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式功能理论与传统分析法的理论异构

2023-12-27周慧雯

大观 2023年10期
关键词:音乐理论

周慧雯

摘 要:随着作曲技术与分析方法的多样化,教科书式的传统分析法日渐显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威廉·卡普林的曲式功能理论作为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音乐理论,受到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梳理和对比两种理论的特性和差异,研究曲式功能理论相对于传统分析法的理论突破,揭示曲式功能理论作为当代音乐分析方法的创新之处,以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曲式功能理论,并在音乐分析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一理论成果。

关键词:曲式功能理论;传统分析法;音乐理论

杨儒怀在《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一书中提到过“传统曲式结构是在辩证法质量互变的理论基础上,从一部到多部、从单式到复式、从简单的组合关系到复杂的组合关系、由单乐章到套曲的统一而不断延伸的体系”。传统曲式分析关注的是音乐作品的结构描述,着眼于音乐组织结构与曲式类型的关联性。在长期的音乐作品分析实践中,依照一定的规则将作品归入某一特定的曲式类型。库克在其书中对这类分析法定义为“传统分析法”。从理论技术方面来看,传统分析法所涉及的曲式结构类型比较模式化、典型化,也因此日渐显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兴作曲技法的出现,音乐分析理论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大大推动了对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研究,有些有利于探索当代音乐,也有些音乐理论的出现让对于过往音乐遗产的考察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卡普林在《古典曲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器乐音乐中的曲式功能理论》中提出的曲式功能理论正是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音乐理论。

曲式功能理论的精髓在于,通过明确的功能判断标准,从外在的结构描述转向对内在功能的解析,深入探究不同曲式单元在作品中扮演的功能角色,摆脱传统结构模式的束缚,让音乐通过自身的语法逻辑来解释自身。

一、从结构描述向功能解析的转变

传统分析法中对不同层级、不同结构的曲式单元有着相应的定义,这些定义既是这些曲式单元的名称,又能表明这些单元在其所在的作品中的既定位置。比说,连接部“是把两个段落自然地衔接起来的媒介物”、展开部“是音乐形象矛盾冲突的中心”。传统分析法将这些曲式单元贴上名称标签,被贴上标签的曲式单元就成了既定的结构,彼此之间形成一对一的关系。曲式功能理论则对曲式结构与曲式功能进行区分,通过提供一套明确的功能判断标准,使音乐分析变得更体系化和逻辑化。分析者可以运用该理论框架对不同音乐段落进行功能判断,找出音乐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不仅仅停留在结构的层面。

例如,根据基本乐思的发展、旋律线条的不同、和声节奏的变化等,判断一个段落是起延续、发展还是结束的功能角色。这种功能判断使分析更注重音乐的内在功能演变,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内在的动力机制。有的时候,一个曲式单元能表达多个曲式功能,或者多个曲式单元受模进等发展手法的影响仅有一种曲式功能,又或是原本被判定为一种曲式功能后,又重新被回溯性解析成另外一种曲式功能,比如下文中提到的“失败的结束段”。

库克认为“人们试图依据这些教科书的曲式模式来解释实际存在的音乐,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所谓分析,这些分析所做的不过是给作品套上了一件传统曲式的外衣,而无视那些与之不相合的部分”。曲式功能理论的创新在于真正实现了通过自身语法来阐释音乐本身。不再依赖外来模式,而是在音乐内部寻找解释的逻辑。这种内在语法解释使分析更贴近音乐的本质,也更具说服力。曲式功能理论将视角转移到音乐内部,实现了重要的理论突破。与传统分析法的外在凝视不同,曲式功能理论将各曲式单元间的功能互动纳入解释视野,使音乐分析方法发生了由外而内的转变,突出内在逻辑而非外在形态。这种转变推进了对音乐的深入解读,揭示了音乐结构的生成机制,是音乐理论发展的一大进步。

二、“终止式新观念”和局部和声的重要地位

在《古典曲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器乐音乐中的曲式功能理论》一书的绪论中,卡普林列出曲式功能理论中和声的功能性进行,对和声的功能性与和声的进行性进行阐述。他认为和声有主功能、属功能以及属前功能,而不同功能的和声以三种方式在作品中进行。首先是延长式进行,采用踏板音、邻音、经过音、共同和弦四种形式;其次是终止式进行,以完满终止和声进行和半终止和声进行阐述较强的和声进行形式和较弱的和声进行形式;最后是模进式进行,卡普林列出上行与下行的模进式的和声进行形式并逐一分析其美学效果。在书中,卡普林对其和声观点进行详尽阐释并一一举例。王中余在《威廉·卡普林的终止式新观念透视》总结到卡普林的终止式新观念即“和声只有延长式和声、终止式和声和模进式和声三类,他还建构起从完满终止,经由不完满终止、阻碍终止、规避终止直至半途而废终止这一终止效果逐渐削弱的终止式环链”,本文则不再赘述。

传统分析法中调性和声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大多关注作品和弦材料的研究、和声语汇及整体的调性陈述方式与布局,讨论如何通过不断更迭的调式调性来塑造相对较高的结构层次,最终形成完整的曲式结构。卡普林认为,局部和声进行是定义曲式单元功能性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与传统音乐理论的宏观视角形成对比。传统理论更关注作品整体框架的形成,而较少分析具体和声在既定调性范围内的发展。曲式功能理论通过解析既定的调性中心所排列出的和声语汇,详细研究这些表层和声进行与曲式结构的关联性,从而定义一个乐章中较低层次的结构的功能性。从微观音乐语言着手,通过分析局部和声对曲式功能的推动作用,突出曲式功能理论与传统分析法的差异性。

由此可见,传统分析法更关注的是作品的宏观结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理论视角。曲式功能理论则强调通过分析给定调性范围内的局部和声进行,来定义乐章中各个较小曲式单元的功能,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微观理论视角。通过对音乐语言自身的细节的关注,对音乐语言的微观细节进行充分的考察,体现了曲式功能理论的细化性倾向。同时,功能理论通过分析局部和声对曲式功能的推動力,揭示了音乐组织结构的内在生成机制,体现了其理论特点,增强了曲式功能理论的解释力。

三、破除“动机”迷信

大多数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对旋律和动机之间关系的识别,从而确定作品的组织结构。判定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的依据之一是旋律、动机材料的相似性和不相似性。

但与以上观点不同,曲式功能理论中动机的地位却并不像上述理论那样高。20世纪以来,多学科融合的跨界研究也对音乐分析学产生影响,对音乐作品的理论研究也从原先横向、单一的思维向多维、纵深的思维方式变化。传统分析法中单一地、横向性地把动机作为整个曲式结构模型的最小块积木,再一层层向上累积,最终建成整部作品。在曲式功能理论中,动机内容仅作为曲式功能结构的最小标准,标示方式与结构细分看似与传统分析法无异,但作品中的音乐组织结构的功能性并不取决于它的动机内容,而是通过分析音乐材料的动态结构力、调性布局、和声终止式等作品的构成成分来进行判断。曲式功能理论在音乐分析进程中更加强调动机的功能意义。由动机构成的基本乐思在曲式功能理论视域下具有段落标识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去判断基本乐思是否反复,或是基本乐思是否与对比乐思组合形成新的曲式单元等,这些才是判断构成曲式功能理论中各式各样的功能划分类型的最小音乐单元。曲式功能理论著作的第二、三章主要讨论较紧凑组织与较松散组织,分别对应以主部为主的曲式结构和与副部、连接部、展开部等有关的曲式结构。卡普林认为较紧凑主题的和声与调性布局集中在主调调域内,而较松散组织的功能构成则取决于以属调为主的调域内的和声进行。因此,曲式功能理论并不完全以动机内容为各音乐单元曲式功能的评判标准,“事实上,一个单一的动机可以在不模糊形式的情况下渗透到音乐作品中,这正是因为在动机中能够体现出的曲式功能含义并不多”。

四、曲式单元的创新性界定与灵活性运用

以书中“结束部”与“结束段”的创新性定义为例,卡普林认为传统理论对“结束性段落”的概念定义较为模糊,所谓结束主题通常可以被重新解释为副部主题之一或一组codetta(小尾声),难以明确判断主题的具体定义。曲式功能理论认为这样的功能性段落并不局限在某个结构位置,而是从功能角度出发对结束性段落进行判断,重新定义其为“Closing Section(结束段)”。此外,他还定义了结束段的变体形式——“False Closing Section(失败的结束段)”,指的是在完满终止之后,原本应该作为结束段的一组小尾声,实际上并没有完成相对应的结束功能。由于这组小尾声没有展现出应有的结束性语境,因而被重新解释为后续段落的开始部分,通常是连接部或新的主题的呈示性功能段落。这一功能段落定义反映了曲式功能理论判断的灵活性,需要根据语境判断,而不是预定义。这些小尾声起初被判定为结束功能,但后来经过重新诠释,判定其为新的呈示功能。这种追溯式的功能判断,使分析更贴近音乐的实际进程。音乐的语言是有机的、流动的。曲式功能理论通过追溯和重新解释,更能反映音乐语言的灵活性,展现出功能理论的动态视角。

曲式功能理论对大多数曲式单元的名称定义都继承于传统分析法,但曲式功能理论并不局限在模板化的定义,而是用更灵活的方式,运用更加精准、明确的量化标准明确各次级结构,甚至重新定义一部分曲式单元。不管是常规或是非常规的曲式单元,曲式功能理论都可以依据理论标准对其进行深入解读。这种看似缜密又灵活的定义方式,实则是为实例分析时能够更加贴合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以拓宽这一音乐理论的适用范围。

五、结语

尼古拉斯·库克曾这样解释传统分析法,“人们以往在处理音乐作品时,通常采取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是从作品整体曲式的形式分析入手,另一种则是从作品旋律、和声或节奏的内容分析人手。曲式是被放在传统术语中来看待的。这个意思是说,分析一首新作品的曲式,基本上就是要把它归纳到某个既定的曲式原型(prototype)中”。曲式功能理论则是从音乐作品的本体出发,将曲式结构进行更加严格且精准的划分,将此理论作为可以灵活运用的音乐分析工具,细节化各个音乐单元的功能特性。它提供了一个体系化的功能分类体系,对各类曲式功能进行了清晰的定义与分类,使对其功能判断更有依据。同时,曲式功能理论会观察和分析各曲式单元间的功能互动是如何推动音乐发展的,将音乐发展過程纳入分析视野,这增强了对音乐发展过程的关注,并吸收融合了其他音乐理论的优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丰富的分析框架。曲式功能理论使用音乐术语来理解音乐、划分音乐结构、定义不同音乐单元功能性,能够更加深入接触到音乐作品的内在表达,让音乐表演者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结构,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更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内核表达。正如王中余在其文章中所言,曲式功能理论“不仅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已经奉为圭臬的和声教科书,也增进了对于古典音乐作品结构过程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库克.音乐分析指南[M].陈鸿铎,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

[3]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王中余.威廉·卡普林的终止式新观念透视[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2):174-184,5.

[5]汪静渊.动机及其在传统奏鸣曲式主题、过渡、展开中的运动模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6]王桂升.结构与功能:乐段及一部曲式的形成、演化与界定[J].音乐研究,2015(6):95-104.

[7]郭新.三个英文音乐术语的辨义、溯源与应用:勋伯格调性音乐理念对西方音乐分析学科和曲式教学的影响[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1):3-26.

[8]杨和平.形式与逻辑的深度诠释,边缘与蹊径的智慧探赜:西方曲式研究相关成果管窥及思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3):115-131,5.

[9]王中余.威廉·卡普林的终止式新观念透视[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2):174-184,5.

[10]钱仁平,魏雨薇.“Sentence”:词源追溯、结构意义与术语中译[J].中国音乐学,2022(1):102-115.

[11]William E.Caplin,Classical Form:A Theory of Formal Functions for the Instrumental Music of Haydn,Mozart,and Beethoven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作者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音乐理论
浅谈钢琴演奏与音乐理论的关系
媒体下的音乐理论学科教学法的革新路径分析
合唱指挥的音乐素质与理论技能
音乐理论在钢琴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实践分析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
试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理论研究者
分析音乐理论与音乐创造力培养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