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地市媒体记者采访圈
——临沂日报打造县域新闻精品的调查研究

2023-12-28李宝荣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10期
关键词:记者站新闻奖临沂

李宝荣

在地市报发展黄金时期,县域新闻对于提升地市报在当地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县域新闻采写队伍充分发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势,将采访圈覆盖乡村大地,切实助力地市报在新闻主战场下得去、顶得住、打得赢。县域新闻采写成为传达上级政策、倾听群众声音的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一些聚焦乡村振兴、群众工作、企业改革,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精品应运而生,让党的声音走近群众、深入人心。

山东《临沂日报》作为一张具有近70年光荣历史的党报,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复刊以后,还是大发展时成立报业集团直到今天,临沂日报县域新闻的精品佳作连贯起来就是一部临沂市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和新时代整体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史。梁兆利、刘嘉坤、王传喜等一批批闻名全国全省的先进典型大多是由临沂日报县域新闻首先挖掘报道,然后才推向全省和全国的。尽管如此,报社同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媒体激烈竞争,稿件刊发平台多元化,这也使地市报县域新闻相较各类新媒体,一度面临多个制约因素,从媒体融合的发展态势看,地市报记者采访圈大有缩小之势。

一、当前面临的问题分析

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迅速迭代、快速换代,而地市报受出版周期、印刷投递等因素影响,使得县域新闻的采写、刊发受到制约,记者采访圈收缩也不足为奇。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采访半径的困扰

缘于地市报社财力和记者活动半径的限制,记者采访、策划活动大多以市区半小时车程为半径进行。半小时采访圈内当然有很多好新闻,但是,总让人感到不解渴,广袤的县域,热火朝天的乡村振兴、扑面而来的乡风文明,还有大山深处甜滋滋的草莓、农家小院热腾腾的饭菜,很难被划进采访圈。所以,很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新闻被漏掉了。

(二)新兴媒体的冲击

互联网新兴媒体的成长,对地市报造成一定冲击。地市报县域新闻受制于传统的报道风格,影响力无法有效传导到新生代群体,从长远看,对地市报发展的支撑力是不完整的。

基层自办公众号。基层各地各单位分别创办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因编发形式灵活、易于转发、传播快等特点而受青睐。在临沂市,“兰陵首发”“河东融媒”“罗庄发布”等县区微信公众号,因其高运营活跃度拉升传播实效,多元内容备受区域居民关注,吸引力优势凸显。沂水县泉庄镇、兰山街道、梦想枣园等镇街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显示出较强的地域定位,高度关注辖区福利优惠、小镇活动等内容,贴近百姓生活。因此,基层往往图省事,稿件发微信公众号后,不再精心整理向上投稿,毕竟地市报对稿件质量要求更高。

上级融媒体延伸。为了让新闻接地气,落实“走转改”要求,中央级、省级融媒体纷纷扩容延伸,记者也分别下沉到基层,形成虹吸效应。地市报不像中央级、省级媒体那样人才济济、财力强大,在互联网发展的态势下,一些工作信息、工作总结类的稿件常常在版面上出现,内容单一、索然无味,使县域新闻版成为鸡肋。

(三)机制体制的约束

经历了我国报业黄金发展期后,目前面对报业转型,地市报经营压力大,人才流失,县域新闻由过去基层“向上”投稿变为报社“向下”采稿。

人才难留住。由于地方政府无力从财政上给地市报托底,不少跑县域新闻的记者处境艰难,薪酬往往不尽如人意,不得不转型,人才难以留住。很多地市报记者站因种种原因人才流失就更严重,有一些年轻记者刚培养起来就考走或者跳槽了。

稿件发不出。基层党委、政府处于应对网络舆情第一线,一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敏感问题,往往要求本地官方媒体压稿、撤稿。为了平衡各方关系,地市报县域新闻不得不经常主动为敏感或突发事件“让路”,一些有深度、有棱角的县域新闻就会被压下去、撤下来,甚至连“内参”也发不出来。长此以往,大大削弱了县域新闻的影响力,减少了出精品的机会。

二、打造县域新闻精品的经验

针对上述问题,临沂日报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落实“短、实、新”要求,长期坚持强化县域新闻人才、策划、奖惩机制,就提高采编能力、策划水平和精品意识等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包括每周至少召开一次编委扩大会,针对重大选题、重要稿件,进行精心策划研究,统筹优质采集力量,对照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做好采写编发等。这一系列举措确保了记者采访圈不收缩,年轻的编辑记者逐渐得到锻炼,提升了“四力”,老编辑记者“宝刀不老”,依然有用武之地,县域新闻精品越来越多。

(一)调配优秀人才,提升驻站记者采编能力

地市报关注基层、关注民生,才能采写出鲜活生动的新闻,才能出新出彩,彰显为民情怀,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被老百姓所喜爱。记者站根植于基层,离老百姓近,确实需要有新闻敏感性强、新闻捕捉能力强的记者驻站“打前锋”。

精心调配人才。临沂日报选聘业务骨干任县区记者站站长、副站长,推选年轻记者到站锻炼,发挥老编辑记者的传帮带作用,实现以老带新,以记者站为单位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金字塔”,为长远发展储备强大的力量,向县域要新闻、要精品。

提高采编能力。针对部分编辑记者初出校门,畏难发愁,下不去基层,写不出好作品的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无现场不新闻”的理念。要求无论是消息、通讯还是评论、访谈都要到现场采访保证新闻节奏明快,简练、新颖,语言保持鲜活生动,力求稿件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更好地落实短实新要求。

打造品牌效应。临沂日报拿出固定版面开设专版专题,为记者站使用,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打造品牌效应。如,原来的涉农版面改为《乡村振兴》版,以其鲜明的主题与特征在读者的心中留下烙印。充实采编力量后的临沂日报兰山记者站,每年采写稿件1000余篇,刊发版面60多个,其中不乏精品,实现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丰收,打造了临沂日报县区记者站的“兰山样本”。

(二)建强“中心厨房”,提供精品创作良好条件

“中心厨房”根据当前宣传重点和新闻线索,统一策划,中心记者和县区记者站联动实施,最大限度地有效延伸记者采访半径,迅速及时,写深写透,满足群众阅读需求,提升县域新闻的影响力,产生了一批精品。

精心策划设计。为了提升县域新闻的采编速度、深度和高度,临沂日报挑选一部分业务水平拔尖的编辑、记者成立县域融媒中心,围绕县域新闻重点进行策划设计,配合县区记者站采写、编辑重大稿件。

直达新闻现场。中心厨房战略的初衷是不搞一般化报道,聚焦深度,专攻精品,打造爆款,每个人都形成自己的特点,使得采编人员之间相互影响激励,探索出一条记者直达新闻现场、新闻快速登上版面的有效路径。融媒中心记者深情融入基层采写的《新型农民的新饭碗有多香?》一稿,以小视角、小人物呈现大时代,成文有角度、有深度、有广度,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

协作推动活动。事实证明县域融媒中心记者的眼光是独特的,每个人既有鲜明的个性,各有擅长,又能团结协作推动活动,在采访活动中联手打造精品。为配合乡村振兴战略,临沂日报适时推出“百名记者走进第一书记村”大型采访活动,每年集中时间选出100个第一书记村作为采访点,派出百名记者采访,通过现场特写、深度报道等形式陆续推出系列新闻作品,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发展,语言生动简洁,新闻精品频出。

(三)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新闻精品采编水平

精品意识是报社办报理念、舆论引导水平的最佳体现。重大时政新闻、突发事件容易引起省级以上媒体关注,地市报出精品不容易。县域新闻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只要用心策划,用心、用力、用情采写,编辑认真打磨,就符合“走转改”要求,也能出精品。

最近几年,临沂日报开展了每日评报、月度好新闻、总编特别奖等活动,为精品创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县域融媒中心和县区记者站克服采访困难,精心挑选角度,从而精品佳作频出,新闻精品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近两年,临沂日报获得山东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的作品来自县域新闻的比例明显增加。临沭记者站春节坚守岗位,赴现场采写《一个传承78年的红色年俗——朱村:第一碗饺子祭英烈》获得山东新闻奖一等奖。《村级受理 即时审办——兰山政务小厅一年为群众办证2.5万件》《粪的反转——看沂南县如何实现农牧产业的循环》《种地管家来打工——平邑福禄庄159户农民“挂锄”当起“网红掌柜”》等作品均获得山东新闻奖。

三、结语

用匠心铸就精品,有精品方能引领业务建设。地市报打造精品不易,打造县域新闻精品更不易,但只要坚持“四力”也能结出硕果。临沂日报坚持内容为王,锐意改革创新,引导记者不断扩大新闻采访圈,与广大人民群众相互沟通交流,写出越来越受群众欢迎的精品佳作,推动报纸质量不断提升,为地市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记者站新闻奖临沂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临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临沂利信铝业有限公司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山东临沂:铁腕治污,久久为功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逾100克拉的“巨钻”临沂出了5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