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射雕英雄传》海外评价与接受
--基于英国亚马逊网站读者书评分析
2023-12-29张雅琦
张雅琦
(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中国 上海 200092;利兹大学 当代华语文学研究中心,英国 利兹 LS29JT)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蕴含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语言婉转、精简,极大丰富并提升了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思想内涵和创作技巧,开创武侠小说新纪元。金庸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以下简称《射雕》)以南宋与金朝对峙的历史时期为叙事背景,描绘了武林义士在江湖纷争和朝代更迭中的曲折故事,以主人公郭靖等人物的侠客形象彰显中华儿女坚守的家国情怀,多次被改编为影视、漫画等艺术作品。2018年2月22日,英国人郝玉青(Anna Holmwood)翻译的《射雕》第一卷《英雄诞生》(AHeroBorn:LegendsoftheCondorHeroesVol.I)由麦克莱豪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在英国伦敦发行。这是该作品首次在英语国家译介出版,影响深远,广为流传,为广大海外读者带来新奇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中国文化自信和价值观,掀起了中国奇幻文学热。
有学者提出:“对于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通常人们较少予以注意……只有在读者的接受中文学翻译才能实现其文学交流的目的,并产生它的影响和作用”。[1]127海外读者评论是衡量作品译介效果的重要指标,书评直接反映读者对域外文学的阅读心理和审美判断。英国不仅是英语世界乃至国际社会的主流国家,更是中国当代文学重点传播对象国。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购书平台,将英国亚马逊网站中四卷译作的读者书评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了解《射雕》读者评价与接受现状呈现的特点,有何影响读者对该书评论的主要因素,进而深化作品读者评价与接受总体现状和问题剖析,从译者主体等角度分析该作品英译为加快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的经验和启示。
一、《射雕》英译本英国读者评价与接受现状①
“正如亚马逊最早提出的‘人人都是书评家’的理念,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想和意愿”,[2]读者可在亚马逊图书详情主页中发表真实体会,网站不会对正面或负面评论进行任何处理,以便新用户更能直观判断该作品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喜好。网站会公布评论者所属地区和发布日期,在评论区展示关键词、置顶用户认为最有价值的好评或是差评,便于读者查询对比相关内容。已购书籍的顾客发布的评论会显示“Verified Purchase”(确认购买),这旨在提高评论的可信度和关注度,进而影响作品的销售和传播。亚马逊读者书评由星级和文字评论两部分构成,一星至五星表示不喜欢到非常喜爱的程度变化。这里收集、整理、翻译和分析英国亚马逊网站的读者书评特点如下:
(一)译本总体接受度较高
截至2023年8月23日,《射雕》卷一平均得分4.4,其余三卷皆为4.7分。959位用户在亚马逊网站为《射雕》卷一评分,选择五星的人数占总数的67.05%,表示“喜欢”的四星比例为21.58%,三星的评论占8.45%,“不太喜欢”和“不喜欢”的二星和一星共占2.92%;第二卷译本有513人参与星级评定,78.75%的用户选择五星,四星数量比重为18.32%,三星占比约为2.34%,二星和一星比例共计0.59%;卷三的星级参评人数为369人,评五星的人数占77.24%,将该卷定为四星、三星和二星的读者合计22.76%;231人对第四卷译本的星级进行评判,五星和四星数量占81.16%和15.94%,其余为三星和二星评分。
经检索得知,四卷译本共202条由英、美、德等国家读者撰写的文字评论,其中79条由英国读者发表,所占比例约为39.11%,具有较明显的数量优势,能较为客观地体现《射雕》的评价与接受程度。相关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四卷译本英国读者文字评论数量分布
由上图可知,卷一共有62条评论,五星至一星评论数量逐渐递减,五星约占总数的48.39%,四星比例是27.42%,超过70%的读者对该作品表示满意。第二卷只有五星和四星级评论。与第二卷相比,第三卷的五星与四星评论数量有所下降。第四卷是唯一只有五星评论的译作。这些数据说明译作获得的好评数量远多于负面的评论,在英国的总体受众接受程度比较高,四卷译作普遍受到读者们的认可和接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和作者以及书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一定的中国当代文学传播影响力。
通过梳理文字评论可知,68条评论涉及读者总体阅读感受。在59条正面评价中,“精彩绝伦”、“惊叹不已”、“引人入胜”、“爱不释手”等词语出现频率较高,展现了读者对《射雕》英译本的良好阅读体验和喜爱之情,甚至有读者评论道“将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妻子”、“这是今年读过最好的一本书”、“对于任何一位想更深入了解中国武侠世界和功夫传奇的功夫生而言,这是一本必读物”。在发表评论的读者中,有20人表示十分期待下一部译本、希望能加快出版下部作品,这占总评论人数的25.32%。这一数据从侧面体现译本受到读者赞许,非常吸引读者的故事内容也为后续译本的评价与传播奠定基础。
(二)读者评论视角多元
目前《射雕》第一卷评论区展示了读者评论高频词,包括20次“Martial Arts”(武术)、16次“Jin Yong”(金庸)、11次“Lord of the Rings”(《魔戒》)和“Hero Born”(《英雄诞生》)、9次“Condor Heroes”(《射雕英雄传》)以及“Chinese Lord”(中国魔戒)、8次“Fight Scenes”(打斗场面)、5次“Genghis Khan”(成吉思汗)和“Anna Holmwood”(郝玉青)、4次“Guo Jing”(郭靖)和“Crouching Tiger”(《卧虎藏龙》),“Ironheart Yang”(杨铁心)和“SkyfuryGuo”(郭啸天)各出现3次,直观词频可见下图:
如图2所示,读者评论涉及多个角度,作品中展示的武术招式以及背后蕴藏的武侠世界和武侠文化以及作者金庸本人在英国读者中的热议程度最高。结合词云图和79条具体文字评论得知,多数读者会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考察和评估,内容可归纳为作品内部及外部两大方面,详情可见下表:
图2 读者评论热词云图
从表1可知,针对作品内部因素的争议较大,正面、负面的读者评价主要集中于故事情节和译作质量这两个角度。统计结果显示,33位读者提出了对故事情节的见解,其中24人表示欣赏,他们认为,“郭靖在行走江湖中意外成为众人陷害、报复的对象,经历各种磨练,走向成熟,练就绝世武功”、“这部小说围绕杨康和郭靖的命运展开,郭靖拜多位武侠为师,打斗场面和武功招式贯穿其中”,但也有评论指出“我沉浸在各种人名中,看到一些无趣的武斗场面”、“作品开头出现过多人名和复杂的历史,我对此不感兴趣”,这反映了复杂的各式武功和故事背景细节给部分英国读者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惑。
表1 英国读者评论视角及数量统计
译作质量方面共计25条评论,其中19位读者对译本评价颇高,因为译者在正文前介绍了主人公背景和故事地点等信息,并在附录三中添加相关中国历史名词、人物的注释,这种副文本策略获得读者认可,有评论者表示“人名翻译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部分读者认为,译作中的时态变换易产生误解等不足之处,如卷一第一章《Suddenly A Snow Storm》(风雪惊变)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开头分别写着“TheQiangtangRiverstretchesfromthewest,whereitswatersswelldayandnight.”[3]1(钱塘江自西向东流,江水不分昼夜地奔涌着)和“Itwasduringthethirdwatchlaterthatnight.”[3]7(那晚已经过了三更),其中“stretch”和“swell”是一般现在时态,但“was”是一般过去时态的用法,读者不赞同用一般现在时态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16位读者对作品类型发表看法,将其归为“经典武侠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武侠游记”或“历史小说”等。
在发布评论的读者中,9人对行文结构褒奖有加,评论中“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推进流畅”、“前后文无缝衔接”等词语有力地证明了这点。在人物塑造角度,有评论指出,“质朴憨厚的郭靖任由奸诈阴谋摆布”、“人物具有鲜明个性”,表明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点。同时,也有读者对书中女性形象提出异议,认为“女性角色都很不成熟……她们都很顺从,容易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多种作品外部因素促使英国读者对译作进行积极评价。金庸作品被誉为“全世界华人共同的语言”,金庸的个人魅力和文学地位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6位读者谈及此方面,他们表示“这是我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家金庸的作品”、“我深深地被金庸作品吸引”、“金庸是中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5条评论涉及武侠影视剧的影响,其中主要涉及电影《卧虎藏龙》,有读者认为“小说和电影一样,包含大量英雄人物和打斗场面”。《卧虎藏龙》是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华语影片,斩获2001年奥斯卡4项大奖,堪称“华语电影史上之最”,是中国武侠文化向西方社会输出的重要窗口,在上映二十余年后仍可助力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还有部分读者提出“我喜爱东方的书籍,当得知能阅读到更多相关的文学作品时很开心”、“长期以来,我十分关注武侠及道教文化,愿意看到哲学思想以这种文学方式焕发新活力”,这表明东方、武侠及宗教文化等元素也影响着读者评价。
二、《射雕》英译本评价与接受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1957年,金庸先生开始在《香港商报》上连载《射雕》。61年后,作品首部英译本问世,在发行后的一个月之内先后加印了七次,读者们也争相对其评论。有观点指出,“这种主观评价性的‘评者反应’为我们考察中国作家作品在国外接受情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4]229-239的确,英国亚马逊网站中的读者书评反映出作品评价接受的现实情况与预期的理想状态存在一定差距。
检索结果表明,《射雕》英译本受到读者期待值和关注度减弱的困扰和影响。959人为卷一评分,然而文字评论只有132条,比例约为13.76%;卷二评分总人数锐减至513人,降幅高达46.51%,其中38人发表评论,占总人数7.41%;369人对卷三评分,其中只有16人进行评论,占比为4.34%;第四卷译本共有231人评分,16条文字评论约占6.93%。和四卷译作的文字评论数量一直呈现减少趋势,同时,卷二至卷四评论的详细程度也远不及卷一的书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后三卷知名度和图书市场推广效果有待提升。
图书评价和各类销量排行榜密切相关,在亚马逊网站公布的电子商店畅销排行榜中,译作卷一遥遥领先于后面三卷,排在第21671名,卷二速降至第301708位,卷三的排名继续降至第414644位,卷四上升至391200位。其他小说排行榜具体名次可见图3:
图3 两类小说排行榜名次
从上图可知,四卷译本武侠类小说磅排名变化幅度较缓,神话传说类小说榜的排名变化显著,且远低于武侠类小说榜的名次。第一卷译作两类排行榜名次相差最小,第三卷的两个排名相距最大。卷一的两类小说排行榜名次最高,其余三卷基本有所下降。卷二武侠类小说榜名次从第468位下跌至第2637位,降幅最为明显,高达463.46%。卷四的两类小说榜排名与卷三相比而言,均有小幅回升。英国读者对译本的总体兴趣和关注度减弱,和作品的出版周期有直接关系。麦克莱豪斯出版社曾于2021年2月4日宣布出版由ShellyBryant(雪莱·布莱恩特)和GigiChang(张菁)合译的《射雕》第四卷《A Heart Divided》,“射雕三部曲”另外两部作品《倚天屠龙记》和《神雕侠侣》也将各分成4卷,按照一年出版一卷的计划进行。有读者发表评论说“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阅读完这个包括12部小说的系列”。为尽量减弱出版耗时过长的影响,译者和出版社等需合作协商,综合考虑适当调整出版进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当然,保障译作质量和水平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质量不佳的译本可能会对金庸作品的国际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海外读者理解作品蕴藏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武侠世界精神内涵。
部分读者明确表示不赞同将《射雕》比作英国作家托尔金(Tolkien)创作的《魔戒》(Lord of the Rings),认为前者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石,而后者完全基于作者的虚构,甚至提出“这是一种精明的营销策略,但只是昙花一现”,因此这也导致了关注译本的读者减少。有次接受采访时,译者郝玉青也承认这种做法的确存在争议。1956年1月14日,托尔金给汤普森先生(Mr.Thompson)回信时写到“望能重塑英国的史诗传统,并通过英国神话将其表现出来,值得庆幸的是我做到了”,[5]180这表明《魔戒》主旨思想内容异于《射雕》所宣传的家国责任、儒释道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风韵。从相关学术期刊网站可知,国内学者也倾向于分析前者的奇幻文学历史传统、“中土世界”(Middle-earth)构建等,在比较研究两部小说方面尚有较大探索空间。当前,英语世界魔幻文学作品在中国仍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英语文学之所以在世界文学空间中占有巨大的空间,这是因为英国特殊的历史所致,也契合了英语的日益国际化的现实”,[6]19-25例如广受大众热捧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暮光之城》(The Twilight)等作品及其改编的影视剧。
虽然英国民众逐渐意识到中国对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文化提升的国际感染力,但英国对排斥和边缘化他国语言的语言生态形势依旧严峻,这不仅影响英国读者是否愿意阅读并喜爱中国文学作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文学文化在英国的接受范围。
三、《射雕》英译对中国当代文学世界化的经验与启示
《射雕》首次在英语国家成功译介传播,进一步提高了金庸及其乃至华语武侠作品的国际品牌效应。“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7]512译者、读者、出版社等多方凝智聚力,积极参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和“引进来”,可使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融合提升路径更为顺畅,赢得更多的海外知音。
(一)以传播地区母语译者为译介主体
“由谁来翻译”是中国文学作品国际传播首要考虑的问题。有观点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民族接受外来文学和文化主要都是通过本国和本民族翻译家的翻译来实现的,这是文学、文化跨语言、跨国界译介的一条基本规律。”[8]1-10以传播对象国的译者为译介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使译本更易于接受,以期促进作品传播。《射雕》英译本首卷译者郝玉青是瑞典籍英国人,从小学习英文。她的中文功底也十分深厚,先后获得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现代汉语专业和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中国文学专业硕士学位,也求学于台湾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英国东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英国文学翻译中心(British Centr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首批学员之一,郝玉青曾师从英国著名翻译家韩斌(Nicky Harman),学习、从事文学翻译。有不少评论者认为译作是“精美译文”、“译文使这本书读起来轻松快捷”。郝玉青丰富的学习经历使她精通中英两种语言,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力求措辞精准,“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增强逻辑性,顺应读者的审美期待”,[9]69-75如在卷一附录二中说明了将“雕”译为“condor(秃鹫)”而非“eagle(鹰)”的原因,“Condors are native to the the Americas, not to Asia……I decided to continue with “condor” as a translation for the simple fact that many English-speaking fans already know the series by this name.”[3]384-385(秃鹫生长在美洲,而非亚洲……我决定继续沿用这个词语,主要是因为英语国家的读者对此更为熟悉)。
同时,郝玉青的先生是台湾人,曾在台北版权经纪公司担任文学经纪代理人。“郝玉青在翻译《射雕》的同时,代入文学代理人的观念,并试图以此探索推介金庸作品的路径。根据不同出版市场以及作品的定位,郝玉青彩玉了不同的策略。”[10]69-76郝玉青深知图书出版过程的环节,能从文学经纪人和译者等多重身份了解出版市场信息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更好地向出版经纪人、出版社推介作品,从而提升中国文学作品在当地图书市场份额和知名度。
(二)加快培养本土高级翻译人才
培养高水平本土译者同样是对外推广中国文学作品至关重要的一环。《射雕》卷二和卷四由我国译者张菁负责。针对第二卷,不少读者发表评论,“译文很好地保留了作品的‘原汁原味’”、“第二部译作质量很好,和第一部作品无缝衔接”、“直到今天我发表评论时,才意识到两卷是由不同的译者完成的”。由此可知,英国读者对张菁译作翻译质量评价较高,说明其翻译技巧高超。
张菁成长于香港,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此后,张菁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和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积累了翻译中英文展览、中国戏剧等经验。回国后,张菁主要负责“香港艺术节”推广,获得更多的翻译训练。在英国工作时,张菁结实了郝玉青,这为后者邀请她翻译《射雕》提供了机会。此后,张菁仔细阅读原著,学习太极以熟悉武功招式,了解郝玉青译文翻译风格、思路等,尽可能保证译文“异曲同工之妙”,如在卷二第一章《SmokeofthePast》(往事如烟)中,将原文“欧阳克笑道:‘你打我,我欢喜还来不及,怎舍得还手?’”[11]318译为“You can’t imagine the thrill our encounter has given me. How could I lift a finger against you?”,[12]4(你无法想象,遇见你是多么令我神魂颠倒。我怎么舍得欺负你?),译者未逐字翻译,而是采用地道英语表达,让读者联想起欧阳克见黄蓉和他人比武时不加掩盖的贪欲,更直白呈现出其好色之徒的本质。
作品外译不仅是翻译问题,对译者的语言能力和国际文学视野要求非常高,应当注重以校际联盟、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产-学-研”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新兴翻译技术先发优势,提供本土译者开展译介实践机会,建立中外译者深入合作交流机制,共享资源,培育具有译后编辑、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复合型高端翻译人才。
(三)准确定位受众群体
迎合传播对象的阅读习惯和审美特点是使译本广受好评、认可的“强心剂”。“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归宿点。传者发出的讯息,只有被受众所接受,一个传播过程才能说真正完成了。”[13]201《射雕》英译本精准的目标群体定位使其传播之路更为顺畅。有学者提出,“郝玉青的电影文学翻译促进了全球对金庸武侠作品的接受。”[14]1-17郝玉青翻译的目标主要是引导读者走进金庸创造的武侠世界,将其介绍给英国乃至西方社会,她大力面向对中国文学、历史、奇幻、武侠类小说感兴趣的读者宣传作品。“金庸小说采用了最传统的民族形式:讲故事。这在写作越来越西方化,越来越重视心理描写和技巧创新的时代思潮下是一个异数,却给读者以返璞归真,久别重逢的惊喜。”[15]54“中国故事,世界表达”,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形式。为了更好地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郝玉青突出了作品的故事性元素,正如她在引言部分第一段强调“这部作品的开头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讲述了来自北方的故事,关于支离破碎、向南逃亡的伟大中华帝国的惨败与屈辱”[3]Ⅶ以及在最后写道“亲爱的读者们,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将进入一个奇幻的、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世界,既陌生又熟悉,体会一个包含真情实感和充斥着各种武艺绝学的故事”。[3]Ⅸ
郝玉青始终关注如何从优美故事中展现超越时空的“为国为民”的中国传统人文关怀和江湖儿女的“侠骨柔情”。正如金庸写道“古代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仍能在现代读者的心灵中引起相应的情绪”,[11]5事实证明,译介作品符合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念,更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因而更能实现中国文学、文化传播价值,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交流至高境界。
(四)有针对性地选择出版机构
“中国文学外译不应该仅仅是‘走出去’,还应该关注如何‘走进去’,这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出版商来推介译本的重要原因。”[16]305-314《射雕》英译本走进英国读者心中和其赞助人兼出版机构的麦克莱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密不可分。当出版社收到郝玉青试译的《射雕》部分章节,双方达成出版选题计划,将《射雕》英译本分卷翻译出版,并签下了“射雕三部曲”英文版权。该家出版社被誉为“英国翻译文学先驱”,以“阅读世界”为使命,以为英语阅读者带来广泛的外国文学作品为目标,从2008年开始,一直致力于翻译、出版全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和众多优秀的译者进行合作。从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到家喻户晓的知名作家,从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学作品到令人刺激的黑色经典作品,翻译作品范围之广是该出版社最突出的特色。
作为英国最重要的大众读物出版社之一,麦克莱霍斯出版社不仅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而且还对图书商业出版流程十分熟悉,了解目标读者群体的阅读兴趣和需求的动态变化。这些因素对《射雕》英译作品在所在地的接受、进入主流发行渠道十分关键。根据平装版、电子版等不同版本,译作标价在5至20英镑之间,价格亲民合理,鼓励更多读者购买。文学翻译作品在海外的推广离不开当地出版社的赞助和支持,我们应“树立中外合作的意识,积极探索符合国外出版发行体制的惯行方式”,[17]134了解英国图书出版市场的原则和规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合实际、真实有效地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英国传播出去。
(五)开展各类交流与推广活动
丰富多样的书籍推介活动是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保持作品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在中外文化深入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研究机构、出版机构等可以通力合作,邀请作家、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等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如2008年在浙江舟山桃花岛举行的“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郝玉青在英国光华书店举办了读者见面会;也可以积极推动译者借助本土主流媒体开展宣传活动,例如2019年郝玉青在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访谈中,“介绍了金庸的家庭背景和文学地位以及武侠小说流派。她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次采访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宣传机会”。[18]1059-1073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由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主题曲等作品的娱乐功能和对读者的吸引力,也能加快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如有读者评论道“如果你看过《卧虎藏龙》中习武之人施展轻功、飞檐走壁,便会期待这部小说”,进一步促成“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进我国同各国民心相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19]的实际效果。
金庸作品立足于中华传承千载的文化基因,多年以来,逐渐从国内通俗读物走进学术研究的范围,成为国外图书市场主动译入的中国文学作品,也为扩大中外联动发展、推动共建人类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大局注入新活力。
总之,金庸先生将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和中国现代精神融入作品,成为中国新派武侠文学的“掌门人”。金庸作品被广泛翻译传播,早已走出华语世界,参与、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世界化进程的发展与复兴,带领海外读者走进了中国武侠世界,是国内外读者领略中国文化魅力的宝库。
如何将中国文学作品经典化之路从域内扩展至海外,为完善世界文学体系输出更多优秀的中国元素,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课题。因此,应当充分尊重多元文化交流规律,全方位提升中国文学海外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惠泽世界、润濡世界,使各国人民共享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为形成更高层次的新时代发展格局、推动全球文明对话营造开放包容的和谐生态环境。
注释:
(1)本文数据源自英国亚马逊网站(https://www.amazon.co.uk/),检索日期为2023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