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技创新锻造辽宁海洋经济增长新引擎

2023-12-29杨晓惠王天蛟

辽宁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海洋经济科技创新

杨晓惠 王天蛟

〔内容提要〕海洋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本文首先分析了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优势,然后指出辽宁存在海洋创新方面的科教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的问题,最后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科技创新;海洋经济;思路与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海洋事业发展,2023年9月7日主持召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特别强调要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责无旁贷、首当其冲。发展海洋经济,既要用好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基础条件,更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最关键变量,在加快海洋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上下功夫。为此,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锻长板和补短板相结合的指示要求,准确把握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优势,全面分析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短板和弱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为实现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新突破提供科技支撑。

一、辽宁海洋科技创新基础和优势

根据《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1》,在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辽宁区域海洋创新指数排名第6位,具备良好基础和发展优势。

在涉海高校院所方面:拥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12个机构。

在海洋重大创新平台方面:拥有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刚刚获批重组。建设有海洋食品科学、海水淡化、海洋生物等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现代渔业、极地海洋等23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

在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全省涉海领域,拥有5位院士,占全国同领域院士总量8%;拥有8位国家杰青、276名国家优青,拥有10个“兴辽英才”人才团队。

在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方面:根据2019年科技部开展的《海洋领域第六次技术预测报告》,与辽宁相关的海洋关键技术213项(全国占比28.8%)中,处于国际一流领跑、并跑、跟跑技术分别为23项、84项、106项。

在海洋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方面:辽宁省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装备研发,渔业新品种、谱系化海洋机器人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取样、海水淡化等一批高水平海洋科技成果接连涌现。近5年,2项海洋科技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7项海洋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

在海洋水产和生物资源开发方面:辽宁省在海洋渔业新品种培育、海洋牧场构建、浅海立体养殖、工厂集约化养殖等方面研究水平居全国前列。大连工业大学“特色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深入挖掘海洋生物资源的药用及保健价值,开展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开发成分明确、疗效显著的海洋药物及保健食品。

在船舶与海工装备方面:辽宁省在企业规模、经济总量、研发能力和新产品开发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是我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最早的地区。大船重工集团成功开发并建造了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大连重工起重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实现了系列化,大连海事大学形成了国际领先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重大件吊装减摇补偿技术,大连理工大学获得中国船级社(ccs)在业内颁发的首个“射流引燃直喷氨燃烧技术-船用产品原理认可证书”。

在深海技术与装备方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系列化深水机器人,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渊科考领域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全海深技术设备,助力“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深潜作业。大连海事大学研制出国内首套同时拥有中国船级社(CCS)和美国船级社(ABS)双认证的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和国内首根13000米无接头合成纤维缆,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大连理工大学牵头研发的我国首套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系统“长远号”海试成功,成果入选2021年中國十大海洋科技步进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我国首套4500米级深海原位荧光传感器,灵敏度比进口产品高数倍。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聚焦国家能源战略目标和深海油气重大工程需求,大连理工大学研发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理论与技术成功应用于南海试采工程。大连理工大学、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利用工业余热的大型海水淡化装置研发及工程示范,建成辽宁省第一个5万吨/天海水淡化基地,实现工业余热和海水资源高用。大连理工大学在多种波浪能装置的设计和研发方面国内领先,积极探索波浪能装备在海洋牧场、岛礁供电应用中的创新集成模式。

在海洋信息技术方面:遨海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满足最新国际标准的高性能VDES船载终端和岸基基站创新产品,打破国外对海上通信的技术和市场垄断,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保障我国海上通信网络安全和海事信息自主可控。

在海洋科技企业培育方面:全省海洋领域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152家,拥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辽渔集团、大连富谷水产有限公司等一批技术领先、行业领军型创新企业。

二、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短板和弱项

如前所述,辽宁区域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在全国11个省份中列第6位,但分析具体结构发现,除了海洋知识创造分指数、海洋创新资源分指数排名分别为第3位、第5位外,其他两项指标海洋创新绩效分指数和海洋创新环境分指数排名靠后,分别列第9位和第10位。这充分说明了辽宁省在海洋创新方面的科教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短板和弱项是明显的,必须抓紧部署,及早布局,迎头赶上。

(一)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

海洋科研教育业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3.4%(2022年海洋科研教育业156.7亿元,全省海洋生产总值4565.7亿元)。辽宁省海洋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较低,研发效能不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较低,高附加值的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仅占海洋经济总量的1.8%,尚未形成规模。

(二)海洋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在辽宁相关的213项海洋关键技术中,国际一流领跑技术23项,仅占10.80%。在海洋关键技术“从0到1”突破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海洋水产方面良种覆盖率低、品种退化问题较为严重,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养殖模式尚未形成,高附加值海产品深加工技术有待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方面前瞻性技术储备不足,数字化造船设计及管理基础软件以国外引进为主,薄膜型LNG围护系统等造船核心专利技术为西方国家垄断。深海技术与装备方面潜水器搭载的探测核心传感器90%以上仍主要依赖进口,无法满足深海高精度环境观测与资源探测需求。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202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565.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8975.1亿元)的15.8%。与海洋经济规模相比,辽宁海洋科技型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52家)占比仅1.4%(全省2022年底共10903家)。企业普遍创新投入不足,研发人才匮乏,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产学研融合力度不够。

(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不足

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实现“零”的突破,海洋领域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总量占比仅为4.6%(涉海58个,全省2022年底共1253家),深远海、极地、海洋能源、海洋药物、海洋碳汇等新兴领域高水平科研平台偏少或仍是空白,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在促进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发展方面尚未发挥有效作用。

(五)海洋高层次科技人才相对稀缺

从事涉海相关领域人员开展研究项目总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全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涉海研究占项目总量比例不足1%。从事涉海研究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近5年涉海领域入选省“兴辽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仅占总人数的3%左右。

三、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海洋科技创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动力,是贯穿全局、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进程中,必须把海洋经济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必须把海洋科技创新纳入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动能专项行动重要任务当中,以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统领,全面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工作,着力将海洋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优势。

(一)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建设

坚持从省情出发,适应海洋强省建设需要,可以考虑成立辽宁省海洋发展委员会,发挥统筹谋划、综合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作用,进一步压实责任、形成合力。制定和实施《辽宁省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规划体系。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设置中充分考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航运贸易金融、深海生态示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力量,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优势。

(二)推动海洋创新平台能级提升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借鉴山东崂山实验室发展经验,探索在辽宁实验室体系内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动涉海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在海洋用金属材料、深海载运技术与装备、海洋能源、海洋药物、海洋与极地技术等方向构建新优势。推动“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行性研究。优化省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布局,聚焦海洋新兴产业需求和海洋高技术领域,培育建设一批新的省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提升海洋平台基地创新效能。建设地方创新平台体系,支持大连金石湾实验室建设,针对海洋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基础和关鍵技术瓶颈问题,支撑大连建设海洋食物资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高地。推进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高效可持续发展,鼓励和支持海洋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开展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先试。

(三)加强技术储备和人才引育

巩固提升辽宁省海洋基础研究整体优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全球海洋变化、深海科学、极地海洋科学、海洋生态碳汇等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重点在海洋生物和油气资源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深海运载和探测、海洋观测、海水淡化、海洋能利用、海洋碳封存等领域强化共性基础技术供给。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兴辽英才”“带土移植”等科技人才引育计划,抓好海洋科技人才梯度培育,构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培育体系,强化海洋人才全链条培养。

(四)强化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组织海洋优势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重点专项。组织实施辽宁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创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方式,重点在高技术船舶、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深远海养殖工船,鱼、虾、贝、海参、海胆等优良水产品种选育,水产品原料中餐工业化加工和即食食品加工,远洋捕捞、海洋中药资源开发、海洋机器人、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突破一批制约海洋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强化海洋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全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五)着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增效

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机器人、海洋能开发等领域中试环节,高标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组织开展中试熟化项目,提升科技成果系统化、配套化、工程化研究开发能力。构建专业化的海洋科技成果库,服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科技活动周等对接路演活动,加强成果精准供给。创新成果转化新机制,着力培育服务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第三方实体创新平台,从科技成果供给、需求、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六)培育壮大海洋科技企业群体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涉海骨干企业在集聚产业创新资源、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海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任务,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精准施策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在人才、平台、奖励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强化基金引导,建立覆盖中试、投产、加速、并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链,打通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产业孵化全链条。规划布局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汇聚海洋创新要素,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释放辽宁省海洋科技潜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陆海联动、区域协同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七)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在以往良好产学研合作基础上,持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国内外涉海科研机构的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大连、丹东、盘锦等地企业积极承接海洋牧场、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海带繁育推一体化等先进科技成果。加强与山东、浙江、广东等其他沿海省份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上述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形成融合发展新局面。

(作者单位:1.沈阳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沈阳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海洋经济科技创新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发展增强海洋经济的策略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