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探析
2023-12-28卢淑青
卢淑青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政治认同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之一。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培育策略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对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有利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当前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现状,要遵循学科课堂教学规律,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课堂内外活动。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就理论意义而言,能够丰富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理论研究,加快构建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理论体系;就实践意义而言,能够为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特性并且在课堂中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提供范式,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1 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概述
1.1 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的内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要由衷地认同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自内心地对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积极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政治认同素养,应能做到以下要求:新时代要始终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坚持具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对党保持崇高的敬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育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等等。[1]
1.2 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特性
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有着鲜明的特性:具有情感性,能够使学生对党的崇敬和信仰的感情愈发的激昂;具有时代性,培育的过程没有脱离时代,坚持与时俱进;具有层次性,需要遵循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过程中的渐进秩序。
1.2.1 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情感性
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情感性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中能够表现、传达、交流和激起学生情感的特殊性能。达到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目标之后,学生就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增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爱国爱民、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思想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培育目标就其内容而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通过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着认可和赞许的感情,对党抱有崇敬和信仰的感情,对国家富强、社会文明、人民生活安康有着期盼和向往的感情。[2]
1.2.2 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时代性是指要与时俱进,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培育的内容和培育的手段都将不断得到更新与发展。
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据社会发展情况,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内容要随之进行增添补删,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促进政治学习效果。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旧时代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时代需求,传统的培育手段已经无法适从时代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培育途径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和模块设置。
1.2.3 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层次性
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层次性是指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过程中的渐进秩序,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接受知识,积极实践,其政治认同素养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不能操之过急。整个培育过程有三个层次,分别是:遵从层次、认同层次、内化层次。在遵从层次上,学生仅仅是简单服从政治认同的要求,不存在内心真正的认同。在认同层次上,学生消除了情感障碍,对各种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行为的本身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能在情感上对其表示认同。在内化层次上,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融合形成了价值信念,能够对各种政治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将外界对学生的行为需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身行为需要。
2 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现状
目前,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已初见成效。其一,学校基本落实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目标。其二,学生基本掌握相关政治理论知识。但在培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政治认知迷糊、少数学生政治情感疏离、一些学生政治行为被动等问题。
2.1 政治认知模糊
政治认知是指主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对各种信息内容的吸收、分析,进而对政治制度进行理解、判断和评价。政治认知包含对政治活动主体的知识、观念与情感的认知。[3]政治认知模糊是指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掌握学科内容,对学科内容不能进行准确表述,也不能作出正确评价。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向和主要矛盾认识模糊,无法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理论知识、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若政治认知模糊,学生不能准确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内容,学生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就很难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
2.2 政治情感疏离
政治情感疏离是指学生有着明确的政治认知,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建设道路缺少自豪感、认同感、信任感。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要牢固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四个自信”。然而,少数学生对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态度。此外,部分学生政治情感态度不正确,认为国家的发展与自己关系不大,不主动了解相关时事政治,对国家取得的重大发展成果表现淡漠,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顾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2.3 政治行为被动
政治行为被动是指学生对政治活动消极性,没有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政治行为上并非是一种主动状态,是被动地参与政治生活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课余时间也被用来辅导各科作业。课余时间也没有精力关注国家时事热点,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关注时政,并非出于一种积极的政治情感去主动了解时政,主动参与政治生活。学生也少有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途径去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在政治行为上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教师单纯地照本宣科,学生仅仅从理论上学习政治,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所学的不过是书本上的知识,让他们对政治的认识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只是口头上的琅琅上口,而不是精神上的内化于心,这就造成了他们缺乏参与政治的积极性。[4]
3 “以教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业水平提升
在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以教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业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政治行为被动、政治情感疏离及政治认知模糊。这种“以教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把教师视为教育的核心,而不是把学生放在关键地位。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不重视在课堂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在“以教为本”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以学科科目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只在乎学生有没有掌握学科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悟性培养和智力提升,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也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5]教师较少教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将内化的知识外化于行动中。这种“以教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去参与政治生活,导致学生的政治行为被动。
部分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秉持“以教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以语言讲授为本位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重复讲授书本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成为教师创造的产品。教师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就是靠试卷上出现的分数,在学科教学中出现“唯分数论”。这种“以教为本”的教学方式和只看成绩的“唯分数论”,使部分学生只具备应试教育的能力,不能准确掌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内容,导致学生的政治认知模糊。
在“以教为本”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把教师视为教育的核心。教师成为整个课堂的中坚和支点,一些学校根据考试成绩和成绩排名,对老师进行分级,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脱离学生的需要,漠视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地位。“以教为本”的教学模式疏忽了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自主安排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干预过多,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中受制于教师,无法能动地进行研究与探讨。学生无法与教师以心传心,缺乏与教师在情怀上的互动和深度交流,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和道路缺乏自豪感、认同感、信任感,导致学生的政治情感疏离。
4 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路径
针对当前培育现状,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育策略。首先,思想政治教师要依据个体内在心理要素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根据教学目标导向进行外在激励,并且将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相结合。其次,思想政治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再次,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课堂内外活动策略。
4.1 遵循学科课堂教学规律
影响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立足学科课堂教学的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过程应做到依据个体内在心理要素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根据教学目标导向进行外在激励。
4.1.1 依据个体内在心理要素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心理学相关知识,激发其内在动力,增强其政治认同培育的能动性,实现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践行上政治认同培育的最终目标。
从学生认识的规律、接受的特点入手,使学生依靠原动力奋发图强、好学不倦,激励学生的学习,鼓舞学生的潜能。助力学生树立崭新的学习观念,摒弃思想政治学科单纯靠背诵就能掌握知识的想法,要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政治认同素养。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的政治实践活动,在政治实践中培养政治情感,形成政治认同。
4.1.2 根据教学目标导向进行外在激励
目标导向是一种关于实现目的的行为管理。为切实实现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目标,思想政治教师将培育总目标具体细分为课堂教学目标,剖析和归纳教科书上的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构思和设计教学过程。[6]
外在激励就是通过奖惩手段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激励形式主要有:关爱激励、目标激励和典型激励。关爱激励是全面了解人类的发展前景,对人的需求给予充分尊重和满足。目标激励是以一个具体的目标鼓励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典型激励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个人或团体,激发个人践行的主动性。
目标导向与外在激励是相互关联的。目标的作用在于找到最合适的激励形式,思想政治教师要按照培育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外在激励的作用在于增强目标实现,二者结合可以更快地实现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目标。
4.2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采用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行为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教学目标上,要助推学生全方位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在教学各个阶段都要以人为中心,把学生作为基点和轴心。
改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以教师为核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彰显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包括教育准备阶段、课堂知识交流阶段、课后反馈调控阶段。课前教师不仅要“备知识”“备课本”,更要“备学情”“备学生”,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预先设计优质的课堂活动。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反应和反馈,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积极探究、大胆交流,在自主探讨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政治情感。教师应积极进行课后辅导,注重查收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参与实践创设大前提和打造硬环境,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要落实到实践中去。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把以前形成的政治思想转化为政治行动,从而加深了他们的政治认同。
创新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引入议题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坚持以学生的“学”为本位。课堂上思想政治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运用议题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在对议题的层层剖析中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7]教学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情境、体验活动和体验实践。教师通过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创设相关情境,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情境,接受蕴含在这些情境中的政治知识。在情景、活动、实践的体验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坚持助推学生全方位发展,促进学生素质提升。教学目的上,从单纯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转向全面发展和素质发展,既要使学生准确掌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培养为国为民的雄心壮志,以振兴中国为抱负和志向,增强政治认同素养,促其全面发展。
4.3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内外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内外活动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只需简单地进行指导,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直接体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要的教学对象,他们通过前期的活动准备、组织设计活动形式、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政治熏陶。[8]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课堂内外活动。教师要设计出内容新颖生动、形式多种多样、吸引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内外活动。首先,教师要把握好开展活动的时间。例如:红军长征、辛亥革命、开设经济特区、香港回归、改革开放等充满革命色彩和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丰富资源,每到特殊历史事件纪念日的时候可以在课堂内外集中开展由学生主导的活动。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内外活动的开展需要体现明确的教育目的。“教师要将每一个活动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化设定。将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融入每一个活动。”[9]再次,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发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对课堂内外活动充满热烈诚挚的期待,欢欣踊跃加入活动中。
5 结束语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政治认同素养是思想政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提高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培养其德行操守和才能资质的重要途径。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内外活动,是培育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