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里的民生报道视角
2023-12-28闫欢欢
闫欢欢
(南昌广播电视台 江西 330038)
时事政治新闻的内容和质量一直是各大媒体所着重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电视新闻的改革,时政新闻与以往相比变化颇大,无论是在报道内容还是报道形式上都力求与时代同步。从整体上来看,时政新闻的严肃化、形式化等比较死板的表现形式并未有效地改善,导致部分民众无法与这种“高高在上”的时政新闻产生共鸣,时政新闻的作用受到削弱,时政新闻的收视率也受到影响。因此,在新时代的时政新闻报道中找到时政与民生的连接点,对民生视角进行充分的挖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时政新闻的特点及意义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创造历史的主体自古以来都是人民。对于国家大事以及民生小事的关注,是时政新闻主要的报道方向。
(一)时政新闻的特点
与普通的新闻一样,时政新闻也具备着时效性、真实性的特征。时政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在其报道多以国内、国际政治动态为主,在报道内容上要求更为严格;同时,时政新闻在报道时多采用科学严谨的文字以及语言,因而比一般新闻更具客观性。众所周知,时政新闻报道旨在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通过报道更好地把党的指导方针贯彻落实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去。此外,时政新闻除了报道政治相关的内容外,还涉及经济、科技、社会、军事等方面,报道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二)时政新闻存在的意义
时政新闻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条了解国家发展思想、方针、动态的途径,时政新闻内容既反映政治发展动向,展示经济发展成果,也体现基层人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等的优化。时政新闻以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作为指导,在体现时代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引导人民群众对时事政治新闻加以关注与思考,最终形成自觉观看新闻事件的公共意识,为合情、合理、合法社会公序良俗的构建奠定一定的群众基础。
二、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拉近政府与公众间的距离
政府部门是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执行者,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者,其工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而时政新闻的主要作用就是向老百姓传达政府或者国家的政策,是政府工作动向的主要载体,是实现政府与人民之间互动的桥梁与纽带。而人民通过时政新闻对政府政策的通俗解读,能够较好地了解政策内容,同时,政府也能够收集和整理人民的建议了解民众需求的同时借助民众智慧完善政府工作。
(二)有利于适应时政新闻改革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加强,社会变化翻天覆地。民主意识日益提高,人民对于不同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以时政新闻作为获得以上资讯的主要途径。为了迎合人们对于国内外重要信息的需求,时政新闻的改革迫在眉睫。而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发展方向就顺应了新闻改革的潮流,因此在新闻改革的大趋势当中,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这也是我国新闻发展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在“民生化” 的主导之下,电视台在播报时政新闻时,不仅仅要创新报道的内容,还需要创新报道的形式。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发展,是指时政新闻报道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求,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传递正能量,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时政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时政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落实,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注重创新,转变新闻报道方式
时事政治新闻的“民生化”问题,首先就是要转变新闻报道的理念,改变新闻报道的视角,将视角放到人民群众身上。应该尽量淡化宣教的色彩,增强传播的自觉,最终实现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融合,强化时政新闻中的民生视角。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要将“高高在上”的理论语言转化为行动落实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抛弃“媒体本位”,树立“受众本位”,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实现与民众的融合,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言群众之所言。
要真正树立“受众本位”,实现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有效融合,就要更多地将镜头聚焦到基层,关心基层群众的衣食住行以及喜怒哀乐。在这一点上,时事政治新闻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时政新闻通过民生化语言的讲述,让群众能够很好地理解政府政策的实施,以争取得到群众的支持。如为了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要求,《赣州新闻联播》就推出以“谋民生之利,筑幸福之基”为题的新闻报道,反映地方落实国家民生政策的实际行动:在宁都推进农贸市场的建设、在大余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体现出其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决心。同时,针对民生问题,赣州市不仅通过电视新闻的方式对其进行关注,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创立网络平台官方账号等方式进行报道,创新了新闻传播的形式。可见,时政新闻报道的理念以及模式要坚持以“受众本位”为主,切实地报道关于民生的内容,优化时政新闻当中的民生视角,反映老百姓的诉求与呼声,为百姓解难、解忧、解愁,也要着力于扩宽新闻传播的途径,实现时政新闻的民生化。
四、关注民生,报道体现民生视角
(一)以民生元素融入报道主题
要采写出让受众喜爱的时政新闻,必须要了解时政新闻的特点。但是要写出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时政新闻存在一定的难度。无论国家方针、政策,还是重大决策,一切都是围绕民生做文章,体现的是为民服务的宗旨,任何重大主题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民生的元素。南昌广播电视台《每日新闻》在以“民生工程”为主的报道中,就切实反映了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在“胡子工程”攻坚销号、打通断头路的报道中,《打通“断头路”改善市民出行条件》采访附近的居民群众,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道路完工后为自己生活和出行带来的变化。在老旧小区改造报道中,播出了《身边的变化:我已经掉在“幸福窝”里了!》《东湖区推进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改造》等一系列报道,展示南昌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决心,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更好解决居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在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报道中,组织并报道了“老街坊看新变化”的主题活动,带着普通市民近距离了解南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加速推进的项目,让大家感受产业之势,体验民生之变,欣赏城乡之美,感叹城市之新。一则则充满民生元素的报道,既体现出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发展,也凸显出时政新闻对于民生的重点关注,这便是时政新闻里的民生视角。
(二)以民生关注作为报道重点
以往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是有所区分的,但是如今民生化已经成为时政新闻发展的显著趋势,因此,要用“公共新闻”的理念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找准“党委政府重视”和“老百姓关心”的结合点,既要体现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又要体现时政新闻的亲和力。在《每日新闻》的报道中,对南京“胡子工程”进行深挖细究,推出《“啃下硬骨头”“全力剃胡子”让百姓乐享城市发展成果》报道,全景式回顾“胡子工程”攻坚的全过程,让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彰显市委市政府为南昌高质量发展清除障碍的责任与担当。此外,《江西新闻联播》还播出了《修好村路解群众出行难题》《志愿服务改善居住环境》等与民生事务息息相关的报道,将民生视角贯穿于时政新闻报道的全过程。
五、坚定思想,发挥新闻社会价值
(一)时政新闻要体现民本取向
随着时政新闻报道内容以及报道形式的改革,“民本取向”的报道思想日益渗透在时政新闻当中。时政新闻要考虑怎样才能正确引导时政热点问题、剖析焦点问题、解答难点问题,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正如疫情过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无疑就是就业问题,因此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刻不容缓。对此,人民群众肯定会想要通过时政新闻了解到关于民生就业的相关内容,而《赣州新闻联播》就将视角转向了民生就业方面,通过记者了解情况得知定南县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并开展2023 年“春节招工不停歇,就业服务不打烊”系列招聘活动。随后记者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在电视台推出了以“春风送岗位,就业暖民心”为专题的新闻专题,引发了群众对于就业扶持的强烈关注。此外,《全力以赴抓民生项目多措并举提高经济效益》《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等造福民生的新闻事件也体现在《赣州新闻联播》当中。还有在农民创业方面,《江西新闻联播》还曾推出以《江西农商银行:坚持支农支小加大普惠信贷》为题的民生报道,有效缓解了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可见,时政新闻不但通过采访的方式来解读当地政府对于促进就业、提升经济的战略与相关政策,还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情况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时政新闻栏目上,这些都是以民生视角报道时政新闻的体现。
(二)新闻人员要坚定政治立场
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时政新闻中民生新闻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民生新闻是反映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群体的生活状况和利益诉求的新闻,是党和政府了解群众思想、解决群众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渠道。民生新闻是新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新闻工作者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够真正满足党和人民对民生新闻的需求。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确保民生新闻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条件,只有媒体人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够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做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为此,民生新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切实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民生新闻要坚持真实客观原则,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影响力、公信力。民生新闻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兼顾正反两方面,既要宣传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也要反映民生领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要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也要揭露和批评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德的现象。民生新闻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新媒体平台,丰富新闻形式,提升新闻品质,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优秀民生新闻作品。就像2023 年南昌春节烟花晚会所展现的一样,通过不同现场记录机位画面的组合切换,最大程度通过新闻稿件还原了此次烟花晚会现场盛况,与此同时采访了现场不同人群,大家面对镜头纷纷流露出真情实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南昌发展的点赞,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祝福。
(三)人文视角下的新闻分析
作为报道影响人们生活新闻事件的记者,我们需要以人为本的视角,以更公正的观点,采写有见地、信息丰富的新闻作品。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传递事实信息,还要对事实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综合评价,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趋势。为此,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客观地分析局势本质和性质,选用理性的、经过充分研究的观点,着重考虑人性的本质,从而增进我们对新闻事件的解析。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根据不同的新闻题材和内容,运用不同的新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我们还要考虑人文因素,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挖掘背后蕴含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作为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我们必须客观、专业地引导、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并以人性化的方式呈现新闻故事的内涵。总之,通过以人为本和强调社会公正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增强他们的判断力,并推动我们建立一个更明智、更负责任的未来。在此过程中,记者的分析报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要注意把握好分析深度和广度,既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和实质,又要广泛涉及相关的背景和环境。我们还要注意把握好分析角度和立场,既要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真相,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导向。《生死五号线》,这是一篇中国青年报的通讯作品,关于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故中,地铁5 号线遭遇涝水灌入的事件。作者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还原了事故发生时车厢内的场景,以人文关怀的视角挖掘了感人故事,报道也成为媒体中较早以相对全景方式还原事故现场的报道。
结语
总而言之,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在注意“新闻点”的同时更要着重关注人民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聚焦民生视角。当领导干部到基层去调查时,新闻媒体人要充分挖掘出领导干部为人民做的实事与好事;在相关部门举办的活动中要留意是否有新的惠民利民政策等等。在报道的内容上,尽量反映当地民众的心声与建议,在报道方式上主动与当地民众的接受习惯相贴近,才能使时政新闻受到人民的欢迎,才具备吸引观众眼球、提高观众观看时政新闻兴趣的可能性,最终达到提升电视时政新闻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