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023-12-29刘林舒

关键词:文旅专业课程融合

刘林舒

(黑龙江工程学院 昆仑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逐渐提升,单纯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体验和文化交流的需求,因此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推动文旅融合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从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来看,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升城市和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1]为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划,旨在为文旅产业提供支持和保障,引导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培养适应文旅融合发展需求的人才。所以,在地方文旅产业全面融合的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也需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出真正具备专业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旅游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培育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优势产业,同时也能在经济助力下推动地域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习近平也强调,“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3]作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文化和旅游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文旅深度融合必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也需顺应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基于文旅产业的全面发展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元素,让文旅理念融入课堂,培育能够适应当代旅游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一)把握文化旅游新关系,培育文旅专业人才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一方面,文化为旅游赋予深刻的内涵,助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是发展旅游的核心资源,更是旅游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内涵[4]。另一方面,旅游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最适宜和最重要的载体。文旅深度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文化抢救、传承和弘扬的过程。特别是在我国的自然生态空间中,单纯以观光看景为主的旅游已经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愿望,文旅深度融合就是要用好生态之美和人文之美,加快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模式、新业态,实现自然领略、文化感悟和心灵陶冶功能的有机统一,所以文旅融合则更是需要在在地方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共同融合与挖掘过程中来进行产业发展。可以说,文旅深度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此,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把握文化和旅游的新关系,基于文化传播与旅游业发展视角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从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塑造新时代拥有文旅素养的青年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和旅游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融合。

(二)融旅游资源精华,化区域优势为育人特色

文旅融合理念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融合,能够将旅游文化与学科充分结合,在全面依托区域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把“区域内具有引领地位、全国具有鲜明特色”作为建设目标,与省级文旅厅联合建设旅游大数据实验室平台、文化旅游体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打造文化旅游科技的特色。从这一角度来看,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旅游理论素养和数字文旅专业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文化守正思想、社会责任意识,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科学研究能力、管理实践能力的文化内容阐释与创造、数字文旅创新与传播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所以说,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与文旅理念的融合,一方面能够依托综合性大学专业优势,构建校内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与校外酒店、景区、博物院、在线旅游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和产教互补合作平台,从而以一种产业融合的形式来提升专业课程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院校能够采用“国际旅游信息技术师资+专业教师+业界导师”的建设模式,形成数字文旅师资团队,从而整合历史、考古、新闻传播、美术教师资源,形成文化旅游团队,以此来打造“学业导师+创业导师+职业导师”的导师队伍。而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发挥人才的力量将区域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而人才优势又能够在院校教学中形成育人特色,这对于区域性的教育可持续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三)助力文旅全域振兴,促进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有利于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在全域旅游理念普及的环境下,文旅融合理念全面渗透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堂中。一方面,院校能够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将区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开发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比如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以传统手工艺品为特色的纪念品等;另一方面,院校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意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例如文化创意衍生品、文化主题餐饮等。可以说,将文旅全域振兴的理念融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能够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拓展,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的创意开发,同时学生也能够将自身的文旅融合等创意理念融合到课程学习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旅游文化推广和传播,而且学生也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推广和传播旅游文化,促进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概览

1977年以前,我国旅游业是作为国家外事接待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已现雏形。特别是在高校扩招与产业扩张的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人才培养于2000至2015年初步完成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建设。[5]当前,中国拥有庞大的旅游教育体系规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和各层次招生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些院校在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经验与教学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

课程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正是我国社会拥有了整合性、综合性的教育资源,才能够使得专业教育在社会中各行各业中不断开展。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其课程体系通常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涉及旅游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内容;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6];实践课程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如旅游企业实训、旅游景区管理等。从该专业的教材建设角度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健全,有关旅游管理领域的教材在不同出版社都有涵盖,内容包括旅游市场、景区规划、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诸多高校也会根据自身教学特点编写教材,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从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多为经验丰富的旅游业从业者、行业专家和学术研究人员,该群体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能将最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处于一个相对完善的水平,能够满足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不过,由于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其课程内容也会随着社会变化不断更新,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机制建设:以协同育人为核心

在如今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态势下,旅游管理专业普遍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7]如下图1所示,在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较为明确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来形成协同育人。首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的育人目标与企业的育人目标将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其次,协作育人理念的普及使得各大院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平台的搭建来形成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的互动与交流,而该类合作平台的搭建,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将合作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因此,在协作育人教学模式的应用之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也便围绕着两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一是着重培养学科发展的专业人才,主要从事学科研究、理论研究与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实践人才,二是着重基于企业需求进行储备人才的培养,包括旅游宣传、旅游运营、旅游管理等应用人才,旨在为我国的旅游行业的长期发展而积蓄人才。

图1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机制

(三)实践课程建设:在研学旅游中开展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具有较强实践性、指导性的专业类型,因此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其教学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或认知,用“旅游”的形式让学生在游中玩、在游中学。其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形式来展开:一是教师带队的旅游访问课程。在该类实践课程中,专业课程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去走访各个城市、乡村景观,通过教师的实地讲解来让学生在旅游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二是学生团队旅游实践。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中,学生群体能够自发组成团队,通过团队的力量去走访周边地区的各大旅游景点,学生也能够在相对自由且轻松的氛围中去感受地域文化。三是学生自主拍摄记录实践。在专业课程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手机、单反等设备来进行旅游记录,通过制作vlog、纪录片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旅游体验中,将自身所学到的旅游知识通过镜头呈现出来,并锻炼学生的旅游讲解与宣传能力。四是专业顶岗实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会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参与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旅游行业中通过实地的实现来锻炼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学生在日后走向工作岗位而奠定基础。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正是因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在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虽然院校与企业能够通过协作育人的形式来实现人才教育,以此来实现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处于一种动态的、不平衡的状态,且专业教学并未有较强的专业壁垒,所以我国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进步。

(一)课程目标:文旅融合理念渗透不强

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新兴旅游业态如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逐渐成为市场热点。当前,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既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且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文旅融合理念渗透不足的问题,缺乏对新兴旅游业态的关注。一方面,院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其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同类型的实习岗位、就业岗位相对较少,这就使得该专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就业率也较低;另一方面,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市场上更需要旅游类的营销、产品设计等复合型人才,但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偏重旅游管理,而且学生所应具备的旅游文化传播能力也难以得到锻炼,因此在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课程与市场的不匹配性会影响着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二)课程资源:区域文旅业吸引力不足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的存在差异,使得我国的旅游资源呈现出区域化的态势。但是由于区域性文旅产业的吸引力不足,也会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教育与就业方面面临困境。比如,许多文旅景点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导致游客难以感受到景点的魅力,从而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部分区域景点的设施不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也会影响游客的游览体验;还有旅游地区的景点在宣传上缺乏力度,导致知名度不高,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根本上来看,区域旅游的吸引力不足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区未能充分整合自身的文化资源,未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文旅产业链,同时也由于区域性文旅产业的资金投入、创新性投入有欠缺,使得当地旅游资源难以形成特色和优势,这也就难以吸引青年学生群体。而地方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当地的旅游资源本身就难以吸引学生,同时专业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对区域性旅游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这会使得实际的教学也面临着较大的难度。

(三)课程主体:学生对文旅理论重视不够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其专业作为管理类专业的一个方向,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得旅游理论基础,以此来帮助学生去正确认识旅游行业,但是在当前的课程建设中,却存在着学生对文旅融合感知不够的问题。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其专业教学会涉及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原真性理论、旅游凝视理论等,这些理论能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理论支持,但是学生对于该旅游类理论的感知性还有待提升,比如部分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不需要理论支持”、“旅游行业只需要会卖东西就行”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会使得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学习偏见,进而影响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是一门与市场相关度较高的课程,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经济效益有较强的关系,而院校在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中更多基于市场活动来进行,教学活动中容易在教育与传播过程中产生误解,从而使得学生认为旅游管理是一门偏重经济效益的课程,但是,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言,其产业运营不仅能够为区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市场活动中也能够将地方性的文化景观、文化脉络进行传承。例如,额尔门沁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当地不仅自然资源丰富,同时风景区建有达斡尔族传统民居、村史馆、景观路、文化广场、休闲长廊、浮桥、沙滩浴场、民宿饭店、露营基地等观光旅游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基于旅游产业的力量来实现文化的宣传。但是,对于学生主体而言,学生不容易认识到此类文化旅游景点的文旅属性,并且尚未对地域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而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会影响着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生对文旅理念的感知不够,则会影响着旅游专业学生实际的操作与应用。[8]

(四)课程拓展:国际旅游理念尚未覆盖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了各国共同发展的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其独特的方式,正在为增进国际民心相通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文旅融合,其实就是把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文化,从而增进游客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融合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和欣赏异国他乡的文化,也可以让本国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理解。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国际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在当前各大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国际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尚未应用与覆盖。比如,在国际化旅游教育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不同,旅游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才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然而,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育体系中缺乏旅游语言的教学内容,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语言技能。此外,专业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技能,如:规划行程、选择住宿、应对突发状况等。因此,由于缺乏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许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语言技能,同时也难以在旅游工作中基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进行文化传播。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对策

文化是发展旅游的核心资源,更是旅游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内涵。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众的交流方式,旅游是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最适宜和最重要的载体[9]。文旅的深度融合,可有效推动旅游与文化资源的交叉利用,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10]。在如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旅游已经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走向,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发展而言,其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需要紧跟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弥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主体、课程拓展等方面的欠缺,从而在课程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着重基于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为旅游行业培养优秀的专业实践人才。

(一)调整课程内容,适应文旅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和凝聚力所在。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必须创新发展路径和方法,而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和理念,提供了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旅游行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旅游知识和技能。一方面,旅游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在文旅产业的带动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需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旅游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增强专业归属感。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需要将文旅融合理念全面融入课程中去,如在理论课程中重视区域性旅游资源中文化符号开发,基于地域性特色的文化符号来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教学等。可以说,这种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地适应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从而在国家文旅产业的带动下实现专业课程教学。

(二)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实习基地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文化特色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区域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区域文化特色,所以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地方文化资源的多层次开发,比如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均能够作为区域特色的课程教学案例。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院校首先需要开展地方文化特色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依据。[5]院校需要基于特色的文化资源来制定特色课程体系并设计出涵盖旅游管理、文化传承、景区规划、旅游营销等方面的课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来吸引生源。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普及离不开实践。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模拟经营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添文化艺术模块教学,提升学生旅游专业核心素养

文化艺术模块的教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旅游素养,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文化艺术模块的课程拓展。一方面,院校需优化课程设置和增加选修模块,针对文旅融合的需求,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增加选修模块是必要的,可以考虑增设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文化创意主题公园管理、乡村文化景观旅游规划等具有特色和前沿性的课程。同时,提供一定的选修模块,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学习,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扎实基础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院校也需要强化文化和艺术背景的培养,也就是注重学生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入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文化与旅游、艺术与旅游等,提升学生的旅游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四)普及国际化文旅教育,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旅游业具有强烈的国际性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文旅产业的融合,不仅要实现国内范围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将文旅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群体,便承担文旅产业国际化宣传的责任与义务。因此,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其课程设置便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一方面,院校需要基于国际旅游管理层面来进行课程设置,让学生加强对国际旅游市场的了解和分析,例如开设国际旅游管理、国际旅游法规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出国工作或者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院校也能够基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而进行文旅课程开发,比如开设模拟国际导游、国际酒店管理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同时,院校也可以与国际企业合作,让学生到实地考察和学习,了解国际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院校在教学中可以邀请外籍专家授课,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文化和管理模式,同时院校也需要与国外相关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际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和方法,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同时,文旅融合也可以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对此,在文旅融合发展趋势的引领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注重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够更加贴近地方文旅融合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更多具备文化素养和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助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文旅专业课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文旅照明的兴起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