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山西思想启蒙与媒体舆论动员
——以《晋阳公报》为中心
2023-12-29张国华
张国华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晋阳公报》作为革命党人创办的进步报刊,在清末民初山西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目前学界对于清末民初山西新闻出版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整体仍略显薄弱,针对部分报刊未见系统研究成果[1]相关研究成果有:《太原新闻史》编委会编的《太原新闻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殷俊玲的《辛亥前后的山西报刊及其影响》(《沧桑》1999年第1期),李豫、李雪梅的《民国元年的山西社会变异》(《山西档案》2006年第2期),周君平的《民国时期太原出版的报纸——〈共和白话报〉》(《文物世界》2004年第6期),常会敏、李豫的《民国时期的〈晋民自治周刊〉》(《山西档案》2014年第3期),何满红、胡英泽的《近代乡绅刘大鹏的读报研究》(《晋图学刊》2016年第3期).。本文试图以该报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其创办背景、发行内容、版面特点、发展阶段的系统总结和归纳,由此分析近代山西地区新闻报刊业的发展特点和总体概况;同时总结革命派在充分利用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宣传科学民主进步思潮,开展思想启蒙和社会动员,为革命起义奠定了重要的舆论基础,对推动山西近代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一、《晋阳公报》的创办与发展
(一)社会基础
清末,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不断转型,为“开风气之先”,各类代表进步力量的政党、团体纷纷兴办报刊作为舆论阵地,同守旧派以及不同政见的派别进行思想论战,在争辩中宣传进步思想,形成了近代以来思想启蒙的几个高潮,其中尤以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以及革命派同保皇派(立宪派)的论战最为典型。随着近代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具备了创办新型纸质媒体——报纸的技术和条件,因此从19 世纪70 年代开始成为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开拓时期,各派别均以新报纸或杂志作为发声的平台和阵地,而抱有不同思想认识的理论人物,也借助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宣传言论、回应共鸣、抨击异己。近代的几次思想启蒙大论战,均是以各自的刊物为阵地,在论战中各抒己见、各表政见,为宣传民主观念和思想启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20世纪初,革命派和保皇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舆论阵地,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前途命运的大论战,成为辛亥革命前期宣传的鼎盛时期,为辛亥革命的最终成功、推翻封建专制和终结清王朝统治营造了“求强图变”的社会舆论氛围,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科学进步理想广植大地。
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后,大量山西籍留日青年加入到同盟会中,为开展革命舆论宣传纷纷筹划创办各类报刊,进行社会动员、宣扬民主制度、倡导民族自省,进而挽救民族危亡。山西籍同盟会员景定成、景耀月、王用宾在创办近代报刊过程中体现了其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技术专业性,在清末民初参与创办了多家报刊,为实现社会革命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创办时间看,鉴于革命形势和受国际环境所限,1904 年9 月景定成与秋瑾首先在日本东京创办《白话报》,宣传革命思想。随后王用宾、景定成于1906 年4 月在东京创办《第一晋话报》,因其言辞激烈,被清政府禁止在山西省内发行。随后王用宾等人秘密返回太原创办《晋阳白话报》,由王用宾任主编,景定成、景耀月等人撰稿[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新闻出版志·报业篇[M].中华书局,1999.。该报主要宣传山西人民在同英国福公司争矿运动中的正义行为,对于山西民众反抗列强、争回矿权进行了声援,在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起到了思想启蒙的良好效果。
(二)版面内容
在清末山西和太原民主革命进步大潮的涌动下,为利于在山西省内开展革命宣传,王用宾、景定成、景耀月等人结合前期革命舆论大为推进的形势,于1908 年2 月在山西太原创办了《晋阳公报》,由同盟会员王用宾担任主编。从1908 年2 月创刊至1913 年6 月停刊,总体延续时间为5 年4 个月。1910年春该报报道了“文交惨案”,王用宾写了《正告山西谘议局》的政论文章,对山西谘议局在事件发生后,采取了一边倒的“袒官虐民”做法,进行了直面的抗争,揭露清政府暴政。但此次报道清晰地表明了报刊的进步倾向,随即遭到时任山西巡抚丁宝铨的打压,部分工作人员被捕,主编王用宾外逃。此次事件后,《晋阳公报》被迫停刊3 个月之久,后于1910 年8 月复刊。复刊后采用了最新的刊号,从“第一号”开始重新排序,报纸名称未改变,一直延续到1913 年6 月。
从时间顺序上看,在5 年多的时间里,以中间被迫停刊为分界点划分,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在两个时期中,只是刊号在第二阶段重新排列,栏目风格和主旨变化不大。后期在版面页数上做出了适时的调整。按照版面页数,该报则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六个版面,栏目内容分别为第一版“电传谕旨、言论、辕门钞”,第二版“本馆专电、本省纪闻、省垣新闻”,第三版“本省要件、专件、选件”,第四版“紧要新闻、国事新闻”,第五版“白话汇栏、滑稽片言”,第六版广告(以1908 年7 月1 日报纸为例)[1]晋阳公报[N].1908-07-01.。在六个版面期间内容有过调整,其中第一版和第二版为广告内容,原第一版内容迁移至第三版,即广告版面增加一版,以补贴营运收入。而第六版中以 “商办保晋矿务公司第二期收股清单”为主要内容,实际上相当于在六个版面中,以三个版面为广告、商业内容,足见此项收入之重要。第二阶段从1909 年4 月19 日起,《晋阳公报》改为八个版面,各版内容依次为第一版广告,第二版广告,第三版“言论、辕门钞、本省纪闻”,第四版“省垣新闻、东京通信”,第五版“白话汇栏”,第六版广告(保晋收股清单),第七版“本省要件、本省专件、选件”,第八版“紧要新闻”(以上依据1909 年4月19 日报纸所列)[2]晋阳公报[N].1909-04-19.。其后因“文交惨案”事件波及,《晋阳公报》被迫停刊。
1910 年8 月7 日《晋阳公报》复刊后,版面设计有所改变,报名采用竖排版,内容设置上延续八个版面,第二版仍为广告(因正太铁路的社会功能日益突出,其下刊载《正太铁路行车时刻表》,以方便民众、商旅需要);第四版增加“车站纪事”栏目,对于国内官员及外国人士到达太原均作详细记录;第六版增加插画,以讽喻时政,提倡进步和文明开化;第八版则以“杂俎”及广告为内容,形成了版面风格的初步调整。广告的总量变化不大,出版时间不变,仍为阴历“三六九日出版,每月九号”,社址改为山西省城红市牌楼。第三阶段版面改为四个,按现存期号倒推,至迟在1910 年11 月已改为“间日出版,每月十五号”,由每月九号(期)增为每月十五号(期),因出版周期缩短而减少了版面。以1911 年7 月9 日《晋阳公报》为例,其改为首版广告,第二版“电传谕旨、辕门钞、代论、省垣新闻、本省新闻、车站纪事”,第三版“宪政汇志、禁烟汇志、法令章程、文牍”,第四版“中央新闻、世界新闻、专件、汇录”等内容[3]晋阳公报[N].1911-07-09.。至1913 年6 月,《晋阳公报》因发表“反袁(世凯)”文章,被山西地方政府查封,至此,该报再未以《晋阳公报》名称发行,至1914 年以《晋阳日报》复刊。
二、《晋阳公报》的主要内容及显著特色
(一)以宪政改革为着力——呼吁政治变革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报纸,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其根本宗旨是既定的和明确的,但受限于时局和政治高压态势,所谓的开民智、启民心、救民生的社会救赎和思想改良,只能采取逐步、渐进的方式。在紧随清廷政治走势的前提下,密切关注清政府最新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对中央和本省的宪政推进运动保持了及时的跟进,除了在“电传谕旨、代论”等栏目中关注清廷改革的一举一动,更是在栏目设置中增加“宪政汇志”,如1911 年7 月9 日在该栏目中刊登内容为《阁臣之新猷在遵旧制》《宝进会设常会员十六人》《新内阁种种》《行政审判院制之拟定》等内容,对宪政改革重点报道,进而推动社会改革渐进起步,设立专栏、关注宪政,报道最新改革动态;在“电传谕旨”栏目中,以近期高级官员的行政职务升迁为主要内容,包括同外国使臣签订最新条约,涉及变法新政事宜及体制改革方案,如“上谕禁烟为方今要政,前因外务部与驻京英国使臣续订条件,所议办法尚属妥协,业经降旨通饬,认真整顿”[1]电传谕旨[N].晋阳公报,1911-07-29.。在政治上不仅关注到官员履新及涉外关系等事宜,密切注意中央动态,同时在理论宣传上对清末政治体制改革进行“鼓与呼”,推动社会渐进发展。同时实行理论建构,如在“论语”栏目中发表《论官吏任事久暂与地方有切要之关系》,通过分析地方官员任职年限问题,提出“凡民间之俗尚风化,人情习惯与夫士绅之品类、商情之趋向、农业(土性)之辨宜,皆易地而互有不同”[2]论官吏任事久暂与地方有切要之关系[N].晋阳公报,1911-07-29.,提倡地方官员任职年限应合理设定,不可过于短暂,以免官员不能“留心地方公事”,旨在推进基层政治体制改革,以清明吏治、福泽百姓。
(二)以全面禁毒为重点——彰显报刊导向
《晋阳公报》以推进山西社会进步、引领舆论风向为己任,为此结合清末民初的具体时势和政府的部分施政举措,抵制民众吸食贩卖毒品、宣传反毒禁毒思想,特别选取禁毒作为报刊的重要内容予以报道,以唤醒民众、增强生命安全意识、增进国人体质,希冀实现民健国强。如1908 年9 月1 日第一版的“言论”中刊发《论洋烟[3]此处及后文中出现的“烟”均指“大烟”,无论是“土烟”“洋烟”,均为毒品。宜全行禁种 不宜分年减种》,在文中提出“国家之除害也无他道焉,惟有相其势之缓急以定方法而已。苟势当缓图,而反持之以急迫则害,未除而国家已贻”[4]论洋烟宜全行禁种 不宜分年减种[N].晋阳公报,1908-09-01.。文章指出,对于危害国家的不利情势,应合理区分轻重缓急,特别危险的因素则应立刻予以克服和纠正;如是次要性危机,则可缓以时机再行办理,合理调整力量,以应对急缓不同的危机,处之以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对于禁烟事宜“势宜急除而全行禁种,不宜缓图,而分年减种也。何以言之,一则验之于国际。夫吾国自与英国缔结禁烟条约,限十年戒除净尽,各国咸相与赞成”[4]。将禁烟事宜列为国家大事,涉及国际交往与国家前途,因此必须采取激进的方法予以全面禁止,以充实国库、强健国民,属于“急办”,不可“缓图”;同时强调该项条约已同英国达成禁烟协议,至少不必担心在外交场合上列强会施加压力,应当全力以赴予以禁止。既然戒烟如此紧急重要,则必须急办,否则贻祸无穷,损失难以估量。综合种种因素,文中提出不仅要全面禁烟,更应“速办”,而不是“缓办”,明确提出对于禁烟问题的鲜明态度,就是坚决从速、全面禁烟。
《晋阳公报》为表明对禁烟问题的明确态度,宣示报刊宗旨,在报刊的“紧要新闻”栏目中登载系列文章《禁烟问题汇志》,刊登全国各省对禁烟事宜所采取的积极措施,以及相应成效。如1908 年10月3 日中分别对江苏、湖南、河南等省份的具体禁烟效果予以重点报道。1908 年10 月7 日则刊载了民政部:“筹款三十万两在内外城设立烟膏专卖局,作为试办,刻正饬内外城厅调查各土药局数目若干,以便开办时有所限制”[5]禁烟问题汇志[N].晋阳公报,1908-10-07.。本期报纸同时报道了江苏、天津、直隶、奉天、湖北等地禁烟举措,形成了全国禁烟的大势,使读者悉知各省开展禁烟情况,形成了全方位的禁烟声势,提振禁烟人士的必胜信念,打击吸烟者的残存幻念,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禁烟运动,进而彻底实现禁烟。
为提倡全面禁烟,《晋阳公报》在多个栏目中进行“发声”,如在第三版“选件”栏目中发表《陕西巡抚恩寿设禁烟公所及办理情形》,详细描述了陕西官方开设禁烟公所采取的实际举措以及相应成效;在“白话汇栏”中发表《禁烟白话》(谘议局全体议员来稿),表明了议员群体对于禁烟的鲜明态度;在“本省纪闻”中刊载《私贩土膏之奸商》,对于违背禁令、非法牟利、破坏民生健康的奸商予以坚决批判,呼吁法律进行严惩;在“省垣新闻”中刊载《烟馆诱人子弟》《教员确已戒烟》等相关文章,对于土膏、大烟等毒品进行舆论攻击,呼吁形成对烟毒的全程监管,从烟毒贩运、销售和吸食三个关键点着力,营造出全社会打击烟毒的高压态势,从而对每个环节实施控制和严禁,破坏烟毒产业链,进而在社会形成全面禁毒的舆论氛围,使烟毒无处遁形,从而在事实上形成禁控,推动社会进步。
(三)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紧扣报刊本质
《晋阳公报》从发展全程来看,无论其栏目、版式及页面如何调整,其作为报刊的本质始终在坚守,未曾改变。其新闻类栏目大体分为三类:其一是政论性,如“辕门钞”专注于山西省内各级官员的升迁、考察、公干等事宜;其二是“本省新闻”和“省垣新闻”,前者内容来自全省,以短新闻为主,篇幅二三百字,言简意赅;其三则是“日本通信”“东京通信”“海外译丛”等国际新闻内容,将视野关注到全球局势。新闻内容选取上除了与栏目主要方向,如禁毒、宪政、教育、实业、反迷信等内容一致,同时为扩大受众面,增加发行量,在新闻中为吸引读者阅读,加入很多重大案件,甚至八卦新闻,以扩大阅读量,诸如《吞银自尽》《乘龙佳婿》《越狱囚犯正法》《富豪霸占良妇之可恨》。在“省垣新闻”中情况类似,地理范围略为缩小,以关注于省城事务为主,栏目内容与全省情况一致,与本报主旨趋同者仍为主体,但同样选取了社会各类综合事件,如《庸医连毙二命》《负债自尽》《查获劫匪》等新闻事件的报道,与其所肩负的思想启蒙动员、社会启迪开化并无直接关联,但作为报纸,尤其是在传统时代,也必然要承担起报刊所赋有的新闻传送这样一个基本功能,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虽为同盟会员所创办,但并未失去报纸本质。
新闻性与时效性也是该报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其不仅关注国内上层和省内基层动态,更是将视线放眼到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至迟从1908 年11 月26 日起在第五版增加“日本通信”栏目,专门报道日本国内近期发生的特别事件。以当期为例,发表内容有《大夏新闻不日出版》《会馆办事无人之效果》《神州女报新造房屋》《留学受益者》《书业不振》《商工界之巨著出现》。其后该栏目名称曾改为“东京通信”,在内容选取上侧重于日本现代化改革、商业发展、教育兴办、科技前沿,体现了其呼吁国人向先进社会制度及科学技术学习的态度,鼓励时人认清自身不足,积极求变求新、奋力追赶,努力缩小与日本的差距,以期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晋阳公报》选取日本新闻予以刊发,重点表达了借鉴日本发展的模式和抒发变法求强的决心,是具有明显深意的。
(四)以反对迷信为亮点——倡导科学求真
《晋阳公报》为实现社会变革进行思想动员和宣传科学民主,承担了反对迷信落后思想、营造科学求真舆论的重任,以推进社会不断前行。但受限于政治环境、民众心理接受以及社会渐进认可也需要一个长期普及化的过程,重在长期培养。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绝非是朝夕可达,因此必须采取缓进的教育方式,逐步改变民众的落后心理,以科学阳光普照传统民众心田,为革命做长期的舆论准备工作。
作为清末民初时期宣传进步思想的综合性报刊,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尤其是社会总体教育水平很低,掌握和了解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人更是凤毛麟角,传统迷信思想和行为仍是大行其道。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晋阳公报》能发出反迷信的时代强音,对于传播现代科学知识、改变民众落后心理、营造社会进步思潮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在针对反迷信的宣传上,多个栏目中均有涉及,如充分利用各类新闻栏目,揭露迷信害人,褒赞政府惩治迷信活动的行为。在《贤令力除妖氛》一文中,讲述临晋县令郭大令纠正本县民众对于“狐仙”的敬拜,以真相破解所谓的“狐仙显灵”;同时对本县某巫婆自称“狐仙”,进行招摇撞骗的行为予以严惩,为维护本县的社会风气做出了正义行为,被乡民称为“西门豹复生”[1]贤令力除妖氛[N].晋阳公报1908-10-23.。既然要形成反封建迷信的舆论攻势,就必须绵绵不绝、徐徐推进。该报相继刊载了《石狮子亦能疗病焉》《女巫惑人》《迷信可笑》《迷信之一斑》《巫风宜禁》《迷信者挥霍钱财》等系列短文,以推进社会风气进步、文明开化。
(五)以推进教育为基础——引领时代前行
《晋阳公报》大力提倡教育近代化,相关教育类文章发布有“新闻短讯”,以本省及省垣各地兴办新式学堂为内容,对教育普及情况形成舆论传播,使读者熟知。如《贤绅热心学务》《平遥警务学堂之成立》,侧重士绅个人对新式教育开办的积极贡献,对其进行褒奖,鼓舞社会上层人士对新式学堂予以支持及襄助,以期形成全社会兴办教育的蔚然风气。对于职业学堂也特别予以提倡,各类文章不胜枚举,如《劝学所成立》《县令整顿学务》《热诚兴学》《创立女学堂之原因》等文章都是以短新闻形式出现,从而推进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人才需求。
在头版“言论”栏目中刊登《申论强迫教育》一文,文中提倡国家要充分重视教育,理解教育的根本要义,培养人才以图自强。文中提出要实行强迫(义务)教育,要求“按地方分为若干区,举热心之绅士先行调查儿童之数造册立案,然后酌定每学生若干名,择居址适中之地设立学堂若干处,堂内一切组织完备,勒令相近之儿童入学,想未有不愿入者;如有反对学堂,宁旷业而不肯入者,重罚其父兄,仍勒令其子弟入学,则自如流水矣”[2]申论强迫教育[N].晋阳公报,1908-09-04.。为解决学堂经费,原文作者大胆提议:通过强制编籍造册,督促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建议对不履行义务教育的儿童家长进行重罚;并且通过对烟徒征收重税,以解决办学经费短绌问题,用最优方法提升教育普及率。《晋阳公报》呼吁政府以及开明士绅加大投入力度,以兴学重教实现民智国强,摆脱中国在当时国际上的被动地位,凸显了其对于兴学的明确态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当然在宣传教育事务上不仅是单纯的呼吁,对各地兴办学堂所取得的事实成效,也及时予以刊载,从而起到鼓舞人心、提振士气、开化风气的积极作用。
三、《晋阳公报》的时代价值
(一)提倡民主进步——奠定革命舆论基础
《晋阳公报》自创立后天然承担起了推动社会进步,尤其是引领山西全省社会风潮、意识形态开化的重任,要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构思想基础和进行舆论准备。但是为了让报纸取得合法身份,从而长期渐进进行革命舆论的宣传工作,只能采取缓和的方式进行持续的思想宣传,因此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倡导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宣传近代交通技术、推动近代中国及山西地区创办新交通体系,举凡一切与文明进步开化相关的内容都是该报大力宣扬的内容,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山西地区文明思想的进步和意识形态的转变。尤其是在省会太原,作为报纸的印制发行中心,更是可以第一时间将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动态,以及实施成效广为传播,打开了近代山西地区及省会开眼看世界的一扇窗户,架起了落后区域与近代文明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反思落后与先进之间差距的一把标尺,对于山西地区实现近代化转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晋阳公报》以推进改革和开放风气为己任,有效实现了该报承担的文化育人功能,长期渐进为革命营造舆论氛围。1910 年春 “文交惨案”发生后,该报亮出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发表了公开评论,揭露山西当局暴政,鲜明地进行了反清宣传,随即遭到山西官方的报复,报纸被迫停刊近三个月。但正如王用宾所言“‘经过此案,山西革命稍有挫顿,然民情愤激已极,尤以青年起而加盟者日多,参加新军者亦复不少’。邹鲁所著《中国国民党史稿》中亦称山西‘辛亥起义,遂胚胎于此’”[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新闻出版志·报业篇[M].中华书局,1999.(P9)。
(二)普及文明开化——推进近代文化事业
《晋阳公报》虽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创办,但其归根结底也是一份大众普及性的报纸,在为革命宣传的同时,也不断演绎着报纸本身的新闻传播的功能。《晋阳公报》主旨在于普及文明、开化民智,但为长期生存发展,办报人员特别讲求谋篇布局,有大量通俗化的内容以吸引读者,如“滑稽片言、杂俎、短篇小说、讽画、滑稽小说、通俗文编、旧语、日月随笔、稗官志、宦海、本省琐闻、噱谈、报余”等栏目在不同时期不断丰富和补充栏目内容,将革命报刊的本质很好地掩饰起来,事实证明一朝激进则必遭反制,所以说该报在发展中充分地实现了报纸本身的功能,为服务大众生活、推动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清末民初时期,以《晋报》《实业报》《晋学报》《晋阳白话报》《山西白话演说报》《晋阳公报》《并州官报》为代表,掀起了近代山西兴办报业的热潮。《晋阳公报》经费来源靠自身维持,因此广告收入是其维持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所以广告版面在报刊中所占比例一直很高。各类报刊的创办,开拓了清末民初山西及省会太原新闻传播事业大力发展的局面,形成了近代文化事业发展的兴旺态势。同时也为民国初年山西地区各类报刊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提供了办报实践中的经验摸索和有效传承,为报业兴盛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培养了民众关注时政、寻求进步、探索民主的积极理念,为报业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盟会员王用宾、景定成、景耀月通过在太原开办《晋阳公报》,掌握了办报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吸取了相应教训,为其继续从事革命宣传事业奠定了实践基础,有效推动了整个华北乃至全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持续发展。如景定成、王用宾等人于1910 年2 月在北京创办《国风日报》,作为同盟会北京地区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北方地区出版的主要报纸之一;1911 年景定成等人还在北京创办《国光新闻》《爱国日报》《京华旬记》[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新闻出版志·报业篇[M].中华书局,1999.,将革命的文化宣传扩展到了北京乃至华北地区,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做出了极大的宣传动员,推动了近代社会转型进步。
(三)倡导开放进取——推动社会渐进发展
《晋阳公报》以推动革命文化宣传、社会民主进步为己任,在实施革命舆论动员中,也为民众带来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其在栏目中设置了“东京通信”和“海外译丛”,及时发布关于欧美各国的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及军事革新的相关动态信息,借以警醒民众保持开放心态,理性认识中国与列强的实力差异,为民众了解西方先进文化提供了途径,使民众开阔了眼界,明确了差距。该报的内容全面丰富,除了提供国际国内的新闻信息以外,还及时跟进了“白话文运动”,着力普及白话文,以统一规范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推进文学及语言的时代进步,促进文化发展,形成文明普及和文学发展的累积成效。《晋阳公报》在推进社会进步中,以反对赌博为主要内容,在各类栏目中明确提出禁止赌博的鲜明观点。在短新闻中刊载《赌风宜禁》,跟踪报道赌徒背负巨额赌债及被债主迫害的事件,呼吁社会民众拒赌;通过报道各县官方限制赌博的举措,大力提倡禁赌,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倡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晋阳公报》还大力提倡妇女身体解放,通过报道全省各地成立“天足会”及采取的实际举措,呼吁限制“缠足”,释放“天足”,解放妇女,提升其社会地位,进而改良风俗,全方位推进社会进步。《晋阳公报》对城市管理方面进行了多次报道,呼吁当局成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市容市貌的管理,对传统市民的“违警罚法”行为予以揭露和抨击,呼吁市民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市区交通安全、市容环境卫生与社会良好风气,促进民众道德素质提升,营造世风淳朴向善、遵纪明礼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都是该报刊发此类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结语
《晋阳公报》由山西籍同盟会员部分骨干创办,宣传进步理论。作为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应首先解决合法性的问题,以确保报纸能够长期稳定出版,同时要保证出版人和撰稿人的相应安全,因此要采取委婉含蓄乃至隐蔽的方式进行,以期达到潜移默化之效。在其举办过程中两次被迫停刊,第一次停刊近三个月,第二次则相当于永久闭刊,以更易报名重新办报。控制报纸的具体内容,避免直面揭露政府的落后迂腐,而采取缓和、委婉的披露方式成为必然选择,如以个别典型的腐败官员作为抨击旧制度的靶标和指代,而非直面批驳清政府及在任官员,则是报纸取得合法身份、得以存续的关键。《晋阳公报》除了两篇较为激进的文章导致停刊和闭刊,在五年多的办报过程中基本秉承稳中求进、渐次普及进步思想的理念。单纯看报纸的内容,报道政治改革、官员迁移和禁烟限赌是重要内容,足见其进步本质,却无法辨别出其为革命派所掌控和发行的实质,这是报人的生存智慧,当然也是一种被动选择,是出于时代局限和现实要求的无奈之举。
《晋阳公报》在发展过程中,以加强革命舆论宣传、营造民主进步氛围为己任,积极开展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全面禁毒举措、反对愚昧迷信、倡导新式学堂、关注国际时政、倡导移风易俗的宣传,在清末民初山西社会开启了开眼看世界的大幕,开启了民智、开化了风气,打破了传统山西社会的封闭状态,为清末起义营造了革命氛围,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动员,为近代山西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历史功绩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