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演进轨迹、形成机理与现实启示

2023-12-29王秀杰

河南社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价值观建设文化

王秀杰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人、事、物所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评价,即人们辨别、评判“是非”“好坏”“善恶”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价值观包含社会价值观,“具有规范与稳定的属性,具有社会整合功能”[1]。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流意识的思想形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一个社会由人民大众所普遍接受、认同,在各种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价值行为互动过程中汇聚而成的大致相同的价值观念体系。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演进是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随时代变革而不断深化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3]。因此,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演进轨迹,深入分析其形成机理和现实启示,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演进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新旧、中西价值观在博弈中重塑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流价值观,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流价值观在重塑中走向多元,21世纪初经历了从多元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聚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聚合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20世纪80年代:由博弈到重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也经历了由博弈到重塑的过程。首先,改革开放前后新旧价值观的博弈与重塑。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性观点,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并特别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思想领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立,是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伟大转折时代开始重塑的标志。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价值观事件,“潘晓来信”引发大家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重新思考,集体主义社会主流价值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冲破旧的思想禁锢,解放思想、面向市场、追求效率、扩大开放等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价值观念得以重塑。

其次,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与西方多样化价值观的博弈中实现了对正确价值观的重塑。20 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改革开放,我国出现了西方各种各样的精神污染现象,裹挟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博弈。一些人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宣泄对社会主义的不良情绪,造成精神污染的蔓延,对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了严重影响。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明确地讲,“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4]39,“不刹住这股风,就不能实行开放政策。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实行开放政策,就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4]124。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5]。正是有了这样的政治自觉和理论创新,我们党有效批判和抵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与此同时,针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个体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博弈,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6],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中重塑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20世纪90年代:由重塑到多元

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把中国改革推向新阶段,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以一种决定性的力量深刻改变着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诉求,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逐渐从抽象的群体意识,向现实的个体意识转移,呈现出多元化、个人化、世俗化和物质化的时代特征”[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在重塑中走向多元。

一方面,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给国内经济带来新的增长活力,推动生产力长足发展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社会群体产生了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存在的弱点及其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一部分人表现出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腐朽思想,一部分人被严重的封建迷信、伪科学和黄赌毒现象所腐蚀。这种多元化、物质化、世俗化的价值导向带来人们对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解构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兴起。在现实功利面前,理想主义和传统意义上的“崇高”被消解,经济收入的暴涨也带来了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民间甚至出现了“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功利思想。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加剧,“以‘思想’无法抗拒的力量带来了价值观的深刻嬗变,甚至将‘思想’本身也市场化了”[8]。

这一时期既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也有消极落后的价值观,还有愚昧腐朽的价值观,一时间形成了价值观念多元共生的局面,干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地位,甚至影响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主流价值观念面临多元化挑战。面对这一状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9],整合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形成价值共识已经成为现实所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与构建提出了时代要求。

(三)21世纪初:由多元到聚合

进入21 世纪,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也走向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接轨。商品贸易在完成物质交换的同时,也产生了溢出效应,世界各地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也开始影响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仍在持续。

这一时期,以文化为载体的价值观输出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方式。如美国“三片”文化,尤其是好莱坞大片作为一种赤裸裸的美利坚精神的灌输,把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悄悄植入大众的思想意识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0]。加上科技革命、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加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渗透影响加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国社会价值观念也日趋多样,正确的和错误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11]527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暗流涌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面对多元价值观和错误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党中央汇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理念成为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和谐价值观指导下,多元化价值观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整合社会思想共识。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形成社会思想共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011 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了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从多元向聚合的回归,在多元化价值冲突和碰撞中聚合了社会价值共识,决定了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由聚合到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着力“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12]107。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呈现出新的特点,即用主流统摄多元,由聚合走向引领。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聚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树立起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精神风向标,唱响了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最强音,营造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大环境,引领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12]132,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浓缩。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13]3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我们在汇聚价值共识的同时,一步步突出了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通过“与各种消极、落后乃至反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斗争,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思潮主流”[14]。二是不断引领发展着的社会实践,比如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时,社会主流价值观要实现与时俱进,“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15],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当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价值观的守正与创新就提上了日程,积极构建符合“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其提供了广阔空间。新时代,立足国内,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需要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放眼世界,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发展遭遇多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力量,引领时代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机理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演进是社会发展的意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演进与变迁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阶层分化和社会结构变迁、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文化冲击和传统文化式微等。

(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主流价值观演进与变迁的决定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沿着上述轨迹不断演进与变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两次变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国家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一重要引擎驱动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活力迸发,市场主体和利益诉求更加多元,传统与当下、国际与国内各种思想观念交织碰撞,在重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价值并存的局面,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同时,有时也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挑战。时代呼唤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聚合来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呼之欲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被“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代,“主要矛盾从‘需要’与‘生产’的关系到‘需要’与‘发展’的关系的变化对价值观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16]。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而且要满足政治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和生态需要等。为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我们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就必然要求要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目标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种文明协调发展中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始终做到与时代同向同行,以先进、及时、到位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人们的行为实践,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现代化转型中阶层分化和社会结构变迁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演进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会引发社会成员的分层和分群变迁,引发人们社会心态的多样性变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推动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地生长、发展或消长。”[17]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现代化转型,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阶层分化,主流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快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中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18]的局面,随之而来的社会阶层也产生了分化,由之前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转变为传统阶级和新兴社会阶层共存,他们作为各个阶层的利益代表,就有了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表达,在思想层面,相应地就表现为不同的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着所有制形式、资源配置方式、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市场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必然带来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价值观念开始发生深刻嬗变。伴随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是社会婚姻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复杂变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主体越来越多元。社会价值观是反映社会深层结构的观念体系,隐含在既定社会结构及制度之内,因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转型也必然带来整个社会人们思想文化结构、价值诉求、道德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三)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文化冲击和传统文化式微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全球化发展模式之中。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价值观念等传入中国,为我所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流价值观。但与此同时,“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了中国。西方腐朽社会思潮和一些不健康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我国社会肌体造成了一定的侵害。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或假借启蒙、人道的幌子,或本身就带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目的,一度造成了人们价值观混乱,冲击着国内意识形态的空间和话语,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了一定干扰和挑战。此外,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的逐利本性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重度雾霾出现、疫情突发等迫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对突出的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价值理念、生态文明价值理念逐渐得到倡导和重视。

传统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当我们打开国门开眼看世界时,人们的目光被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吸引,由于“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戕害,改革开放之初,传统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和市场经济面前影响力减弱。20 世纪90 年代我国社会出现功利主义、道德滑坡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破解的时代问题,大众开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寻根”,寻找精神家园。但是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思想与追求物质利益、效率优先、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似乎不太契合,加上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我国传统文化一度式微,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人民心理共识、价值共识方面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思想、凝聚力量,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两个结合”,传统文化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中的地位得到实质性提升。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的现实启示

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对于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我们要以史为鉴,把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之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引领先进文化方向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百余年历史充分证明,“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3]16。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之力,关键也在党。我们党始终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体现党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中的主体职责、主体地位:一是不断发展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提供强大思想理论武器,进一步凸显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的党性原则、阶级属性和政治优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邓小平理论,构筑了新时期我们党新的话语体系;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排除各种干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球化新境遇下,顺应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科学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引领新时代先进文化方向。党的创新理论始终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指引方向、提供遵循。二是要加强党对各类价值主体的引导,主要包括领导干部、社会公众人物、先进典型、青少年群体等。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价值引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等健康价值观;发挥先进模范人物价值引领功能,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最美教师等评选表彰,发挥榜样群体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始终关怀重视青少年群体,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社会公众人物价值行为,针对文娱领域“饭圈”乱象以及明星偷逃税、个人感情生活混乱等价值观扭曲行为,及时开展综合治理,坚决抵制泛娱乐化、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让引领先进文化方向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规范公众行为,汇聚社会正能量。

(二)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回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核心要素和关键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鲜明表征,贯穿于时代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也紧紧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回应时代要求。20世纪80年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着力建设符合改革开放新形势新要求的主流价值观;20 世纪90 年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在多样多元化状态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主流意识形态;21世纪初,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面对全球化进程中各种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与挑战,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内涵不断拓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价值观变革”,我们回应时代要求,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党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整合力和思想引领力,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各个方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普遍认同并自觉践行的主流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其次,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原理,要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及时、到位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实践主体的思想意识,运用这一主观手段,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挥重要的价值引领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成为培养拥护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公民……更要成为推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精神力量”[19],即发挥“价值观先导”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基本功能。再次,要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变化,积极构建能够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美好生活是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生活,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的生活,包括“科学的生活态度、合理的需要结构、低碳的行为模式、生态的人居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等”[20],人民群众需求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相应地要求更高的发展质量、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因此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幸福奋斗价值观等成为新时代社会主流价值观需要建构和拓展的内容。

(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建设凝聚人民共识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转型加速、全球化进程到来,“浸染着西方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成为西方敌对势力遏制中国、分裂中国的思想武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21]。20世纪80年代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造成社会上精神污染蔓延,我们党及时揭露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实质与危害,明确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开始滋长,我们着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流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21世纪以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相互激荡,我们通过理论澄清、内容批判、正面建设等方式进行了思想理论领域的伟大斗争。

与错误社会思潮的斗争,是我们整肃思想、正本清源、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11]430不同的时期,在各种社会价值观交流交锋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能带领人民奋勇向前,在科学研判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中建设符合人民需要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越是在改革的紧要关头越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思潮。新时代,我们要加强社会思潮领域的理论研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平台建立社会思潮动态监测机制,分析研判社会思潮的主要论点、政治诉求、思想源流、传播路径,准确把握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传播规律、变化特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提升议程设置能力,防止错误社会思潮传播,与错误社会思潮争夺话语主体,筑牢网络思想阵地,扩大主流价值观的群众基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价值引领力,坚决有力地与侵扰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的各种反动、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斗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思潮主流,整合引领社会共识。

(四)加强文化的守正创新与交流互鉴,建设行稳致远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文化发展具有延续性,任何文化的发展演进都不能割断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基因、精神追求、道德规范,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思想文化的内核,“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品格、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22],是新时代我们建设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是今天的主流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是立足点,是根基,是根本,是命脉。”[23]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交流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丰富和涵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民族特性,增强凝聚效应和统领功能,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更加扎实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传入,外来文化在人民大众敞开胸怀、热情欢迎中得到强势传播。哲学热、翻译热、各种社会思潮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论争……冲击并改造着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续坚持“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价值理念为我所用,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先进文化交融共通中用宽广的视野和心胸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中做到守正创新、交流互鉴、博采众长,“植根中国实践,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本来’与‘外来’、‘当下’与‘未来’、‘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22],推进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使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包含古今中外人类一切价值观优秀内容的真正先进的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实践行为的价值向导,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科学、先进、及时、到位、健全、有效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能够整合思想、凝聚共识,起到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稳定器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演变深刻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使国与国之间文化和价值观的较量越来越凸显。我们要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新时代的形势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诉求,始终把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不断整合思想、汇聚人心、凝聚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增强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更加强劲有力、更加行稳致远,更好引领时代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观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