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

2023-12-29刘雨辰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话语权华侨华人

刘雨辰

(济南大学,山东济南 250022)

国际话语权是指一国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社会发展事务和国际事务等发表意见的权利,体现知情、表达和参与权利的综合运用,涉及对国际事务、国际事件的定义权,对各种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以及对是非曲直的评议权、裁判权,从而获得在国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和主动权以及对国际议程的动员权,进而占据国际舆论制高点[1]。当前国际话语权竞争表现为议题多元立体,手段多管齐下,目标更加明确,方式更加隐蔽,这些特点充分印证国际话语权竞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和敏感性。换言之,国际话语权是总体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体现,其本质是一国国际权力分配的结果,也是世界各国战略竞争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前,大国争夺国际话语权日趋激烈,国际话语格局总体呈现“西强我弱”态势。国际话语弱势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匹配,着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迫在眉睫。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这对新征程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明确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复杂、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需要我国多元话语主体协同努力、共同谋划。广大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发展存在与符号象征,也是海外统一战线的主体构成力量,在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与提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广大华侨华人的独特优势,促进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成为新时代我国海外统战工作必须要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独特优势

海外华侨华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的重要力量,具有高度认同民族文化、一定的资源优势以及融通海外的能力等特点,这些特点为其参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首先,海外华侨华人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这主要体现在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认同等方面。从历史认同来看,其强调的是一个民族、族群或社会群体的根基性情感联系。华侨华人虽然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对祖先和祖籍地仍保留着清晰的“历史记忆”,并借此“历史记忆”保留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基于地缘追溯和血缘追溯,海外华侨华人在移居地建立同乡会、宗亲会等社会组织,构成自成体系的内部结构,以此维系华侨华人社会的正常运作,传承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3]。从文化认同来看,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沉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深深地根植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内心。海外华侨华人认同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深度认同中华民族,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从民族复兴认同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未有之百年大变局加速演化,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处在新的历史方位,进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虽然广大华侨华人长期居住在海外,但是他们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强烈的报国之心和机敏通达的东方智慧,期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具体行动上,他们有意愿有能力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因此,调动海外华侨华人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让他们主动参与新时代强国建设,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其次,海外华侨华人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海外华侨华人是一个集人力、资本、文化、政治、科技、信息及网络等多种资源类型于一体的资源系统[4],资源优势为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海外华侨华人数量庞大,社团众多,根据2016 年《人民政协报》报道,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数量达2.5 万多个[5],且分布极其广泛,对居住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些社团在西方国家掀起的反华舆论事件中,往往能够挺身而出,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作为中国话语对外传播的海外主体力量,华侨华人在社团平台上积极发声,有助于消除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偏见和误解误判。

最后,融通海外能力是海外华侨华人能够助力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保障性条件。长期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奋斗打拼,视野开阔,敢于吃苦,团结互助,主动融入居住国,很多人成为当地的精英。华人精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融通海外的能力极其出色。例如,英国新生代华人的语言能力强,经济基础也较好,这使他们在参与英国主流社会文化交往时更加自信,也有更高的参与意愿[6]。在东南亚,华人族群大多为我国华南一带的客家人,而客家人视野思维空间及其社会实践活动空间拓展广阔,具有令人称道的处世能力,这些优势使他们有能力参与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构建和提升。

综上,海外华侨华人拥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从海外视角观察中国发展,运用自身传播平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能够“站在西方的角度看中国的国际传播,深入他者之境,有利于跳脱以我为主的思维误区”[7],更好地清除话语屏障,传播中国话语,规避西方话语陷阱。

二、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障碍与原因

在实践中,提升国际话语权、改变国际话语格局、打赢与西方的话语争夺战是一个全面且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海外华侨华人在参与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潜能的发挥。

(一)存在的障碍

首先,美西方国家企图贬低中国国际形象。近年来,美西方国家政治社会极端化现象严重,种族主义者、排外主义者、极端主义者大行其道,社会氛围恶化。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快速发展更是让美西方国家的一些媒体和政客感到焦虑。出于维护欧美话语霸权的目的,他们把批评中国、对抗中国、抹黑中国看作是价值正确、政治正确和战略正确,往往以价值观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恶意造谣污蔑,肆意抹黑诋毁,这种恶劣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显然对海外华侨华人造成了心理干扰,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华侨华人在为中国发声时往往更加谨慎,严重影响了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热情。

其次,华侨华人的话语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相对淡漠。话语权是一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地位和影响力的体现,其建构是一个主动争取的过程,包含两个面向,即主动发声和积极回应[8]。这意味着话语主体可以主动发声,也可以积极回应,这种主观能动性是话语主体意识的体现。要看到,华侨华人在移民国家是少数族群,他们在这些国家往往是出于投资、求学、工作或者定居的目的,由于温和、内敛和谦让的民族性格使得一部分人表现出求稳求安的心理,持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以此换得平安无事。还有部分华侨华人出于自身安全考虑,遇事能忍则忍、能让则让,希望通过委曲求全来保护自己,或者至少不让自己陷入麻烦。这些想法使得部分华侨华人对在移民国家参政议政这类问题缺乏兴趣,甚至在一些反华议题上选择话语静默,主动表达话语的积极性不高。

最后,华侨华人的参与能力相对较弱。海外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国国际话语的过程中,个别地方表现出对话语生产、传播与表达能力的不足、缺乏系统性训练等问题。特别是在发生紧急情况或偶然性、突发性议题时,其能力不足的短板更加突出,难以快速反应,及时揭穿美西方国家的话语阴谋,揭露美西方国家的真正意图与本质。

(二)原因

1.海外华侨华人的话语潜力尚未释放。一是双重身份认同制约了作用的发挥。海外华侨华人长期客居海外,难免出现双重文化认同的状态。海外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兼具工具性和选择性,是一种复杂多元的“购物车”式混杂型认同。这种双重文化认同给海外华侨华人带来两方面的困扰:一方面是华侨华人极不愿意让祖国受到美西方国家反华媒体、政客以及民众的无端指责与污蔑,另一方面是在个别议题上华侨华人也往往存在与住在国文化相同或者相似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一种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影响了他们为中国积极发声;二是话语内容创新不足。从话语生产来说,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发展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媒体报道,而一些报道内容难免存在与中国发展脱节、不接地气的现象,难以被居住国普通民众所接受,甚至被扣上“外国代理人”的帽子,遭受舆论围攻,这使得一些华人为了自身的海外生存与发展,在话语传播中更加小心谨慎;三是话语传播能力存在短板。由于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海外华侨华人在参与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传播与提升过程中,经常出现能力不足的短板,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影响了话语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2.住在国政治法律的干扰。由于受制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政治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因素影响,中国话语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有时会存在“水土不服”、理解偏差等问题,导致感染力和影响力被削弱。海外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国话语生产与传播的同时,容易遭遇诸多话语难题,如美西方国家的政府或者媒体出于意识形态考虑,把爱国华侨华人列为“中国的代理人”,对其活动和资金进行监管限制,甚至采取强制审查等措施。出于对这些政治标签、举措的恐惧和担忧,少数华侨华人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降低了参与热情。尽管国外有各种各样的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但一些社交平台和媒体对中国持有“有色眼镜”,对爱国华侨华人在涉及新疆、香港、台湾、西藏等的议题上的发声存在双重标准,对为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发声的内容更是层层设限,这种消极抵制的做法对中国话语传播环境极其不利。

3.有关部门引导力度不足。个别地方有关部门对国际话语权认知不足,国际话语权建设与提升工作的目标导向不够明确,缺乏聚焦性,投入力度不足,配套措施不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海外统战工作的需要。

三、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参与者,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应科学规划,精准决策,明确目标,多管齐下,切实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明确国际话语权建设目标与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海外爱国华侨华人特别是代表人士为重点,强化大局意识,制定话语专项规划,加大资源投入,有序推进话语生产,向国际社会传播好中国方案、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和中国倡议,增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解,努力实现从舆论话语权到规则话语权的全面提升,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践中,统一战线工作部门应坚持“统一规划、分类管理”的原则,把指导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作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

1.坚持统一规划,协同推进。统一规划是要做好海外华侨华人话语生产与传播的规划,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生产制造可视化、可信度、可操作的话语作品,积极为中国发声。对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积极性、能动性应该予以调动和保护,特别是华侨华人面临具体困难时,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给予精准关怀和温暖。

2.坚持分类管理,主次有序。分类管理,就是对重点地区、议题领域和目标人群进行类型化分析和指导管理。国际话语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需要海外华侨华人在参与国际话语权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议题进行。

(二)创新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参与途径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根据海外华侨华人实际情况,从话语主体意识、话语内容、话语平台、话语能力、话语经验等五个维度着力并持续推进。

1.增强话语主体意识。作为中国在海外的话语主体,华侨华人应该主动树立中国话语权的意识,在与住在国民众进行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国外受众。海外华侨华人的话语传播对象是海外受众,不仅包括邻居、员工、学生、同学、同事,还包括社区和公共部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海外华侨华人可以从树立自我形象做起,发挥志愿精神,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形塑普通民众对中国的接受度和亲近感。

2.创新生产话语内容。在话语生产中,中国风景、基建、器物、美食、医学、文化、制度和人文历史等要素都是重要资源。爱国华侨华人拥有语言和跨文化理解优势,对国外受众心理和思想的把握比较准确,具有兼容性、便利性、快捷性和正向性,有利于在国外工作场所或者居住社区传播中国话语。在舆论话语权上,可以借助国内的重大时政活动,比如根据每年“两会”、建党、建军、国庆等重大节日活动制作一些对中国政治制度、政治架构和治理议程的知识普及类的视频与图片内容。在民主、自由和人权等领域,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对我国基层选举、社区自治、乡村振兴、基建发展、民族团结以及各类志愿者和社会组织活动等进行海外传播,或者与国内的相关企业或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创新生产更多的推广内容。在经济话语权上,华侨华人可以从自身经验和故事出发,叙述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趋势的必然性,积极传播“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为中国与国际合作撑腰打气。在文化话语权上,深入发掘中华文化资源,以华侨华人的海外敏感性和适应性寻找话语传播的亮点,打通难点堵点;推动海外华侨华人学者就中华文化等议题开展国际对话,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才回流中国,依据专业所长参与不同领域中国话语的生产与传播,以国外熟悉的话语模式让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国奇迹走向世界。在发展话语权上,鼓励海外华侨华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扶贫故事,围绕脱贫攻坚叙事建构丰富的国家叙事体系,在强化中外贫困治理互通性、共同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以海外视角有效回应国际关切,着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和贫困治理的话语影响力和传播力。

3.创新话语传播方式。现阶段我国与他国间的经济、政治、学术、文化等交流合作是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多样化的话语传播方式和途径能够产生良好的话语传播效果。应支持华侨华人意见领袖讲述中国发展故事,以影像或者图片记录中国各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积极向海外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期刊投稿,生产自媒体作品,参与中国话语传播,提升中国议题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有针对性地引导议程设置,促进华侨华人为国家形象系统发声。支持海外华人智库创设与发展,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智库建设应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专业传播人才,既要引进致力于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要引进传播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同时完成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国际话语体系建构)与成果转化(思想成果生成)的重任[9]。

4.提升国际话语能力。一是积极推动海外华侨华人主动提升议题设置能力,促进中国议题在西方国家的主动引领,呈现全面真实的中国,揭露美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双重标准、不实造谣等丑恶面孔,旗帜鲜明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二是提升海外华侨华人的叙事能力,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国家发展战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增强以情感、知识、技能、语言、理性相结合的话语创新能力,更好地洞察国际关系发展趋势,把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及时、全面、快速、有效地传播出去,使中国的和平话语、责任话语、开放话语、发展话语、共赢话语成为世界的共同话语,促进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着力构建“官媒引导、民媒主唱、新媒助阵、全媒联动、大众助力”的协同传播机制[10],激活海外“沉默的多数”,培育“在地”的传播者,实现话语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5.学习借鉴话语生产与传播的国际经验。欧美国家非常重视国际话语的建设和传播,注重利用本国侨民担当重任,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如美国重视在海外成立智库机构,使其为美国代言,卡耐基和平基金会在各国设立研究机构,招聘在各国工作的美国学者从事研究,发布对美国有利的研究报告和评论分析,引导各国的学术舆论。又如英国重视在新闻媒体领域做文章,推动海外英国人借助BBC、《经济学人》期刊等媒体平台传播英国价值观。日本则通过政府发展援助(ODA)、推广日语教育、在海外从事图书出版行业等方式[11],强化日本在海外的话语权,这些措施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6.分类管理。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价值多元、背景多样的特点,实行类型化管理,科学配置资源。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海外华侨华人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情况,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让华侨华人感受到祖国的温暖,自觉把话语意识化为自觉行动;建立配套激励机制,对在一些重大话语议题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外华侨华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励更多的华侨华人参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与提升。

猜你喜欢

话语权华侨华人
何为“华人”?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