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深度为导向的混合式课程建设实践
——以“跨境电商”课程为例
2023-12-29郑春芳林妍梅
□ 文/郑春芳 林妍梅
“跨境电商”混合式课程主要是指基于慕课、SPOC 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在我国高校五类“金课”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变革的双重推动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跨境电商”课程于2017 年首次开课,是支撑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必修课(3 学分,48 学时)。2019 年,“跨境电商”课程团队在中国大学MOOC 平台上线第一门本科层次“跨境电商”课程,积极开展基于SPOC 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
建设混合式课程的动因与目标
1.混合式课程建设的动因。“跨境电商”课程混合式改革的动因主要源于社会需求和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痛点。第一,社会需求分析: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急需具备综合能力的跨境电商人才。作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新渠道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2016 年—2022 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年均增速为37.1%①,急需大量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跨境电商人才。根据2019 年《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研究报告》,我国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约450 万人,其中20%要求最低本科学历。在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岗位中,国际市场推广专员(国外)、客服专员(国外)、营销专员(国外)等岗位在企业本科学历需求岗位的占比在50%左右。由于没有跨境电商专业本科毕业生,70%的企业倾向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填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缺口。
第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特点及对课程的期待。课前调查问卷显示:大三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求知欲非常强,近一半的学生希望通过课程学习提高理论高度,并找到毕业论文选题;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喜欢实操和案例教学,希望增强实践应用能力,为大四就业做准备;仍有37.84%的学生喜欢逐一详细讲解理论与政策、手把手教实践。同时,大三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专业思维,并实现从逻辑思维能力向辩证思维能力递升。
第三,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特征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具有“受感知易用性影响较大、受感知有用性影响较低,导致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意向转化为网络学习行为的效果较差;自我效能高,但来自学业需求和辅助培训的促成作用较差”的特点。因此,课程考核的难度和线上教学资源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分析,初建阶段的“跨境电商”课程不能满足社会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期望,存在两个主要教学痛点:一是教学内容缺少高阶理论内容;实务内容实践新颖性差。二是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师生互动较差,学生参与度低;考核方式简单传统,缺乏挑战度。
2.混合式课程建设的目标。建设“跨境电商”混合式课程的目标不是单纯建设更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也不是开展花样翻新的线下教学活动,而是通过线上线下协同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深度。“跨境电商”课程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跨境电商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学习深度,更深刻地领会和形成数据思维、比较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以更好地达成学生对跨境电商的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思维培养和素质养成。
建设混合式课程的思路与路径
1.混合式课程建设的思路。混合式课程建设首先要厘清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关系。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线下两种教学形式的简单叠加,线上教学内容是基础。线下教学不是线上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线上教学内容的应用与提升,与线上教学内容协同达成课程目标。“跨境电商”混合式课程建设的思路是:通过协同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协同线上与线下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资源,实现课程的“五有”,通过“五融”思政元素,提高学生对跨境电商的理论知识与综合实践技能的学习深度,形成数据思维并具有良好的数字素质。
2.混合式课程建设的路径。第一,协同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提高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和新颖性。一方面,教学团队研究跨境电商的学科定位,重构线上教学内容,侧重知识点的讲解。不同于电子商务,“跨境电商”课程更侧重跨境;也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跨境电商”课程更侧重于跨境零售引起的传统国际贸易各业务环节的变革。2019 年,国内没有跨境电商本科专业,缺少高质量的本科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实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构建“跨境电商”本科课程知识体系,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建设了50 个“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授课视频。另一方面,教学团队设计了28 个线下小组实训项目,实现对线上知识点内容的应用和提升。教学团队将教师科研成果和国内本领域专家研究成果转化设计成4 个小组理论项目,提高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高阶性;依托教育部产教融合课题与企业合作设计24 个线下小组实践项目,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在情境模拟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二,协同线上与线下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学生参与度。重构基于“线上+线下”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过程与方法。课前:要求学生线上观看知识点授课视频,做线上测试;教师不断参加行业培训和业务学习以精进专业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准备线下面授所需的课件及电子化互动所需的资料。课中:以BOPPPs②模式展开小组实践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任务驱动学习为主,教师引导、答疑为辅,允许学生上课用手机,充分利用手机云班课App 头脑风暴项目投屏共享互动,辅以线下面对面沟通协同,以提高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课后:学生在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讨论版参与讨论,完成其他线上线下作业,教师参与线上讨论回复和答疑。
第三,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资源,“课证赛融合”,提高课程挑战度。一方面,教学团队通过与企业合作出版教材、教学研究、录制线上慕课、设计线下小组项目、建设校内实验项目及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六个维度的深度合作,不断更新中国大学慕课教学资源,从8 章增加到13 章,授课视频从50 个增加到80 个;实务教学内容从最初的1.0 版简单模拟操作升级到2.0 版模拟综合运营沙盘,再升级到3.0 版跨境电商直播实战,实现了课程“三个真实对接”,即对接了真实跨境电商出口平台、真实跨境出口卖家和真实跨境出口商品。另一方面,课程采用基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课证赛融合”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引入全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第三方线上证书考试,占10 分;引入第二课堂全国跨境电商大赛,占15 分,获奖加分,期末考试均为主观题,提高“跨境电商”课程难度和挑战度。
第四,实现课程知识点层面“专思融合”,培养学生数据思维和良好的数字素质。通过上述“三协同”,可以实现课程建设的“五有”,即“有高阶新颖的选题、有精心的教学活动设计、有丰富的校外专家资源、有专业的指导教师、有积极主动的学生”;同时,通过在课程知识点层面的“专思融合”,培养学生数据思维、比较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鼓励学生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推动国家数字贸易发展,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新使命、新责任与新担当,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衡量混合式课程建设效果的标准与检测
1.学生认为“跨境电商”课程有助于其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课后调查问卷显示:78%的学生认为课程有助于掌握跨境电商理论知识与政策。97.3%的学生认为项目式教学设计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养成,认为课程实践内容有助于提升实践能力。
2.学生跨境电商理论知识与综合实践技能显著提升。依托全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第三方线上证书考试,课程团队设计了学生跨境电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检测量规,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两轮检测。结果显示:学生跨境电商理论能力优良率由38.3%提高到45.4%,实践能力合格及以上比率由43.3%上升到50.9%。
3.学生的学习深度得以加深。基于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撰写的跨境电商论文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公开发表,在“2022 年数字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国际会议”分论坛全英文宣讲;学生参加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和全国财经高校跨境电商就业创业直播大赛,22 组共53 人获奖,跨境电商综合理论分析能力与综合实践技能得以养成。
4.学生的数据思维和数字素养得以形成。课后调查问卷显示:94.6%的学生认为课程有助于树立爱国和“四个自信”意识,有助于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100%的学生认为课程有助于建立守法合规的意识。首届全国财经高校跨境电商就业创业直播大赛中,每组学生都高质量完成32 小时全英文跨境直播实战,体现出高度的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得到商家和大赛组办方的一致好评。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经作者计算得出.
②BOPPPs 教学模式源于加拿大的教师技能培训,是一种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包括六个教学环节:课程导入、学习目标、预评估、参与式学习、后评估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