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

2023-12-27东山

新安全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发展

东山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统筹发展与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事关生态安全,还关系人民福祉,更关乎民族未来。

古代先贤已具备朴素的生态观。“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正是出自唐代著名政治家陆贽的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陆贽认为“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索取有限度、使用有节制,才可有所盈余,方能“虽遇灾难,下无困穷”。以此劝谏唐德宗对于自然和社会产出的各种资源,要量入为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作长远的规划和打算。

与之相似,明代著名改革家、政治家张居正在《论时政疏》中也曾提出“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的言论,用“有和无”“裕和乏”哲学辩证思维,清晰地表达了戒奢崇俭、开源节流的重要性,既包含着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也蕴含着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取向,积极营造出一种适度、节用、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状态。

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富生态智慧不胜枚举。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荀子建议“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这些爱物节用、尊崇自然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然而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等的要求日益增长,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

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党全国上下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祖国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在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现勃勃生机;在宁夏,贺兰山无序野蛮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历史“疮疤”逐渐愈合;在四川,成都大气污染治理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锦绣华夏的一个个生动缩影,照见了新时代中国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的坚实步伐。

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踏上新征程,亿万中国人民还将保持定力、携手同行,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隗胜楠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发展
请文明演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对不文明说“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