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以来我国批准在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产品述评*
2023-12-28高宇
高 宇
(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长春,130118)
我国大豆病虫害近500 种,可造成重大危害种类达50 余种。病虫害严重发生后可造成大豆减产达15%~30%[1]。农药作为有效解决病虫害的重要农业投入品之一,是大豆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剂防治是大豆病虫害防控关键手段[2-3]。
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农药登记数据[4]信息显示,2020 年1 月1 日—2023 年10 月31 日,我国批准在大豆(含菜用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产品共有43 个。其中,原药3 个,制剂40 个。
本文对2020 年以来我国批准在大豆(含菜用大豆)上登记的43 个杀虫剂产品登记情况及主要产品作用机理、剂型、毒性、使用技术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大豆害虫防治科学用药和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产品概况
1.1 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产品占比
由图1 可知,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菊酯为登记较多的农药成分,共涉及农药登记产品33 个,占产品总数的76.7%。其中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为8 个,占产品总数的18.6%。上述数据间接反映了当前大豆害虫危害及农药使用情况。在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产品总体毒性较低,其中,微毒级别1 个、低毒级别31 个、中等毒级别11 个,无高毒或剧毒级别产品,总体安全性较高。
图1 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产品占比
1.2 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剂型占比
由图2 可知,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剂型包括乳油、种子处理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悬浮种衣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原药、悬浮剂、颗粒剂和微乳剂。其中乳油剂型占比最高,为30.2%;其次为种子处理悬浮剂和可湿性粉剂,占比相等,均为18.60%;悬浮剂、颗粒剂和微乳剂占比少,均为2.33%。
图2 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剂型占比
1.3 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施用方法占比
由图3 可知,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施用方法包括喷雾、种子包衣和沟施3 种。其中喷雾施用方法最为普遍,占比为67.44%;其次为种子包衣,占比为30.23%;沟施占比最少,仅为2.33%。
图3 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施用方法占比
1.4 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防治对象占比
由图4 可知,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防治对象包括蛀荚类害虫(食心虫、豆荚螟)、食叶类害虫(蚜虫、造桥虫、甜菜夜蛾、天蛾)和地下害虫(蛴螬)3 类。其中蚜虫、食心虫和天蛾类害虫为大豆病虫害的主要防治对象。
图4 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防治对象占比
1.5 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产品防治对象及主要有效成分
由表1 可知,在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单剂产品为23 种,涉及有效成分11 种(溴氰菊酯、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苏云金杆菌、毒死蜱、敌百虫、氰戊菊酯、哒嗪硫磷、S- 氰戊菊酯和亚胺硫磷);混剂产品20 种,涉及有效成分组合9 种(甲维·毒死蜱、噻虫·福·萎锈、苯醚·咯·噻虫、阿维·毒死蜱、氯氰·毒死蜱、噻虫·高氯氟、噻虫·咯·霜灵、氯虫·高氯氟和高氯·辛硫磷)。
表1 大豆上登记的杀虫剂产品防治对象及主要有效成分
2 主要杀虫剂产品特性
2.1 噻虫嗪
噻虫嗪为新烟碱类杀虫剂,通过与昆虫体内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刺激信号传递不断加剧且无法终止,使昆虫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最终麻痹死亡[5]。常见制剂为2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和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低毒,农药登记证号分别为PD20160399 和PD20181201。
噻虫嗪可用于防治蚜虫,施用方法为种子包衣。25%和30%的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推荐用药量分别为1.6~1.8 mL/kg 和2.1~2.8 mL/kg。药剂按推荐用药量加水稀释后将药浆与种子充分搅拌混匀,晾干后即可播种,配好药液应在24 h 内用完,播后立即覆土。在处理过程中避免药液接触皮肤、眼睛和污染衣物,避免吸入药液,禁止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接触,并禁止在鸟类保护区及附近使用。药剂质量保证期为2 年,在使用过程中,建议与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延缓靶标害虫产生抗药性。
2.2 高效氯氟氰菊酯
高效氯氟氰菊酯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通过与钠通道作用扰乱昆虫神经元功能,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无内吸性[5]。常见制剂为25 g/L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中等毒,农药登记证号为PD80-88;25 g/L 高效氯氟氰菊酯ME,低毒,农药登记证号为PD20180035。
高效氯氟氰菊酯可防治食心虫,施用方法为喷雾。其推荐用药量为225~300 mL/hm2,用药时期为害虫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期或害虫始盛期,每季最多施用2 次,安全间隔期为30 d,药剂质量保证期为2 年。配制时应作好防护措施,确保皮肤、口、鼻不与药液直接接触,严禁在施药现场吸烟或饮食。施药时应戴面罩并覆盖口鼻,穿长袖衣、长裤和靴子;施药后彻底清洗护具、洗澡、更换和清洗工作服。所有施药器具用后应立即用清水或洗涤剂清洗,若有残余制剂应置于原瓶内保存,盖紧瓶盖,避免泄漏。药剂对鱼、水生生物和蜜蜂高毒,对鸟类低毒,因此施药后的地块禁止放牧及畜禽进入,在安全间隔期内不允许进行采收。
2.3 氯虫苯甲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为二酰胺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鱼尼丁受体,使内部储存钙非正常流失,主要为胃毒作用,兼具触杀作用。昆虫接触药剂后表现为嗜睡和肌肉麻痹,迅速停止取食,慢慢死亡[5]。常用制剂为200 g/L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微毒,农药登记证号为PD20100677。
氯虫苯甲酰胺施用方法为喷雾,菜用大豆田中豆荚螟成虫产卵高峰期推荐用药量为90~180 mL/hm2。安全采收间隔期为7 d,每季最多使用2 次,药剂质量保证期为3 年。该药剂为国际杀虫剂抗性治理委员会分类28 族杀虫剂。如在靶标害虫当代使用该药剂且连续使用2 次,则在靶标害虫下1 代推荐使用杀虫作用机理不同的非28 族化合物。例如种子处理时使用了28 族杀虫剂,则在播前拌种和播后约60 d 内均不得使用任何28 族杀虫剂(酰胺类)产品。
在蚕室、桑园、水产养殖区、河塘等水体及周围鱼、虾蟹套养稻田禁用该产品。施药后田水不得直接排入水体。该药剂在使用时不可与强酸、强碱性物质混用,应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如施药时不可用餐和饮水,施药后及时洗手和洗脸,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接触。
2.4 苏云金杆菌
苏云金杆菌为一种微生物农药,可快速使昆虫肠道麻痹,停止取食。肠道内膜被破坏后,细菌营养细胞易被侵袭和穿透肠道底膜进入昆虫血淋巴,导致昆虫因饥饿和败血症死亡[5]。常用制剂为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低毒,农药登记证号分别为PD86109-26、PD86109-22、PD86109-17、PD86109-23、PD86109-16、PD86109-28、PD86109-5、PD86109-31。
苏云金杆菌可防治天蛾,施用方法为喷雾,推荐用量为1 500~2 250 g/hm2。该药剂质量保证期为2 年,应在幼虫低龄期前2~3 d 用药,使用时不可与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或杀菌剂混用,如乐果、稻丰散、伏杀硫磷、杀虫畏、波尔多液等。严禁在蚕室和桑园周围使用,需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止接触该药剂。
2.5 溴氰菊酯
溴氰菊酯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部位为昆虫神经系统,主要为触杀和胃毒作用,兼具驱避和拒食作用[5]。常用制剂为25 g/L 溴氰菊酯乳油,中等毒,农药登记证号分别为PD20080883和PD1-85,推荐用药量分别为300~375 mL/hm2和240~360 mL/hm2。
溴氰菊酯可防治食心虫,施用方法为喷雾,安全间隔期为7 d,每季最多使用2 次,药剂质量保证期为2 年。此药剂对蜜蜂、家蚕及鱼类等水生生物有毒,应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植物花期及蚕室和桑园周围使用。在配药和施药时应加强防护,严禁吸烟和饮食。施药后应用大量清水和肥皂清洗手、脸及其他可能接触到药剂或雾滴部位,禁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接触该药剂。
3 杀虫剂产品存在问题
3.1 产品缺乏创新
同质化产品和老配方产品数量多,未考虑害虫抗药性问题,用药量上存在明显差异[1,6]。乳油、可湿性粉剂及颗粒剂等传统剂型登记数量较高,传统剂型占比为51.2%,新研发药剂数量少,创新力度不足。
3.2 信息更新滞后
虽然在大豆生产上使用农药多为低毒/微毒农药,但也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7]。部分农药缺乏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如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8]中未查询到哒嗪硫磷和亚胺硫磷相应限量值。同时,某些新发害虫缺乏登记用药,如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为重要新发生害虫[9-11],但目前未有相关药剂被登记用于该类害虫防控。
4 展望
为保证杀虫剂安全和规范使用,保障大豆质量安全,避免或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延长药剂使用寿命,建议开展以下工作,①督促农业生产者科学使用农药。应严格遵照产品标签或使用说明书要求用药,注意与其他药剂轮换或交替使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应按《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进行回收处理。对不按规定使用农药行为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②优化完善应急用药管理,改变部分害虫无登记药剂可用现状,完善最大残留限量等相关资料。③鼓励企业开发新农药,优化农药产品,加大生物农药研发筛选力度。建议有关企业将相关药剂扩大适用范围,合法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