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人类社会学大师:费孝通
2023-12-28美文编辑部整理
美文编辑部整理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蘇吴江县城富家桥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费孝通就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天赋,14岁便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作品。
1928年,他抱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进入东吴大学学医。1930年,费孝通因参加反教会学潮被勒令转学,于是北上北平,转入燕京大学读书。不久,费孝通又放弃了在常人看来很有前途的专业,他说:“人们的病痛不仅来自身体,其实,社会的病痛更加深重。所以我决心不再学医为一个一个人治病,而要学习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1930年到1933年,费孝通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开始了他正式的学术生涯。在这里,费孝通遇到了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来的吴文藻,后遇到对其影响至深的来自芝加哥大学的派克教授。
1933年,费孝通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并取得该校公费留学资格,成为中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
1935年,费孝通与新婚妻子王同惠一起南下,赴广西进行实地调查。他们选择大藤瑶山的瑶人为研究对象,在调查途中,向导失引,费孝通误踏陷阱,身受重伤,王同惠为了救他独身离去寻援,不慎坠渊身亡。调查中断。王同惠遇难的时候,他们刚刚结婚108天。费孝通扶棺出山,在悲痛中以惊人毅力开始写作《花篮瑶社会组织》,以完成亡妻遗志。1939年,29岁的费孝通整理出版了英文版的《江村经济》一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日后它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费孝通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该书卷首语上写道: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
1938年,费孝通离英返国,因广州沦陷改往云南,任教于云南大学。他的老师吴文藻在此建立了社会学系,并与燕大合作成立了实地调查工作站,这也给了费孝通大展拳脚的机会。这段时间里,他写作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并出版了《禄村农田》。
费孝通始终关爱中国弱势群体、与中国的社会进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到《小城镇大问题》《行行重行行》,多达500万字的等身之著,不仅仅见证费孝通作为一个学者的学术造诣,更见证了一颗经邦、济世、拯民、忘我的拳拳赤子之心。
1978年,费孝通调任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费孝通调离中国社会科学院,到北京大学组建社会学研究所,任所长,并开课、培养研究生;1986年,在费孝通提议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了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经历了23年的学术空白之后,费孝通焕发了自己学术的“第二春”。费孝通一生见证了中国社会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也亲历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的坎坷历程,他的学术生命与中国历史紧紧相连,一次次的起伏是时代的缩影。
进入90年代,费孝通已八十岁,仍然坚持学必躬亲的实地调查研究,但同时也开始更多地撰写回忆个人师友和反思文章。2003年因病住院,不得不停止写作。2005年4月24日,因病在北京去世。费孝通将自己一生的时间奉献于社会考察研究中,他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他为恢复与发展中国社会农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老人,用他一生的足迹和笔迹,留下了中国社会科学百年历程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