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学习教育中大学生“四个自信”培育效果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3-12-29贾云飞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课题组信念

贾云飞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国高校师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要求,在教育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师生的党史知识得以拓展、理论素养得以提升、价值观念得以强化、信念信仰得以增强,但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的经验和不足,分析影响党史学习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效果。

1 党史学习教育中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培育效果

为了解党史学习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方面的效果,课题组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对888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了2019级、2020级和2021级三个年级,专业涵盖了文科、理科、工科三个大类。统计结果见表1。从整个统计结果来看,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表1 被调研者性别、年级分布情况

1.1 大学生对“四个自信”基本概念的了解

该部分调查问卷的设计比较简单,直接以“你是否听说过‘四个自信’这个概念”和“你是否能准确说出‘四个自信’的基本内容”为题进行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学生对“四个自信”概念的了解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提高。这种结果主要与高校思政课的开设状况密切相关。大一的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接触较少,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已经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因此,高年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了解程度比低年级学生更深入。

表2 被调研者对“四个自信”概念的了解情况

1.2 大学生对“四个自信”深刻内涵的理解

对于该部分内容,课题组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进行考察。调研结果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大一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主要限于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案例故事。大二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侧重于对这些概念的理性认知。大三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侧重于对社会问题的现实思考。这种认知结果与大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人生阅历比较吻合。

表3 被调研者对“四个自信”内涵的理解情况

1.3 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

对于该部分内容,课题组采取了层层深入的办法进行调研,分别从“四个自信”的历史底蕴、现实依据、理论基础及价值目标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调研结果见表4。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四个自信”内涵的理解程度,课题组还选取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通过座谈,课题组了解到学生对于“四个自信”的认同既与个人的直观感受有关,也与外在的社会舆论有关,同时还会受到课堂上教师的影响,而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又起到了关键作用。

表4 被调研者对“四个自信”的认同情况

1.4 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为了了解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情况,课题组设置了两道比较简单的调研题目——“你是否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和“你认为中华民族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实现伟大复兴吗”,调研结果显示,99%的学生都选择“愿意”和“能够”。这说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高度认可,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信心。

2 党史学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基本概念和深刻内涵掌握较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充满信心,但是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效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兴趣不高

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理解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有个别学生表示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兴趣不高。主要表现在,当问及“觉得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党史课”时,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没必要”或“必要性不大”。当问及“是否有兴趣在党史课上学习党史”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没兴趣”或“兴趣不大”。

通过座谈,课题组了解到影响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学习动机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出于对就业技能的掌握。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种非技能型教育,在学生中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专业教育。其次,从教学内容看,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中学时代的知识重复。如果在教学广度和深度上不加以区分的话,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2.2 对“四个自信”的直观感受体会不强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充分肯定的。但是部分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不是特别明显,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会也不是特别深刻。主要表现在,当被问及“是否能感受到近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给个人带来的影响”时,有部分学生回答“感觉不明显”。当被问及“能否通过身边的事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有部分学生举不出恰当的例子。

经过座谈,课题组了解到造成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直观感受不强的原因,主要与学生的人生阅历与知识视野有关。在个人阅历方面,由于年龄较小,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比较有限,缺乏相关社会经验的积累。在知识视野方面,由于相关教辅资料的缺乏等原因,学生对党史中的有关事件了解不够全面,不能够全方位了解“四个自信”的历史脉络及现实依据。

2.3 对“四个自信”的理论内涵理解不深

调研结果显示,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大部分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基本概念都有所了解,但是对“四个自信”的深刻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主要表现在当被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主要特征”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简要地回答出这些问题,但是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例如,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有些学生将其理解为一党制,等等。

经过座谈,课题组了解到造成大学生对“四个自信”深刻内涵理解不深的原因主要与各类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不够有关。党史学习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史实”的介绍,而“四个自信”的理论内涵主要包含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或其他理论课程中。“史实”与“理论”之间的有效衔接程度决定了大学生对“四个自信”深刻内涵的理解程度。

2.4 对中国梦的信念信仰树立不牢

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学生普遍都树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充满信心,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种信念和信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当社会舆论中出现一些公共热点问题时,很容易被网络中一些带有负面影响或别有用心的言论误导,不能够用自己的立场和知识去独立地分析和判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被错误的舆论“带节奏”。

经过座谈,课题组了解到影响大学生信念信仰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社会因素,也有内在的自身因素。首先,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学生看到这些差距时,就会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和信心产生怀疑和动摇。其次,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及相关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网络上会出现一些不当的负面言论。在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受其蛊惑、被其误导。最后,当个人在学习、生活或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时,就会觉得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由于对个人未来的迷茫,影响到自己的信念和信仰。

3 党史学习教育中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培育路径

3.1 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获得感来源于党史学习教育产品对于大学生需要的满足。”[2]从调研中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方面的。他们既有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也有对非专业性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需求;既有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学习需求,也有对今后生活发展的学习需求;既有对个人微观层面知识的学习需求,也有对社会宏观层面知识的学习需求。

针对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党史进行阐述:一是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讲党史。主要是通过介绍党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学习优秀人物为人处世的知识、智慧和勇气,增强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二是围绕当前的社会现实讲党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党史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启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下各种社会现象,消除学生的思想困惑。三是围绕未来的发展趋势讲党史。通过剖析社会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自身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方向。

3.2 结合党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学史明理”既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应有之义。这个“理”指的是党史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哲理、事理和情理。通过“明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的理论支撑。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并不存在天然的“排斥感”。相反,他们希望得到能够对他们真正有所帮助的理论知识。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逻辑结构等理论问题,增加教学内容的理论供给。其次,根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3],“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4]。最后,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切实感到理论知识能够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

3.3 结合党史鲜活案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掌握大量翔实、生动的历史资料是学生了解历史和把握规律的认知基础,这些历史资料往往以故事、实物或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为学生感悟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相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而言,这些鲜活的现实素材更便于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认识,也更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针对学生对“四个自信”直观感受不强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予以改进。一方面,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加学生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情景,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党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将国内事件及国外情况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党史中的很多重大事件往往都与国外的相关事件密切联系。通过在课堂上介绍重大历史事件的国外背景,既可以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中国道路、理论发展的脉络与沿革,又可以让学生从国际的视野了解中国道路选择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3.4 结合学生理想追求,坚定学生的信念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5]大学生信念信仰的树立和巩固是一个包含知、情、意、行等在内的综合性工程,是在感性认知、理性把握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与学生的理想追求密切相关,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和磨砺。

坚定学生信念和信仰的途径主要有:一是通过讲解党史知识,回应学生现实困惑,满足学生对党史知识和现实问题的认知需求,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明理”作用。二是通过回顾历史发展进程,让学生看到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满足学生对个人和国家信仰信念层面的学习需求,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增信”作用。三是通过介绍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悟这些人物身上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得到感染和升华,满足学生对品德修养层面的学习需求,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崇德”作用。四是通过将理论传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满足学生对个人行为方式层面的学习需求,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力行”作用。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课题组信念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为了信念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