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中苏武的形象塑造与表演探析
2023-12-27廖雄威
廖雄威
摘 要:《苏武牧羊》的情节发展以苏武在北海的生活为主线,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展现苏武的内心情感。在戏中,苏武与北海的恶劣环境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既对是他生存的挑战,又是对他坚守信念的考验。从人物形象、内心情感、唱腔特点、表演方式等方面对苏武人物的塑造与表演进行细致的描绘与分析,引用相关的戏剧理论来展示苏武这个经典角色在北海牧羊十九年的坚韧毅力和爱国情怀,以期展现闽剧表演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魂韵。
关键词:闽剧;苏武;形象塑造;表演;《苏武牧羊》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福建地方戏曲剧种之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塑造了无数的经典角色。其中《苏武牧羊》这出戏中的角色苏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武是一位个性十分鲜明的历史人物,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也是杰出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他出生于杜陵(今陕西西安),是代郡太守苏建之子。在汉武帝时期,苏武凭借父荫担任郎官,并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他奉命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但因副使张胜卷入匈奴内乱而被扣留。尽管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苏武仍誓死不从,引佩刀自刺负伤。后被匈奴人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汉节牧羊,始终不屈。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汉与匈奴和亲,汉使者寻得苏武等人下落,这才使其获释归汉,拜典属国,禄中二千石。但在次年,他又因卷入上官桀谋反案而被免官。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因参与拥立汉宣帝,受封关内侯,重新拜右曹典属国。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苏武爱国忠贞的节操不仅使其名著当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赞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及其故事的广泛流传,使之在历代诗歌、戏曲、小说、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中不断被歌咏、演绎。他的形象塑造对于角色的真实感和观众的认同感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外在形象、声音形象、综合表演三个方面来完成闽剧中苏武的人物形象塑造与表演探析。
一、苏武的外在形象
要想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特别是像苏武这样在历史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形象,需要通过熟读剧本、请教老艺术家们、查阅历史资料、借鉴其他优秀剧种的成功经验等方式来了解苏武的身份、地位、生存环境、遇到了什么事件等信息,然后在心中构建出一个大概的人物形象。在塑造苏武的外在形象时,应注重考虑他的年龄、服装、道具以及戏曲特有的程式化动作等因素。从年龄方面来看,苏武已经有了孩子,所以应以老生行当扮演,配上惨白的三绺髯口,使人物具有年龄感、沧桑感。从穿着与化妆方面来看,苏武所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背景对他的装扮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公务场合下,苏武的服装款式应朴素大方,颜色以暗色调为主,如灰色、黑色等,以凸显他的刚正不阿。在表演中,应通过服装的颜色和款式变化来打破单调,体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例如,在出使匈奴的場景中,苏武的服装可以更加华丽,以凸显他的坚毅气势;在远离家乡的时候,则可以穿着一袭白色的长袍,以表达他内心的纯洁与忠贞,展现出他柔情的一面,体现他对家人的思念。在道具方面,苏武的道具很简单,就是一根节杖,但是那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因为苏武的节杖能够表明自己汉朝使节身份,代表大汉皇帝,象征大汉国威。即使在那么屈辱、痛苦、困顿的环境里,苏武始终不忘自己汉朝使臣的身份,珍而重之地保护着出发前皇帝赐予他的节杖,因为这“节”代表了汉朝,代表了祖国,代表了他心中的归宿。从动作特点方面来看,苏武的手势、步态、表情和动作特点都应该符合他的性格和情境。在行走姿态上,苏武步履蹒跚,表现出北海的恶劣环境,这是苏武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握节杖方式上,他的手势应该刚劲有力,显现出他的勇敢和忠诚。在表演中,通过这些动作特点的呈现,可以更加生动地塑造苏武的形象。
总之,通过对外形外貌、穿着与化妆、动作特点的细致刻画,可以成功地塑造出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的苏武形象。在外形外貌方面,要注重身材、年龄和体型的刻画;在穿着与化妆方面,要考虑到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背景对其装扮的影响;在动作特点方面,要紧密结合苏武的性格和情境进行生动表现。只有综合运用这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才能使苏武这一角色的外在形象在戏曲舞台上栩栩如生。
二、闽剧苏武的声音形象
在闽剧中,唱腔是表演的重要部分。闽剧唱腔的声音特点是雄壮激昂的音色、婉转动人的情感表达、唱腔与人物性格的契合等。苏武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人,经历了出使匈奴、被困北海、荣归故里的历程,所以需要着重塑造苏武的声音形象。
苏武是一个忠诚、坚贞不屈的人物,因此在唱腔设计上可以采用沉稳、厚重、激昂的旋律,以表达他的坚毅和忠诚。比如出场的第一句“我苏武,陷番邦,牧羊北海。缅君王,朝汉阙,心怀南国”就在表达苏武悲愤、忧郁的情感,更体现了他对祖国、家乡无尽的思念。作曲者运用闽剧擅长抒发悲情的曲牌反二黄来表现人物悲伤、忧郁的特点,采用低沉、缓慢的旋律,以及婉转而抒情的拖腔,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苏武内心的痛苦。到表演中段一句“十九载羊群为伴,家难归,餐雪吞毡当野炊”,唱腔转为婉转倾诉,让观众感受到苏武在极端环境和内心纠葛中坚守信念与忠诚的坚韧精神。再到结尾高潮部分的“怀使节,崇忠烈,傲霜雪,效松梅”这一句唱腔,作曲者通过“快板”“哭板”等不同板式的有机结合,以独特的节奏和旋律帮助演员塑造了苏武爱国忠君、坚贞不屈的高尚形象,也用优美的旋律带给观众一场听觉盛宴。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闽剧中还加入了一些现代音乐的元素,比如以一些美声唱法的发声方式来使苏武的声音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在念白方面,闽剧的语言韵律非常有特点,因此在表达苏武这个人物时,应注重运用闽剧的地方方言特点,通过字音、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表现苏武的情感和性格特点。闽剧的音乐配器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通常使用闽剧传统的乐器如二胡、月琴、笛子、福建大鼓、福建南音琵琶等来为表演增色,但这种配器方法是比较单薄的。为了使音乐具有时代感和地方色彩,可以大胆尝试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如增加电子乐器,从而使音乐更加丰满、更具表现力。具体而言,在“逗腔”的伴奏中增加电子琴等乐器,可以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在“江湖调”的伴奏中增加古筝或琵琶等乐器,可以使音乐更加优美动听。
总之,要使用闽剧来表达苏武这个人物,需要注重刻画苏武的性格特点、情感经历和历史背景,注重运用闽剧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和语言韵律等来表现苏武的情感和性格特点。这些现代戏不仅在反映现代生活方面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而且在唱腔音乐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在唱腔上,打破了行当界限,即根据人物性格和感情的需要来演唱适当的唱腔曲牌和唱段;在音乐上,采用了中西乐器结合的方式;在表演上,挣脱了传统程式的束缚。
三、综合表演
一个成熟的演员必须了解角色的内心情感,只有演员掌控了角色的内心世界,观众才能通过演员的表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与角色产生共鸣。并且表演中对人物的塑造一定是以情感为主,以唱腔、动作、服装、化妆、道具为辅。
首先,演员需要通过深入研读剧本、查阅历史资料等方式来了解苏武的性格,坚毅、忠诚的特质,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热爱,从而准确地把握角色,走进人物内心,然后通过自己的表演加以展现。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闽剧演员在演绎苏武这个角色时,需要特别注意眼神的运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苏武是一个忠诚的人,他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舍弃家庭,遭受非人的折磨,所以在表现苏武的忠诚坚定时,演员可以通过正面的眼神,配合稳定的注视,以表现他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第二,苏武在面对长达19年的北海风雪折磨时,展现出了刚毅不屈的精神,所以演员在表现这种精神时,可以通过紧锁眉头和漠视一切困难的表情来表现苏武内心一开始的挣扎和后来的坚定;第三,苏武不仅是一个忠诚的人,他还非常爱他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所以在表现苏武思念家乡与亲人时,演员可以通过沉重的眼神和缓慢的动作来表现他的担忧和无奈;第四,在漫长的岁月里,苏武也有意志不坚定的时候,但是当他醒悟过来的时候,他又会感到非常羞愧,所以演员在表现这种情绪时,可以通过低头、侧眼、眉眼下垂等来表现苏武内心的自责和懊悔。
总之,戏曲演员在演绎苏武这个角色时,通过恰当的眼神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苏武这个历史人物的品质和精神状态,带动观众,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这个角色的魅力。
其次,演员要熟练掌握唱、做、打等戏曲表演技巧。在《苏武牧羊》中,演员需要通过精湛的演唱技巧来表达苏武内心的情感。此外,演员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戏曲表演动作,如水袖功、趟马、跪步、抢背等,以展现苏武在北海的艰苦生活。例如,苏武在雪地上与风雪对抗,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艰难地站起来,他努力地挪动身体,绝不允许自己被风雪打败,表现出苏武内心的强大意志和顽强的精神。这一段就很适合用水袖功来生动地表现风雪交加的场景。水袖功具有形态多变、意境丰富的特点,为舞台表现提供了无限可能。通过分析具体的表演实例,可以发现,水袖功在营造风雪交加的视觉效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比如,可以通过不同的動作和姿势来舞动水袖,以表现风雪的各种形态,如风雪的飘落、涌动、席卷等等,也可以通过水袖舞动时的刚烈来表现苏武在狂风暴雪中的坚韧以及永不放弃的信念。水袖功不仅是一种表演技巧,更是一种表现意境的手段。通过水袖功的表演,可以传达出风雪交加的寒意和凄美,也可以增强演员表现苏武内心情感时的效果。通过水袖功的表现,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戏剧的艺术魅力,使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感。闽剧老生的髯口功也帮助观众更好地走进苏武的内心世界。在苏武思念亲人,内心悲戚,情感无法抒发时,演员通过戏曲动作抖须、甩须等让观众感受到他的思念之苦。这不仅为最后阶段苏武爱国形象的塑造做了最好的铺垫,还用苏武的孤苦、纠结和悲伤衬托了他舍家为国的高大形象。还有一些戏曲专属的技巧,如飞跪(演员在舞台上高高跳起后直接用膝盖着地,这种技巧可以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急迫、激动或挣扎等情绪)、僵尸(演员在舞台上向后摔倒,这种技巧可以用来表现人物受到突然的惊吓或打击,或者用来展示人物身体虚弱或疲惫的状态)、跪步(演员在舞台上低着头,快速地跪着行走,这种技巧可以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羞愧或虔诚等情绪)。这些技巧都非常适合用在《苏武牧羊》这部戏中,这些技术动作的辅助也使苏武这个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最后,演员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在《苏武牧羊》中,演员需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苏武牧羊》作为一部传统的闽剧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福建地方特色文化。演员只有具备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剧本中的内涵,从而更加深入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剧情内容。
通过精湛的表演艺术,《苏武牧羊》的演员成功地展现了苏武这个角色的内心情感世界。观众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苏武在北海的孤独、坚韧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这种情感表达方式让观众深受感动,使《苏武牧羊》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在苏武牧羊的过程中,他面对的不只是环境的严酷,还有内心的孤独和绝望。然而,他并没有向困难低头。相反,他在孤独中找到了力量,用行动证明了他的忠诚和信念。他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坚持,都深深地打动着观众,使人们看到了一个爱国者坚定的内心世界。此外,戏中还有许多微妙的情感纠葛。例如,苏武对妻子和儿子的思念、对国家的牵挂等等。这些纠葛使苏武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它们不仅凸显了苏武的内心世界,还使观众更能感受到他的孤独与坚韧。
四、结语
《苏武牧羊》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的传统闽剧作品,通过鲜明的人物设定、情节发展和表演艺术,成功地展现了苏武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它不仅仅是一部传统戏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发了观众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深思,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志杰.闽剧的表演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2]郭茂倩.苏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余悦.闽剧与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4]王州.闽台戏剧与文化生态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