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聚合力 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走深走实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交流发言摘登
2023-12-29闵中轩
文/闵中轩
武汉市江岸区:以“三心”促“三化”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下沉工作重心,以提高工作覆盖为主轴,实现参与范围大众化。一是把握民族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行部署谋划,将民族工作纳入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区委、区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目标,纳入区委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常态化检查督导内容。二是织密全员参与的工作网络。发挥领导小组“指挥棒”作用,指导区教育局、区城管局等涉民族工作重点单位厘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开展特色活动,维护好重点领域的民族团结稳定。三是形成可见可感的工作成果。近年来,全区共有29 家单位获得省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荣誉称号。汉铁高中新疆班开展“我在铁中过大年”“浓情端午,一顶‘高粽’”等特色活动,带领新疆籍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百步亭社区精心举办“我们的节日”联欢活动,邀请各族群众盛装出席,共庆佳节。
聚焦凝聚民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实现教育引导人文化。一是注重思想引领。打造“红色文化+民族团结”特色品牌,举办“党旗映天山”新疆文化交流艺术节、“四史”知识竞赛、“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演讲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思想,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二是深化文化浸润。依托江岸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貌资源,实施好“三项计划”。开展“国际风筝节”“云上非遗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传统民族文化习俗走近居民生活。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五个一”活动(学唱一首民族歌曲、绘制一幅手抄报、完成一件书画作品、讲述一个民族英雄故事、了解一段民族文明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争当小小“石榴籽”。突出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属性标识,打造黎黄陂路步行街、万里茶道等文旅品牌,改善吉庆街、平和打包厂旧址、古德寺等地标场所环境,提升旅游品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体现人文关怀。设立6 处“来汉少数民族人员联系点”,建立“红石榴工作站”,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10 余期,将工作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身边,倾力帮助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生活。开展“同心聚力·共同缔造”活动,通过“居民议事厅”“小区治理合伙人”等协商机制,持续推进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
提炼内涵核心,以扩大传播效果为目标,实现宣传载体实体化。一是建园区阵地。在平和打包厂旧址打造省级“鄂疆文化交流中心”,拍摄制作了新疆人在湖北工作生活的视频节目“疆湖儿女”“疆岸故事”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短视频20 余期,累计网络点击量达400 余万人次。在二七纪念馆建设教育实践基地,招募辖区中小学生志愿者,向参观人员介绍革命历史和民族文化。二是建宣教基地。在月均客流量超400 万人次的武汉地铁大智路站设立全省首个地铁站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教空间”。以“点亮红石榴·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展示民族美术作品、文物瑰宝,设置点亮红石榴互动打卡区,受到市民欢迎和好评,借助地铁庞大的客流量实现了民族团结思想的跨领域、多维度传播。三是建主题园区。在汉口江滩三期建设“民族团结主题园区”,以红石榴和中国版图为主要元素,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进行具象化,赋予56 个民族携手同心、团结奋进的主题,建成之后将成为全市首个建设在公园的“民族团结主题园区”,形成良好的社会辐射效应。
宜昌市委党校:培根铸魂聚合力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新路径
宜昌市委党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重要内容,全力加强民族理论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培育,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上进行了有效实践。
优化课程设计“固本”,构筑理论宣讲的专业矩阵。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体班的必讲内容,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宣讲纳入主体班教学计划,以中央党校网络课堂、本校老师现场授课相结合的形式,在主体班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课程,确保全体学员深入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不断提升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深入挖掘屈原文化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开发《弘扬屈原文化传承求索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屈原文化精神》等课程和微党课,带领全体学员从屈原经典诗篇中领悟“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积极传承昭君文化里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昭君故里打造现场教学课程,切实讲好昭君出塞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增强全体学员的中华魂、中国心。
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
强化力量整合“赋能”,凝聚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坚持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发掘宣传教育的有生力量,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要求,办好“三峡讲坛”,邀请湖北省民宗委负责人、宜昌市分管民族工作领导及民族自治县主要负责同志、参与援藏援疆的领导干部、边疆民族地区党校专家学者来校作辅导报告,形成了党校教师团队与校外专家学者合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格局。在全省市州党校中率先开设“老西藏精神”特色课程,宜昌市援藏干部代表以西藏历史文化、自身援藏经历、西藏发展变化等为主要内容,生动讲述中华优秀文化故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故事,有效强化了广大学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这个课程一度成了党校学员关注度最高、评价最好的精品课程。
深化交流合作“增效”,提升服务发展的强大力量。坚持在服务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能力水平,积极融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全力支持援藏援疆工作,切实办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题调研、民族工作专题培训班、与边疆民族地区党校的交流合作,通过理论讲授、现场教学、集体研讨、个别访谈,促进党校教师与民族工作干部、民族地区干部、边疆地区党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丰富了对党的民族工作的学习理解,强化了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能力水平。近年来先后与宜昌市民宗委等单位合作举办了全市民宗系统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班,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培训班,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村(社区)党员干部培训班等多个民族工作专题班,邀请新疆博州党校教师为主体班学员作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论述》的专题辅导报告,将专题培训办成了促进民族团结、提升能力水平的生动课堂,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荣获全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统战精品课评选”二等奖。
武汉市江岸区委统战部、宜昌市委党校、黄冈市教育局、恩施州民宗委作交流发言
黄冈市教育局: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黄冈市现有各级学校2128 所,在校学生110.5万,教职工8.7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182 人,少数民族教师117 名,11 所学校荣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近年来,黄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及讲话精神,以《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创新“三三”工作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建立三个机制,确保工作落地落实落细。一是建立统筹联动机制。坚持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市委教育工委、教育局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党建考核内容,全面落实党管民族工作政治责任。主动与统战、宣传等部门会商,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通知》,并召开现场会分层分类推进。二是建立调研督导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开设、基地建设、宣传教育等开展情况,纳入全市教育督导内容,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工作绩效内容之一。组建统战、教育联合调研督导组,加强日常工作指导。三是建立示范引领机制。发挥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校引领作用,培育典型,形成以思源学校、职教中心两个系列为主,在黄高校和其他学校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全市首批命名示范学校39 所,涌现出如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四步走”工作法、麻城博达学校“八个一”、浠水实验小学“五抓”工作法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案例。
抓实三个主体,确保工作全面融入。一是落实学校领导班子主责。组织县(市、区)教育局分管民族工作及学校负责人培训,编印应知应会读本,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压实学校党组织书记责任,将民族工作与教育教学日常工作同谋划、同推进。二是培优教师主体。积极探索制定学校分管领导、班主任、少数民族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的教育协作制度,以思政课教师为主,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师共同组成育人团队。通过开展理论学习研讨、邀请专家授课、组织外出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水平。三是激发学生主动。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采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立德育苗”“爱我中华”宣传教育活动,以“讲团结故事”“诵团结经典”“弘团结精神”方式,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搭建三个平台,确保教育宣传有感有形有效。一是打造教研赋能平台。依据《指导纲要》,由市教科院牵头,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各学科课程为载体,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示范课、精品课,将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课程体系师资、计划、教案、课时、评价“五落实”。其中黄冈师范学院已获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6 项。二是打造学校教育平台。中小学每学年安排民族团结进步课不少于12 课时。坚持课堂主渠道,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主题活动与日常教育“双结合”,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扣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粒扣子,深刻认识“三个离不开”、增强“五个认同”。如红安县实验小学朝阳校区,做到课前有教案,课中有互动,课后有考核。浠水实验小学开发体音美校本课程,突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三是打造活动育人平台。充分挖掘黄冈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重走红军路,重温红军情”等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民族工艺品手工制作、剪纸、文艺表演、互学民族语言兴趣班、共植民族团结“同心林”“石榴林”等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注入灵魂。麻城市第三中学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高中开展云端交流,建立共同体意识教育网上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学生全覆盖。
恩施州民宗委:构建大宣教工作格局推动“四个纳入”落地见效
恩施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重点任务,着力构建大宣教工作格局,持续推进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取得“七有”(公共区域有标语、党报党刊有专栏、广播电台有声音、“三微一端”有画面、机关单位有宣讲、群众宣传有活动、一体推进有效果)成效。
以强化领导和健全机制为统领,在“四个纳入”上发力。一是抓好总体部署。先后召开州委民族工作会议、州委常委会议和州政府常务会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制发坚持主线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建立全面、全域、全程、全方位覆盖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压实主体责任。制定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和工作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和具体措施,组织、宣传、群团等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行业规划,把“四个纳入”的要求融入重点工作安排。三是强化考核检查。将“四个纳入”要求列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考评机制,明确该项工作在党建考核、政绩考核中的分值,每年开展一次工作督查、组织一次年终考评。
以会议和培训为载体,在党员干部教育上精准发力。一是党委(党组)带头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学习。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4 次集中学习研讨,州委书记4 次到民族乡村宣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州政府系统2022 年度“周末经济课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开课第一讲。二是党员干部全员学。利用支部主题党日、干部职工学习例会和在线学习平台等载体,实现党员干部全员学习。全州7054 个基层党组织3 次集中学习,干部职工例会学习3000 多场次,邀请专家多次开展州县乡村四级干部专题辅导。同时拓展校地合作等学习渠道,如建始县先后在中南民大、湖北大学举办党政干部专题培训班3 期。三是各级党校专题学。各级党校通过主体班、专题课等形式落实学习要求,2023 年春季学期州委党校举办主体班11期。州委统战部、州民宗委在州委党校举办专题培训班4 期。
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为载体,在国民教育上持续发力。一是坚持试点示范。坚持先示范后推广,在大中小学一体推进该项工作。确定10 所中小学先行试点,在此基础上,在全州1264 所各类学校全面开展宣传教育。二是坚持思政为主。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发力,各中小学纳入“开学第一课”,开设《中华民族大团结》专题课,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湖北民族大学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识必修课,教育引导学生涵养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三是坚持一校一品。各校结合实际设置中华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如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和美课堂”“和美农庄”和农耕科普馆,还多次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教育。
以媒体宣传和特色活动为载体,在社会宣传教育上全面发力。一是线上与线下结合。在报社、电视台开设全媒体宣传专栏,持续开展政策解读和故事宣讲。先后举办网络知识竞赛、视频征集展播等线上活动。同时,依托传统媒介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在主街主道、广场公园因地制宜设置醒目景观标语。二是专家宣讲与群众宣传相结合。组建“石榴籽宣讲团”,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组织开展“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百姓宣讲活动和恩施州“绿色山河红色魂”百姓宣讲大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大力开展现代文明教育,广泛开展“恩施楷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选树活动。驻村(社区)“尖刀班”开展“同心聚力·共同缔造”,进村入户讲政策、讲故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成风化俗。三是全面宣传与庆祝活动相结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恩施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40 年州庆主题,办好“4 个10”系列庆祝活动,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举办建州40 周年成就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讨会、“迎州庆 颂党恩”歌咏大赛、非遗展演周等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恩奋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