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学科的支撑作用
——以同外语学科的相互关系为例
2023-12-28姜德锋
姜德锋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哈尔滨 150080)
2016 年5 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新闻学等11 个学科列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性学科。这不仅是对新闻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包含对新闻学科发展的热望。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者,我们应当感应时代期许,强化使命感责任感,从更新的视域和高度,观照新闻传播学科的位置和潜力,为互联网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撑。
以政法类高等院校为例,中国政法、西南政法、华东政法、西北政法、中南财经政法等高校,都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新闻传播学科在法学等学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逐步突显。其中,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拥有新闻传播学博士一级学科,不仅对法学学科形成支撑,彰显研究特色,也为该校其他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通过横向联合、协同创新,交叉融合,完全可以助力新文科建设,拉动多个相关学科创新发展。
类似现象在交通、财经、体育、文学和外语类高校都有体现。本文以新闻传播学科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关系为例,探讨新闻传播学科对外语学科的支撑作用,希望以此加深对新闻传播学科支撑功能的理解和开发运用。
一、新闻学成为国内外语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
学科(subject)包含两种含义:一是作为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也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学科的含义:从创造知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学科是一种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从传递知识和教学的角度看,学科就是教学的科目;从高等院校里承担教学科研的人员来看,学科就是学术的组织,即从事科学与研究的机构。
当下我国高校中,学科一般包括学位点建设,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建设,而专业则多指本科专业,专业是本科人才培养。
上世纪80 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后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要,国内高校中文院系、外语院系相继开办新闻系科,面向报业和广播电视业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包括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其后,新闻学科逐步建立起来,成为汉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北外、上外、广外、大外、川外和西外等外语类院校均设有新闻传播学院,并均设立了新闻传播学硕士一级学科,其中大部分也已经开设了博士二级学科,成为外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的重要支撑。
新闻传播学科的支撑作用,来自于当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军教授曾指出,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五六十年代是精雕细磨培养字正腔圆的外交官,八九十年代向外经贸领域拓展,现在则主要是“开创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既懂得这个时代,又能够有效地传播这个时代的全媒体国际新闻、跨文化传播人才”[1]。因此,新闻传播学科自然成为该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的新闻教育始于1985年在英语系开设的国际新闻专业方向,2001 年设立国际新闻与传播系,2014 年单独设立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至今已经有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学硕和专业硕士点,以及“国际传播”二级博士点。
2019年9月,北京外国语大学联络全国开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和国际传播媒体机构,共32 家单位,发起成立“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合力打造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平台、多语种国际传播教学交流平台、多语种国际传播研究平台、多语种国际传播人才供需联络平台等“四个平台”。该联盟的成立成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和外语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获得了学界、业界一致认可,具有里程碑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外语学科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加强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支撑作用在其中进一步显现。特别是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讲话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借助新闻传播学科支撑的意识进一步明确。四川外国语大学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传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在当年10 月成功完成了“国际传播”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备案工作。
二、新闻学科成为黑龙江大学外语学科发展的增长点
黑龙江大学是1958 年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基础上组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此后至今一直以高水准的俄语教学和科研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该校在俄语、东语、西语和应用外语学院四个学院开设八个外语种共计10 个本科专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是以俄语学科为引领、英日并举、德法西朝阿等语种良性发展的一级学科。俄语、英语、日语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俄语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还设有翻译专业硕士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荣获A 类学科,俄语研究基地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基地之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包括俄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2019 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主动协同该校新闻传播学科,共同开展本科和硕士层面的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推动两个学科的发展。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开始于1985 年,设有省内唯一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还拥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资格。
按着创新协同强强联手的思路,学校围绕国际传播研究方向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并且在外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两个学科下,分别招收国际传播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至2023年7月,首批国际传播方向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均已顺利毕业,他们成为黑龙江省培养的首批国际传播人才。
新闻学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合作和助力,得益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黑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学科专业一体化”讨论。该活动始于2020 年,目的是优化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强化与黑龙江地方经济建设的契合度,集中优势资源高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优化学科布局的讨论中,寻求新闻学科支持成为强势外语学科的一个突破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希望借此走出专注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传统路径,强化时代性和应用性,同时增强学生培养的复合性,进一步强化外语专业学生进入国家主流媒体就业的优势,开拓学生面向国际组织和海外市场的就业方向。
二是教育部近年大力倡导的新文科建设。在信息技术、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教育部因势利导倡导新文科建设,倡议协同创新交叉融合发展。
在“四新”建设浪潮中,黑龙江大学外语学科借力新闻学科,开创黑龙江省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探索同样受到重视,除了共同培养人才,教师团队也开始共同申报学术研究课题,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等。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讲话后,黑龙江大学外语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合作更进一步,双方合作申报了“自主设立的参照二级学科管理的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硕士点,并在当年完成了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备案,2023年开始正式招生。
三、新闻学科支撑外语学科发展的路径及其优化
新闻传播学是以新闻和信息传播为研究对象,以传播事业为核心的学科。新闻和信息传播现象是与其他社会现象交织在一起的,没有一个现象只是传播现象而无关其他。所以新闻传播学研究始终与其他学科的对象交织在一起。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曾将传播研究视为一个“十字路口”,因为它向其他学科开放,许多学科的人曾在此路过或驻足[2]。今天,整个社会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剧烈推动,社会媒介化、媒介社会化,社会和媒介都在经历深度数字化。弄清信息传播和媒介的作用,对许多其他学科的发展都十分重要,甚至孕育着重大突破的机会。
新闻传播学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助力,大体有以下路径和方向:
一是以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成果,助力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与学科发展。新闻传播学密切追踪网络社会和信息技术发展,关注其社会影响以及人们之间关系的变迁,这些研究可以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基础,提供启示借鉴,形成互动。
二是助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特别是跨文化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2009 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推出国际新闻硕士培养项目,确定的五大院校中,既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也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新闻院系,说明新闻学科和外语学科都是造就国际传播人才的摇篮。2021 年中宣部、教育部的“国新班”硕士项目,又增加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三所学校。同样,2021 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专门成立了国际传播系,事实上该院几年前就已经联合该校外语学院共同致力于优秀国际传播人才联合培养,并且从本科一直延伸到硕士、博士人才培养。
三是打造不同背景的学术团队,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在新文科视域下,面对网络化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跨学科的研究势在必行并潜力无限,因此新闻学科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联手,共同申请报课题开展攻关,能够形成新的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指数全球”项目中,就包括新闻传播学科。该项目2022 年发布的“国家国际传播能力指数报告”即由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领衔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