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3-12-28郑丽敏牛永锋

大豆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斑点侵染细菌性

郑丽敏,白 峰,王 艳,牛永锋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以危害大豆叶片为主,在河南省大豆种植区均有分布。夏季低温多雨利于该病害发生,造成大豆严重减产[1]。2016 年和2020 年河南省7—8 月遭遇连续大雨,导致该省大豆种植区细菌性斑点病大面积发生,对河南省大豆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其中易感品种减产5%~10%,严重地区减产达30%~40%[2]。为科学防治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减轻其对大豆生产造成危害,本文对河南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传播侵染途径、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河南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提供参考。

1 发病症状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以为害叶片为主,兼具为害幼苗、茎及叶柄,发病严重时还可为害豆荚与籽粒。幼苗染病:子叶生近圆形或半圆形褐色斑。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斑点,病斑呈褪绿色后转变为黄色至暗褐色多角形病斑,病斑边缘呈黄绿色晕圈,中间干枯呈黑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成不规则干枯大斑,病部组织枯死脱落,叶片呈破碎状,病株下部叶片脱落较早。在潮湿环境下病斑背面产生白色菌脓,干燥后呈膜状。夏季大风雨后,如遇连阴低温多雨天气则症状更为明显,茎和叶柄上生成黑褐色病斑。荚染病:首先出现小型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展至荚的大部分并变为暗褐色病斑。种子染病:病粒萎缩,病部呈不规则状褐色斑点,表面覆盖一层细菌黏胶[1,3]。

2 病原菌

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为萨氏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avastanoi pv.glycinea)[4],其菌体一端着生1~4 根鞭毛,短杆状,革兰氏染色呈阴性[5]。该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4~26 ℃,在PDA 培养基上呈圆形、白色、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的菌落。

3 传播侵染途径及发病条件

3.1 传播侵染途径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菌主要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或种子带菌,第2 年适宜环境下成为初侵染源开始传播。田间昆虫携带该病菌时也可进行传播。该病原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借助风雨进行传播。当叶面上有露水时病原菌通过游动传播侵染叶片。因此,连阴多雨或暴风雨天气利于该病菌传播,其在夏季低温多雨时传播较快,气候干燥时停止传播。

3.2 发病条件

3.2.1 连作种植

常年种植大豆地块田间病菌数量多、发病几率大、危害严重。

3.2.2 土壤墒情及肥料

当田间过于干旱或未及时灌溉情况下,大豆长势弱、抵抗力差,病菌易侵染。如遇连续阴雨天气,田间排水不良导致田间湿度过大时易感染该病菌。此外,大豆生长过程中养分不足、植株长势较弱时易侵染发病。

3.2.3 种植密度

大豆生长中后期种植密度过大时,通风性和透光性差不利于大豆正常生长,导致病害发生。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4.1.1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上季大豆采收后或当季大豆播种前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对已发生过细菌性斑点病的地块采取重点清运措施,破坏病菌生存场所,减轻田间病害侵染。

4.1.2 结合秋整地对土壤进行深耕处理

秋大豆收获后及时进行深翻可促进豆株枝叶腐烂,缩短病株残体中病原菌存活时间。翻耕深度为20 cm 以上,保持耕深一致、扣垡严密,作到不漏耕、不重耕。

4.1.3 选用抗(耐)病品种

种植抗(耐)病品种为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不同大豆品种对环境适应性及防御性不同,目前河南省已育成抗细菌性斑点病大豆品种,如洛豆16095、安豆203 等。

4.1.4 播种无病种子

感病种子为该病害的重要初侵染源,发病豆田种子带菌率为4%~20%,播种无病种子可起到较好防治效果。在无病大豆田留种,降低种子带菌率。播前精选种子,淘汰病粒。

4.1.5 合理轮作

建议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 年以上轮作,可有效减少田间带菌量,控制初侵染源。河南省可采取玉米-小麦-大豆-小麦-杂粮等轮作方式。

4.1.6 合理密植、灌排水

大豆种植过程中需合理密植,保证大豆生长中后期田间通风性和透光性。河南省大豆适宜种植密度为17.25 万~18.75 万株/hm2。此外,应合理灌排水。干旱时及时灌溉,保证大豆生长所需水分;连续阴雨天气时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

4.1.7 合理施肥

底肥:施30 000~45 000 kg/hm2腐熟农家肥或750 kg/hm2生物菌肥。

种肥:施150~225 kg/hm2过磷酸钙。在薄地里施种肥时可适当添加少量氮肥。

追肥:大豆生长期间合理追肥。初花期追施尿素75~150 kg/hm2。除根部施肥之外,还可喷叶面肥补充养分。采用1 kg/hm2磷酸二铵+7.5~15 kg/hm2尿素+ 22.5~30 kg/hm2过磷酸钙+ 3~4.5 kg/hm2磷酸二氢钾,对水750~900 kg/hm2叶面喷洒。自结荚开始,每隔7~10 d 喷1 次肥,连续喷2~3 次。

4.2 药剂防治

4.2.1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时,在防治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同时还需兼防其他大豆病害(如根腐病、根蛆和孢囊线虫等)。一般采用农用链霉素(50 万~100 万单位)浸种30~60 min 后晾干,用含福美双的杀菌种衣剂按药、种1∶50~70 或35%的克多福种衣剂按药、种1∶75~100 进行包衣防治。

4.2.2 田间喷雾

当大豆田发生细菌性斑点病时需及时喷药防治,早喷防治效果佳。发病早期采用80%乙蒜素乳油杀菌剂1 500 倍液、45%代森铵水剂1 000 倍液、30%王铜悬浮剂600~1 000 倍液、30%噻唑锌悬浮剂800 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800~1 000 倍液喷施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效果佳。也可采用农用链霉素(100 万单位或72%可溶性粉剂4 000 倍液)5~7 d 喷施1 次,连续喷3 次。

猜你喜欢

斑点侵染细菌性
可爱的小斑点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斑点豹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猪身上起红斑点怎么办?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