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地市党报的守正创新
2023-12-28龙华
龙 华
近年来,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不少地市级报社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缩减报纸采编岗位人员或报纸版面的情况,试图以此实现将更多力量和重心转移到新媒体平台上的目的。以笔者所在的贵州省毕节市为例,不少县区级报社甚至已经取消了纸质报纸的出版印刷。笔者认为,对于县区级报纸来说,因其特殊性,且多为内部刊物,适时取消纸质版节约印刷成本尚可理解,但对于广大地市级报纸来说,贸然“放弃”报纸(当然可能还没有完全放弃,只是主要精力可能已经不在报纸上了),显然是不明智的,结果甚至可能会得不偿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笔者认为,媒体融合时代,地市党报要守正创新。
一、报纸的坚守
近年来,受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的式微或者说是“没落”似乎有目共睹,在经历了读者分流、发行量下降、广告萎缩等一系列重创之后,一些报社的管理层便出现“及时止损”的想法。于是,将几代人苦心经营的平台和资源就此荒废,或直接抛弃,结果不仅得不偿失,甚至可能还“头破血流”。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融媒体时代、更好地拥抱融媒体时代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媒体融合时代,并不是抛弃报纸的时代。
(一)这是由报纸的政治属性和天然属性决定的。虽然,“报纸消亡论”每隔几年似乎都会出现一次,这其中既有媒体人自己的“落井下石”,也有“对方选手”的有意为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的传播媒介、方式、手段可能会变,但说报纸消亡,笔者认为,还为时尚早。至少目前来说,对于广大读者和市民群众来说,报纸依然是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浪潮中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依赖。每一个时事热点事件的背后,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且真假难辨,公众始终期待官方权威声音,他们还是更加愿意通过报纸等传统媒体来求证事实和了解真相。因为,这些传统媒体始终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虽然像报纸这样的“严肃面孔”有时候会给人造成某种距离感,但却丝毫不影响其关键时刻“靠得住”。这既是报纸的政治属性和天然属性所决定的,也是无数报人孜孜不倦躬耕多年的结果。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于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始终都是极其重视的,均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按照订阅范围,落实订阅要求,一些地方还积极探索将重点党报党刊纳入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这既是党委、政府的态度,也是党报党刊的保障。我们应不断提高办报质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巩固拓展党报党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媒体融合是“相融”,而不是相加,更不是相减。“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早在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融合发展,就是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新手段,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我们应该清楚,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报纸是根,是基础;新媒体是枝叶,是延伸。报纸和新媒体应该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而不是“此消彼长”,更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我们的媒体融合发展,关键要实现从“简单嫁接”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转变,实现从“要我融”到“我要融”的转变,实现媒体融合从物理反应、化学反应到生物反应的跨越。当然,从报纸的角度出发,报纸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深度和创新,在栏目的策划、版面的设计、图片的应用等方面多下功夫多作尝试,进一步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努力提高服务性,以品质和服务去赢得更多读者的信赖与支持。
(三)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的角度出发,报纸也不应该被“放弃”。媒体融合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度报道。越来越多细心的网民或许已经发现,碎片化的信息阅读和短视频算法分发的被动接受对于人们的系统性思维和创新创造正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近年来未成年人视力下降问题日益严重,理性使用智能手机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5G智能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方式或许已经在路上。观察发现,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同时也在呼吁回归深度阅读,回归纸质书本报刊阅读。这或许也是在给我们释放某些信号,进一步思考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与方向。另外,从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去考虑,纸质媒介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报纸对于广大老年人群体来说,会显得更加友好和温暖,至少在目前的互联网应用场景中,很多老年人是更热衷于在报刊中去了解和融入社会的。我们应该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优化相关版块,方便老年人群体的阅读和查阅,进一步提升服务老年人群体的能力和水平。当然,不光对老年人群体,我们本来就应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供给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期对报纸的新期待。
二、传媒的创新
纵观我们的媒体发展史,一直以来,唯一的不变就是改变,我们只有不断改变适应发展变化,不断改变适应时代要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说在融媒体时代一定要舍弃一些报纸或者版面的话,被舍弃的应该是那些毫无创新毫无品质的报纸或版面,而那些真正有思想、有温度、接地气的报纸或版面,只会在融媒体时代更加相得益彰、大放异彩。那么,报纸要怎样才能不被抛弃?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一)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应该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要切实承担起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职责使命,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做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关注普通人的顺境和逆境、幸福和苦难、梦想和期望,真正把自己融进去,用心用情去感受去体会,写出更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
(二)主动学习,坚持守正创新。虽然说,在媒体融合时代,社会对媒体人的要求可能会更加多元、更加立体。比如,既要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一下子从单一的“提笔能写”到还要“对话筒能讲,举相机能拍”,又要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成为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媒体人才。但是笔者认为,媒体人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优势,严格来说,还是要靠守正创新。即,既要创新,更要守正。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方向和依归;不断创新,守正才有活力和基础。结合实际,这也要求我们在新媒体浪潮中更好地传承好发扬好传统媒体的优势精华,将传统媒体人身上的优点优势更好地利用到新媒体上。当然要及时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喜新厌旧”。走得越远,越不能忘记从哪里出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让我们在迷雾中勇毅前行。
(三)以内容为王,让报纸“活”起来。挤掉“水分”,增加“分量”,分量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比喻价值、作用、对判断有影响的力量;另一个是达到标准的数量。对报纸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新闻品质,换言之亦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内容为王”。媒体融合时代,相对于一些网络公司、平台提出的“渠道为王”“产品为王”“技术为王”等概念,“内容为王”仍是报纸等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和媒体融合双重压力下,寻求战略突围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口。因为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说,“渠道”“技术”等元素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购买或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就能得以实现,唯有“内容”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媒体融合时代,报纸要想不被抛弃不被放弃,就要与时俱进,将一些常规性、程序性的报道减少或取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版面的整体质量,也淘汰落后新闻信息产能,优化新闻信息产品的供给结构,促进媒体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分量”的另一个重点是,对版面的进一步升级优化。在这个看脸的时代,美当然是好的,拥有美丽的外貌,既能给自己增加自信,也能让旁人赏心悦目,何乐而不为呢?何况“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的报纸,尤其是对于大多数地市级党报来说,要想在眼花缭乱的新媒体时代让人眼前一亮,适当的版面策划和规划必不可少。在宏观策划上,就是要在党报严肃、庄重这个大原则大背景下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做到既有章有序,也一目了然。同时,也要多在特色策划上下功夫,尽量使报纸版面编排得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端庄大气、形式多变,让所办的报纸一天一副新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防止读者阅读疲劳。让报纸“活”起来,让读者看过来。
(四)精准定位,及时补位。“位”是一个颇具立体感的词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清醒地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然后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让国家越来越富强。而对于每一个普通个体而言,要搞清楚自己在整个体系、组织、结构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然后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要搞清楚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对于广大地市级党报来说,首要任务是要搞清楚自身定位——是地市级党委的机关报,也是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作为地市级党报,除了传递好党和政府的声音外,还同时肩负着文化传承、社会教育、舆论监督等功能职责。一方面媒体受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媒体也对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媒体的重视和关注,会让一些负面事件得到更快更有效的处理,甚至有时候会影响事件的发展方向。因此,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定好位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一方面坚定不移跟党走,宣传好党的主张,认认真真做好上情下达;另一方面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锻造过硬素质、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让自己沉下去,把社情民意传上来,反映好人民心声,记录好时代精神。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鼓与呼,凝聚更多正能量,传递更多好声音。
三、展望未来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很多传统媒体确实式微了,有些还生了“病”。比如有的患上了“人多、事杂、效率低”病、有的患上了“官僚作风、利益至上”病,甚至还有一些存在采编经营不分和违规违法经营的情况,一些媒体因生存发展处境艰难将新闻理想抛诸脑后,主动丢弃舆论监督权,影响力和公信力受到削弱。
不过,也不能因此就“病急乱投医”,还是应该理性分析病因、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其实就是传统媒体一个绝佳的“治病”良机和翻身机会。我们的地市级党报更应以此为契机,坚持守正创新,以自我革命的姿态适应时代发展,拥抱未来。回望我们的传播史,每一次传媒技术的变迁几乎都深刻重塑了新闻的业态。在艰难中寻求传统媒体转型的突破,形成全新融媒体发展格局,这正是传统媒体的希望与未来所在。
去年,一位沉寂多年的歌手再次翻红时,一位粉丝曾留言说,“这告诉我们,这些老牌歌手的粉丝只是老了,而不是死了。”不管这个比喻是否贴切,至少说明了一点,老牌歌手不仅有粉丝,而且都是铁杆粉丝,他们的爱或许不再热烈,但却始终如一。对于我们的报纸来说,大概也是如此,我们也有铁杆读者,有政策支持,有报人不变的品质和初心,不管未来报纸的载体、形式等等如何改变,“报”都不会变。正如一位前辈所说,“报”不是因“纸”而生,也不会因“纸”而歇。2022年6月17日,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一张区域性市内报纸《新渝报》正式创刊,该报在创刊致读者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出生在新时代,长在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环境下,《新渝报》将长成一个‘时代的宠儿’。她是一张态度纸、思想纸、文化纸、故事纸。她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加油鼓劲、擂鼓助威,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有着一张新时代的‘笑脸’。”
在媒体融合新时代的浪潮下,那些转身离开的人或许可以理解,而那些坚守的人却一定值得敬佩。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逆行者”,他们坚守的身影,坚毅的脸庞,坚定的决心,凝聚成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令人动容。总而言之,放弃或许很容易,但坚持一定会更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