟与仿真融合,从而推动教学的多元化,利用超星、职教云等教学平台的线上课程资源,使学生和老师缩小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获取各类专业知识。利用腾讯课堂、学习通等教学工具,逐步实现教学智能化、科学化[3]。不同学科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也通过一定的改革,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理工科的老师更是将实验验证→实践操作→企业实习→社会调查→科技创新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3.3 增设思政教育课程,加强素质教育

思政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比较缺乏的素质教育,只有大力推进思政教育,打造一流高素质人才,才能加快高等院校的发展以及教育方式的转变,既能提升教育发展的质量,又能为国家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因此在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应适时地增设部分思政教育课程,才能满足素质教育对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无论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视角看,还是从社会的需求来看,增加相应的思政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自身的人文素养都有利于发展职业教育。

3.4 建立奖惩机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针对职业院校的培优计划,对原有的考试及考查科目的固定学分制模式进行改革,使学分制更灵活,更注重细节的考核,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再刻意单纯追求考试分数,而是注重其自身综合素质、独立人格、创新意识的培养。

扩大课外学分认定范围,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等可按不同等级进行加分。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高校应科学合理制定学分认定的方式、统一学分认定标准、制定学分合理的管理办法,从而拓宽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3]。

通过学分制对考核标准的改革,既锻炼了学生对自我角色的定位与责任义务的坚守,又养成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能力;既有对新型事物的追求和创新意识的探索,又有对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对家国的荣辱使命感。弹性学分制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使其更具有自主、灵活、高效的特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6]。

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研究制定学分制改革办法,完善选课制和主辅课选修制,推行弹性学分制,逐步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改革现行的学分制制度,制定并完善学分制各项配套制度,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进行教学,更利于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

我国开展的职业本科模式及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拓性、研究目标具有一定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项目的成果冀希成为职业本科教育的“陕西方案”,为完善陕西职业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领陕西职业教育更高更快的发展,提供辐射、示范的样板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4 结语

当前,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模式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之道,同时还关系着职业院校自身的声誉和前途,更是职教员工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只有实施学分制,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黠,夏永辉,陈凌云.普通高校学分制实施的核心要义、存在问题及推进改革的策略[J].未来与发展,2022,46(3):89-94.

[2]宋立丹,朱海洋.高校学分制改革策略探究——兼论美国DQP体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40(1):31-36+64.

[3]刘艳伟,杨启良.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制约因素与措施[J].继续教育研究,2021(7):106-109.

[4]王湘.“英语+”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27):227.

[5]王萱,周翠玲.基于创新能力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24):96-99.

[6]2018年教学工作报告[EB/OL].https://www.qdnpt.edu.cn/publicity_bmhz/jhgh__jhgh/2020.

作者简介:

苟丹丹,女,1982年,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物联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