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舞剧的时代使命

2023-12-28卢心柔

艺术大观 2023年33期

卢心柔

摘 要:舞剧具有戏剧性、丰富的题材画面和人物塑造的完整性,是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本文以舞剧《朱鹮》为例,浅析当代舞蹈作品应该背负的时代使命。通过回顾当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和解读舞剧《朱鹮》的创作背景与主题意义,探讨舞蹈作品在传达社会议题和价值观、传承和创新舞蹈语汇与形式,以及呈现历史与当下对话和联系方面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当代中国舞剧;时代使命;作品赏析

中图分类号:J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3-00-03

一、当代中国舞剧的发展概况

舞剧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形式,中国的舞剧编导者在创作过程中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理念,通过舞剧来表现生活中的场景和民族舞蹈,但这些场景和民族舞蹈并不局限于生活中的原型,而是经过高度提炼和艺术化处理的舞剧语汇。

当代中国舞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现代舞蹈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产生了冲突与碰撞。在这个时期,一些文化先驱和舞蹈家开始尝试创造出符合现代潮流的舞蹈形式,为中国舞蹈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而舞剧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第一张名片。1950年,为响应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表达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的期盼,我国多位艺术家共同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大型舞剧——《和平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内,红色舞剧成为中国舞剧的主流。这些舞剧通常以革命历史题材为背景,展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中,被誉为“中国现代舞蹈之父”的杨洪基便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将传统的中国舞蹈风格与现代的舞蹈技巧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他的作品《红色娘子军》被视为中国现代舞蹈的经典之一,展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女性独立精神的赞美,开启了中国舞剧题材类型化的征程,同时也奠定了改革开放时期舞剧作品的主题基调。

由此可见,当代中国舞剧的起源与发展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密切相关的。从中国舞剧的开端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舞剧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风格和流派。

进入21世纪之后,因全球化浪潮(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袭入,大众时代语汇开始变迁,也引发了舞剧创作艺术观和美学观的迭代更新、自我升级。这一阶段,大型舞剧创作呈现出繁荣之象,并且题材也变得多元化。人们对传统价值概念的认知发生了更迭甚至颠覆,中国当代舞剧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革新。笔者将这一时期的舞剧主题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第一,对历史和文化的回溯与诠释。中国当代舞剧常常运用现代舞蹈的形式,回溯历史和文化,对传统故事、经典文学、戏曲和民间传说进行诠释和重新演绎。通过将传统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舞剧呈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度的审美体验。“任何时代都会用自己的方式重写历史,用自己的态度与历史对话。”中央芭蕾舞团原创作品《红楼梦》延续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在艺术领域的传承,将这一经典作品以新时代舞蹈语汇的形式带入了大众视野,使得更多的观众能够直接通过舞台的演绎感受到文学作品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共鸣[1]。

第二,对社会问题和时代现象的关注。中国当代舞剧创作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时代现象,引发观众对于社会困境和人类处境的思考。例如,舞剧《朱鹮》的创作背景源于对朱鹮及其所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创作者通过艺术的手段唤起了社会的关注与行动,为朱鹮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声。

当代中国舞剧的演变是一个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过程。在艺术形式、主题内容和创作手法上,当代中国舞剧呈现出多样性、创新性和表现力的提升。它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展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带给观众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体验。

二、舞剧《朱鹮》的创作背景与主题探析

(一)《朱鹮》的创作背景

“翩翩起舞兮朱鹭,来泠春塘栖绿树”,诗人张籍在诗文中是这么描写朱鹮的。朱鹮,象征幸福吉祥的美丽珍禽,被称为“吉祥之鸟”,其特有的羽色和秀雅的体态为历代诗人引用赞叹。但在人们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使得朱鹮在不到百年的时间中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舞剧《朱鹮》的编创灵感,来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心之和·技之和”主题中拯救朱鹮的故事。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观看后深有感触,并决定将这一濒临灭绝的生灵以舞剧的形式呈现,于是带领着团队开始在西洋县和日本佐渡朱鹮自然保护区采风,进行了大量的访谈与收集,最终历经四年时间创作出了这部作品。

创作团队以朱鹮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旨在通过舞蹈艺术来表达对朱鹮及其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呼吁。他们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其所处的湿地环境,并将这些元素融入舞蹈作品的构思和创作中。并且,以国际保护鸟朱鹮为题材,能够更为生动地阐述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各种生灵休戚与共的共命关系,也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崇高的敬意。正如舞剧结尾所表达的,通过“曾经的失去”,表达“永久的珍惜”。

(二)《朱鹮》的核心故事与主题

“用生命的透镜来看艺术”,这是编导佟睿睿编创时对于自身的要求。舞剧《朱鹮》的内容结构不单单是简单地叙述故事,而是基于对生命的关照创造出的主题内容的缩影。不同于先前的舞剧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基调,《朱鹮》将故事内容大致分为两个篇章,即“农耕时代”和“当代社会”,并以鲜明的环境对比突显了作品的立意[2]。

在第一幕中,編导通过“踏歌行”“人鹮恋”“鹮的世界”这三个舞段,为观者展现了农耕时代万物和谐共处的景象:晨钟敲响,七位圣洁的鹮仙翩翩而至,仿佛从天降临,涉水嬉戏。俊俏的青年与鹮仙从相识到相知,从试探到亲近……舞者们通过身体独有的“韵律感”展现了自然的生生不息,为观者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家园景象。而第二幕的舞台风格则相差甚异,情节背景从田园转换为现代,场上灰暗的灯光则暗喻着快节奏的生活。高楼叠起,人来人往,那些匆匆行走木无表情的人让鹮仙感到前所未有的陌生和恐惧。在与青年共同寻找曾经的家园的途中,她发现一切都已是物是人非、时过境迁,最终她在爱人的怀中死去。“朱鹮之死”让舞台被无尽的悲凉笼罩,也唤起观者对朱鹮凄惨命运的反思。

舞剧最后的篇章发生在博物馆中,原先美丽灵动的朱鹮,此时已经变为冰冷的标本,被永远地尘封在透明的玻璃罩中。编导坦言,这一场景是她在最初考虑结构时就已经确定下来的。“我时常思考,我们的许多的‘文化遗产,是否最后也只能在博物馆中才寻找到它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明?如果不受保护,朱鹮可能会是这种命运。”她认为,舞剧中的博物馆并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舞美或是装置,它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着承载着朱鹮生命记忆的意象化符号。

综上所述,这部作品正是通过“古代”和“现代”两个不同时间维度的结构,给观者更清晰地呈现了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主题立意。它并没有花大篇幅去讲述一个复杂的情节,而是以更舞蹈化、具象化的叙述方式引起观者的共鸣,从而更加认真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

三、舞剧《朱鹮》的时代使命

(一)传达社会议题和价值观

社会议题的讨论和解决通常是建立在价值观的基础上的,对社会议题的思考和行动也往往涉及对价值观的权衡和实践。如约翰·马丁说,舞蹈“使用了比其他艺术都更接近于生活经验的材料……这个材料就是反映周围的人体动作……不但舞蹈家运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观众也必须通过动作对舞者的意图做出反应……”。舞蹈的本质是编舞,身体是舞蹈唯一的媒介,而舞蹈作品是一种可以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更直观地向观者表达作品核心的形式。《朱鹮》中的一切表演都是建立在对其艺术形象的认知上的,为了凝练出典型化和理想化的舞蹈语言,编导需要通过特殊的肢体语汇将朱鹮的优雅、高贵以及朱鹮最终的悲惨命运都融入动作中,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3]。

其实,以鸟类为舞蹈的表演形态在舞蹈作品中并不鲜见。芭蕾舞剧《天鹅湖》成为西方芭蕾史上永恒的经典,民族舞《雀之灵》也塑造在大众心目中孔雀圣洁的形象,所以在这些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再去创造新的鸟类形象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但是《朱鹮》之美,还在于它跨越了物种的分界,它不似《天鹅湖》的化鸟为人,也不像《雀之灵》的人鸟合一,而是将人和鸟置于平等的情境。这种处理打破了以“人”为中心价值的局限,让所有的生命得到同等尊重。正如它所想要传达的价值观——“与自然共生”,并去追寻生命本性中原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如今,这台舞剧已在世界各地累计上演250多场,却仍然受到当下观众的热烈追捧。可见,一部好的舞剧是经得起时间的磨炼的。“地球不只属于人类,而是属于蓝色星球上所有的生灵。人类的生命跟动物一样脆弱,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爱给予地球,给其他生物,给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下一代。让世界拥有更多的爱、更好的环境、更美的天空。”这是疫情期间《朱鹮》的主创团队对社会形势发展的思考。当疫情袭来,重新回看这部讲述人与自然如何共处的舞剧,会给观众带来更深的思考:人类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该如何维系?这便是现实与舞剧核心理念的接轨,也是编导在创作作品时的初衷。

(二)传承和创新舞蹈语汇与形式

“舞剧艺术最为直观,它没有语言的障碍,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好途径之一。”国家一级编导赵明表示,“虽然中国舞剧在体量、投资量、观众群等方面堪称世界第一,但有多少作品能‘走出去'?特别是我们当下讲中国方案、中国模式,那么中国舞剧的样式是什么?‘走出去'的舞剧能否具有鲜明的标识度、辨识度,是否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

中国本土讲究东方艺术的美感和意象,那么中国舞剧也要在编导中有这样的体现。“怎样能让人知道朱鹮是一种东方的鸟,它脆弱、它矜持、它美丽、它洁净、它高贵,朱鹮的根源和她的特性决定了她必须用中国舞来表达。”编导佟睿睿曾提及。作品的形式决定了其内在因素的组合方式和表现形态,对一部作品来讲是至关重要的。顯而易见,不同于西方芭蕾审美规范下的“开、绷、直、立”,沉稳典雅的中国舞才能与朱鹮的含蓄之美相匹配。就好比古典舞运动核心就是“弧线”,其动作形态的特点就是行云流水、形神兼备、刚柔并济,这正符合朱鹮形象的东方意蕴。因此,中国舞所蕴含的韵律、气息与美感都帮助了编导对朱鹮形象的加深和巩固,令观者更能感受到朱鹮温婉灵动的中式美感。

除此之外,舞剧在服装外形上也追求极致的细节。朱鹮是典型的东方鸟,她美丽、典雅、端庄,不同于西方的天鹅那般高傲,它是内敛的。舞剧中的朱鹮,不规则白色裙角处的一抹粉红色,极尽描摹了朱鹮尾翼之间点缀的粉红,额间的羽毛发饰象征着朱鹮头枕处柳叶形的羽冠,脚下的舞鞋鞋头涂抹成朱红色如同鸟儿鲜红的尖喙。西方舞蹈评论家对《朱鹮》的服装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称之为“会飞的布料”。再加上宛若山水画似的舞台布景的衬托,一幅以东方美学意境和中国传统审美为基调的艺术画卷就这样展现在了大众的面前。

(三)呈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与联系

所谓时代,则带有时代潮流的意味。时代与环境紧密结合,才能让艺术表达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舞剧的编创需要具有创造思维,但此思维并不代表在全新的维度进行远离实际的创造,而是借助于想象等思维方式,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全新的构想。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舞蹈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取材角度、舞蹈语汇等都是可以“突破”的。对于舞蹈作品的创作,也应当走出舒适区,寻找新的创作方式,创造新的有社会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

于平指出“‘历史轨迹这一选择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文化不只是已经完全作古的‘文物,同时还是正在生长着的‘文心。舞蹈思想之文化反思的‘时代走向这一选择,则是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制高点,与开放的时代同步,与进取的人民交心,与变革的社会共荣。不仅要有解放思想的勇气,而且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舞蹈作品也要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对应联系,让传统的精神与当代的气质相结合,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过去的诸多舞剧中,对于鸟类的诠释大多都是偏向轻盈或飘逸的,而《朱鹮》中演员的身体语言却极为特别。为塑造朱鹮的“灵动感”,演员指尖与头部不经意地抖动或轻颤,小且脆的发力方式是短暂而急促的。观众不仅能在这种肢体语言中感受到鹮鸟的轻巧灵动,还多了一分警觉的意味。其实,这种动作特点是其本体性格的外化表现。朱鹮天性多疑,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极度敏感。所以在主题舞段时,编导将双手交叉于胸前的动作设计了进去,这不仅是加深了对于朱鹮形象的刻画,更能让观者思考这一脆弱的鸟类与自然共生的关系。

四、结束语

当代舞蹈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时代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它不仅反映和传达了社会议题、价值观,还在舞蹈语汇和形式方面进行着传承和创新。编导也应当在创作过程中开辟出不同的编创思路,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时代探索多元化的舞蹈语汇。从未来展望的角度出发,当代舞蹈作品应继续发展和进步,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观众的期待。

参考文献:

[1]宣晶.热潮迭起,中国舞剧或需回应“冷思考”[N].文汇报,2023-06-28(006).

[2]佟睿睿.舞剧《朱鹮》创作手记[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1,6(04):112-115.

[3]董丽.当代中国舞剧创作题材类型化的特征及发展路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3):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