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2023-12-27杨红菊
杨红菊
主题阅读
考点解读
在主题为“愚公移山”的文章中,作者通过讲述人物先进事迹,阐明观点,表达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理解。此类文章大多以新闻、记叙文、议论文为主,需要同学们掌握筛选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主题思想的阅读能力。中考常见的考点有:1.品析关键句;2.结合文意和链接材料分析主要人物;3.联系实际谈谈对主题的理解。
新时代“愚公移山”
李惊亚 郑明鸿
他个子不高,看起来普普通通、亲切和蔼、精神矍铄,穿着普普通通的白色衬衣、蓝色外套,戴着一顶黑色的“雷锋帽”。他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他用实干兑现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他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被誉为“当代愚公”。
草王坝村山高岩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需走两个小时。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苞谷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在喉咙里直打转转。村民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村子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黄大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从他23岁当上队长时起,就立志要把水引到草王坝村。20世纪60年代,草王坝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黄大发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10多年也没修成。但是黄大发却没有气馁,他几十年如一日带着大伙挑土砌堡、凿壁挖槽,沿着陡直的悬崖绝壁一寸寸、一尺尺,凿水渠、开山路,艰难向前延伸……整整36年光景,黄大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村民绕大山、过绝壁、穿悬崖,完成了“生命渠”引水的大工程,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一辈子、一条渠,克服艰难困苦,穿越几座大山,横过多处悬崖,创造人间奇迹。黄大发被群众称为“当代愚公”,大家用他的名字给这条渠命名为“大发渠”。
“大发渠”通水后,黄大发马不停蹄地带领村民“坡改梯”。村民徐国树记得,自家“坡改梯”后有了4亩梯田,全部种上了水稻,亩产达到1000多斤。和徐国树一样,草王坝的村民从此吃饭不愁。
接下来是修路、通电。黄大发每天带领100多名村民上工,大家齐心协力,4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铺通。1996年,村里通电工程启动。黄大发带头拿出100元,村民凑钱1万元。一圈上百斤重的电线,村民挽在肩头往前拉……草王坝村终于亮起了电灯。
黄大发又和大家商量着修学校。没有老师怎么办?黄大发请村里几个上过中学的年轻人回来当代课老师,其中就包括他在外打工的小儿子黄彬权。迄今,草王坝走出30多个大学生。
昔日的草王坝,如今已更名为团结村。近年来,在黄大发的精神感召下,团结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发展起中药材、有机稻米、有机高粱、精品水果,养起了肉牛、生态猪和蜜蜂,解决1100多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团结村的致富路将越走越宽。
黄大发同志始终立足于岗位,带领群众凿水渠、建校舍、铺山路……以他认为不足挂齿的一件件小事,点滴间改变着家乡的穷样貌。他把小我藏心里,把大家举过头顶,正如“感动中国”给予他的颁奖辞中说的那样:
“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选自“新华社网”,有删改)
比较练习
1.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一段中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1997年至2003年,担任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毛相林说:“那一刻我喊话问老百姓还修不修了,男男女女都举双手,都喊得修!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我立誓,为了我们子孙后代,就算我们这一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毛相林:绝壁开天路的当代“愚公”》)
材料二:《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年且九十,带领子孙后代毕力平险。
材料三:有人说,课文中的愚公很笨,干嘛不搬家。有人说,没有必要凿天渠,修天路,一搬了之最简单。
请結合原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黄大发、毛相林和愚公的什么精神打动了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王艺侨
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40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苟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比较练习
1.文章第一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述文章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文章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