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创新策略

2023-12-29廖莹莹

南北桥 2023年24期
关键词: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管理

[摘 要]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实施其使命和职责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作为支持和工作基础。然而,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控方面面临着一些问题。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和流程可能存在烦琐、低效、信息不透明等情况,导致资产管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控进行创新和改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控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创新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志码:A

在当前快速变革和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固定资产管理,其对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探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策略,对事业单位改进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提升管理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1 资产台账管理的不完善

第一,部分资产未登记。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可能存在一些资产未被及时登记入台账的情况。例如,某医院购置了新的医疗设备,但因疏忽或流程不规范,相关设备未被登记,导致在资产台账中无法准确追踪和管理。

第二,资产登记信息不完整。部分事业单位有些资产虽然在台账中有及时登记,但登记信息不完整。例如,某单位校购置了新的计算机设备,但在资产登记中未完全记录其规格、型号、购置日期等重要信息,导致后续维护和管理时出现困难。

第三,资产变动情况未及时更新。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的变动如调拨、报废、维修等未能及时在资产台账中进行更新。例如,某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发生了调整,但相关信息未被及时记录和反映,造成资产台账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了资产的准确掌控和管理。

第四,缺乏资产分类和编码。事业单位可能没有建立统一的资产分类和编码体系或现有资产分类模式传统,部分资产没有确定的分类规定,导致资产分类不一致或混乱。例如,某文化艺术机构对收藏的艺术品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和编码,使得艺术品的管理和查询变得困难。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控,容易导致资产的遗漏、错报、损失和浪费。

1.2 资产处置和报废管理不科学、不高效

第一,缺乏明确的处置流程和规定。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统一、明确的资产处置流程和规定,导致在资产报废或处置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操作指南,影响处置决策,出现处置方式不一致和不透明的问题。

第二,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决策机制。在资产处置和报废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评估和决策机制,资产的价值、可用性和潜在价值未得到充分考虑,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第三,缺乏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处置方式。事業单位通常倾向于传统的资产处置方式,如拍卖或直接转售给其他单位。缺乏对市场化和多元化处置方式的了解和运用,无法最大化资产的价值和回收利益。

1.3 资产盘点和监督控制的不足

第一,资产清查不及时和不准确。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盘点多是以年为周期,且多为人工模式,资产的变动和更新无法及时反映在台账中。例如,某事业单位新购置的实验设备未能及时登记,而旧设备报废后仍未从台账中清理,造成资产数据的滞后和不准确。而且盘点周期过长,可能使资产存在遗漏或重复计算的情况,影响对资产的全面掌握。

第二,盘点流程不规范。部分单位在资产盘点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流程和标准,没有统一的盘点表格或盘点指导,可能导致数据录入错误、资产分类混乱等问题。

第三,盘点监督控制不完善。部分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或监督集中于事后,监督控制不够严格和及时,难以及时、有效地监控和评估单位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使用情况,可能导致资产的滥用、损坏或流失,影响资产的保值和管理效果。

1.4 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待提升

部分事业单位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单一,综合能力较低。

第一,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固定资产的评估、采购、使用、维护和处置等环节了解不足,管理中容易出现错误和风险。

第二,缺乏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固定资产管理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以确定资产的价值、效益和风险。然而一些管理人员缺乏数据分析和决策的能力,无法利用数据为管理提供有效支持,导致资产管理效果不佳。

第三,没有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法规和管理方法不断发展和更新。然而一些管理人员可能缺乏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意识,没有及时了解和应用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影响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第四,没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但一些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合作困难,影响资产管理的协同效能[1]。

2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控创新策略

2.1 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2.1.1 设立明确的资产管理政策和制度

第一,引入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概念。事业单位应将资产管理从传统的“购置—使用—报废”模式转变为资产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全面考虑资产的规划、采购、使用、维护、更新和处置等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制度,优化资产利用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

第二,建立资产价值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应引入资产价值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以科学决策为基础制定资产管理策略。比如,可以采用资产评估模型、风险评估矩阵等工具,对资产价值和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第三,推行资产共享和共用机制。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行资产共享和共用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比如,不同事业单位之间可以共享某些设备或场地,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在共享和共用过程中,应建立明确的共享协议和管理规则,以保障资源共享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事业单位应为资产管理人员设定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通过奖惩措施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比如,可以设立绩效考核指标,将资产管理的效益、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纳入考核范围,以激励管理人员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和绩效。

2.1.2 建立规范的资产台账管理流程

第一,引入数字化资产管理系统。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资产管理系统,记录和管理资产的基本信息、变动记录、维护情况等,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实现资产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

第二,健全资产标识和编码。建立统一的资产标识和编码规则,为每个固定资产分配唯一的标识号码,并在资产上进行标识,便于资产的识别和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利用条码、RFID等技术,提高标识的自动化和便捷性,减少人工操作的错误和烦琐性。

第三,规范资产登记和验收流程。事业单位应建立明确的资产登记和验收流程,要求对所有新购资产进行登记和验收,并记录相关的信息。在登记和验收过程中,要求对资产的数量、规格、质量等进行核对和确认,确保资产信息准确和完整。

2.2 引入信息化技术支持

2.2.1 完善电子资产管理系统功能,提高数据共享效率

第一,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事业单位应通过电子资产管理系统,将不同部门和岗位涉及的资产管理数据进行集成和共享。确保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畅通,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录入的问题,这样可以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提高决策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第二,多维度数据查询和分析。事业单位应设计和优化电子资产管理系统的查询和分析功能,支持多维度的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比如,可以按照资产类别、使用部门、维修记录等维度进行查询和分析,快速获取关键的资产管理指标和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三,实现移动化支持。事业单位可以结合移动设备和移动应用程序,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移动化支持。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资产数据的录入、查询和更新,实时了解资产的状态和变动情况,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灵活性。

第四,设计预警和提醒功能。事业单位可以在电子资产管理系统中加入预警和提醒功能,及时提醒管理人员关于资产到期、维修保养、更新等重要事项,帮助管理人员做好资产管理的计划和安排,防止资产管理遗漏和延误。

2.2.2 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资产追踪与监控

第一,引入RFID(射频识别)技术。事业单位可以使用RFID标签将固定资产进行标记,并通过RFID读写器进行识别和读取标签信息,进而实现资产的自动识别和追踪。

第二,应用传感器技术。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在固定资产上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资产的位置、温度、湿度、振动等参数。传感器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云平台或中央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监控资产状态,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和维护。

第三,建立云平台和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事业单位可以将物联网设备连接到云平台,实现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中的隐藏信息,提供资产管理的决策支持和优化建议。

2.3 规范资产处置和报废流程

第一,制定明确的资产处置和报废政策和制度,明确资产处置和报废的原则、标准、程序和责任,确保一致性和透明度。

第二,确定资产处置和报废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設立明确的审批流程,包括申请、审批、执行和登记等环节,遵循合规和合法性的原则。

第三,制定资产处置和报废的分类准则,根据资产类型、使用寿命、技术状况等,制定明确的分类准则,将资产分为可继续使用、可转让、可捐赠和需报废等不同类别,并明确相应的处理方式。

第四,设立资产处置和报废的文档记录和备案要求。事业单位应要求对每个资产处置和报废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备案,包括资产清单、处置报告、报废证明等,以备将来审计和监督[2]。

2.4 定期进行资产盘点和监督

2.4.1 建立定期盘点制度

做好盘点工作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及时、全面、真实的固定资产情况,是保障固定资产管理有效性和规范性的重要措施。

第一,设置明确的盘点周期和频率。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确定资产盘点的周期和频率,针对不同资产类别设置不同的盘点周期,合理制订盘点计划,确保资产的盘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比如,针对资产价值变动频繁、功能需求变化大的电脑、智能设备等资产,可以按月或按季度展开盘点,及时反馈资产使用情况。

第二,制定资产盘点流程和方法。事业单位应明确资产盘点的流程和方法,包括盘点范围、盘点方式、数据采集和核对等环节,确保盘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4.2 强化资产监督和内部控制机制

第一,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应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监督和审查资产采购、使用、处置和报废等各环节流程执行情况,确保程序的合规性和合法性。第二,加强审计和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应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检查程序是否符合制度要求,以及是否存在滥用职权、腐败行为等问题。第三,加强内部控制措施,防止资产管理中的风险和失误。第四,强化外部监督与合规性要求。事业单位应与相关监管部门建立密切联系,接受其监督和指导,确保资产采购、使用、处置和报废等流程符合法规和相关要求。

2.5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第一,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事业单位应制订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包括基础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管理能力培养等,培训内容应涵盖资产管理原理、法规政策、财务知识、技术应用等,以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二,提供实践机会,增加人员经验积累。事业单位应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参与实际的资产管理工作,通过实践经验积累,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安排轮岗或交叉培训,让人员了解不同领域和环节的资产管理工作。

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制造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激励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积极进取和持续学习。同时,建立评估体系,定期评估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提升情况,为优秀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3 结语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关键的管理领域,针对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重视,立足实际,从制度层面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规章,从信息化层面提升管理效率,从人员能力层面提升管理质量,通过建立明确的资产管理政策和制度、规范资产台账管理流程、完善电子资产管理系统、加强资产处置和报废流程的规范性等措施,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确保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杨君秋.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4):110-111.

[2]陈晓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成因及对策浅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11):5-7.

[作者简介]廖莹莹,女,广东湛江人,湛江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中级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国有资产管理、内控制度建设。

猜你喜欢

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消防部队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云会计的A集团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实施探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