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家禽疫病的防控措施
2023-12-27赵志国
赵志国
(康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康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康平 110500)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养殖家禽的饲养模式发生很大改变,家禽养殖环境有所改善,并且能够合理饲喂满足生长所需的充足营养,但是在农村有些养殖户还是一直使用传统的散养模式,将不同品种、日龄和性别的家禽混合饲养在一起。由于家禽散养,难以集中隔离饲养,这样一旦家禽感染发病,易发生交叉感染,致使病情在全群甚至整个区域快速传播开来,不仅影响家禽生产性能的发挥,甚至引起较高的死亡率,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做好农村家禽疫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广大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在此将农村家禽饲养模式和疾病流行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合理的疫病防控方案,以期为农村家禽防控疫病提供参考。
1 农村养殖家禽饲养模式
农村养殖家禽饲养模式主要有笼养、网上饲养和地面放养等。在家禽饲养过程中,在科学的饲养管理加持下,这些饲养模式都可以获取理想的养殖效益。下面将这几种饲养模式的优势或缺点简单介绍一下。
1.1 笼养和网养饲养模式
这两种饲养模式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资源,单位面积内可以增加家禽饲养数量,并且饲养人员操作省时省力,劳动效率提高。在疫病防控方面,家禽能够减少与粪便接触机会,避免机体摄入感染性的病原微生物。但是饲养密度较大,舍内环境条件难以控制,若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鸡群发病率较低;如果管理粗放,空气污浊和粪便蓄积过量,鸡群容易感染疾病。
1.2 地面放养模式
优点在于养殖投入资金少,家禽可以通过采食大自然中的各种营养物质而节省大量的饲料成本,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取充足的光照和新鲜空气,有利于提高机体体质和健康程度。
但是散养家禽在活动过程中直接与粪便或废弃物质接触,增加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尤其粪便中易存在寄生虫虫卵或细菌,家禽极易发生寄生虫病或细菌性疾病。
所以说,虽然农村散养家禽饲养数量少,可以获取充足新鲜的空气,有利于维持机体健康水平,相对来讲家禽福利较好,并且能够利用当地充足的饲料资源,节约大量养殖成本,但是家禽散养,生物安全防控压力较大,且家禽与粪便长期接触,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而且粪便随意排放在自然环境中,不仅难以实现家禽粪便的有效利用,而且还极易对周边环境中的土壤或水源造成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隐患[1]。
2 疫病防控措施
2.1 禽舍科学选址和布局
禽舍科学选址和布局是防控农村散养家禽疫病的首要方案。建议将厂址选择在远离化工厂、居民区的地方,要求地势高燥,这样可以避免有害物质的污染,还可以及时排除积水或废水,保证家禽处于干燥环境中,有效抑制外界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减少家禽感染病原体的机会[2]。
养殖场周边必须设置围墙或围栏,一方面起到隔离屏障效果,另一方面避免人员、车辆和物品随意出入养殖场,减少从外界携带病原微生物入场的风险,同时还可以阻止野生动物进入场内,有效消除中间传播媒介和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采取科学的生态放养模式,将整个场区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促使整个放养区域能被充分利用且得到自然修复,不仅能够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和家禽身体健康。在家禽生长过程中,需要随着家禽日龄的增加,及时进行分群和调整,保证饲养密度合理,使家禽饲养数量与土地负荷能力相匹配,进而更加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提高养殖效益[3]。
2.2 饲料营养丰富
家禽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维持产蛋性能等都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因此根据家禽日龄的增加适当提供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有利于提高家禽体质和抗病能力,增强对外界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家禽的发病率,以达到有效防控疫病的目的。
对于散养家禽,需要根据当地植被生长情况就地取材,例如在夏季或秋季给家禽饲喂牧草或草籽,根据家禽日龄或体质情况搭配精饲料来饲喂,不仅能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还能够节省大量的饲料成本,从而为广大农民增加较多的经济收入。
2.3 加强免疫接种
农村散养的家禽品种多样,并且日龄大小不一,即使在同一时间接种相同的疫苗,疫苗在机体内产生的效价不仅有明显区别,群体的抗体水平也难以统一。为了提高家禽机体免疫力,建议基层兽医人员组建流动兽医小组,根据家禽品种、日龄,结合当地疾病流行情况为养殖户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尽量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将辖区所有的家禽进行集中免疫接种;同时利用已有实验室设备,定期检测家禽抗体水平,如果出现抗体水平较低的情况,应重新补免相应疫苗。在家禽受到疫病威胁时,需要进行紧急接种,避免受到疫病的感染[4]。
在对全体家禽免疫接种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前饲喂好家禽,养殖户配合做好免疫工作,并且将所用的注射器、针头等用具进行严格消毒,避免携入病原体而传播疾病。将免疫后已开封的剩余疫苗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疫苗毒发生扩散或蔓延。根据疫苗种类,选择合理的免疫途径,保证疫苗接种效果良好。在接种工作结束后,需要认真将接种疫苗种类、剂量、时间、疫苗生产厂家、批号等进行登记,以便在家禽感染疫病后,能够及时帮助查到具体原因。
2.4 加强消毒
遵守“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日常生产中实施严格的消毒制度,选择低毒、广谱、无残留的消毒药物来使用,可以集中给养殖户提供消毒药物,养殖户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消毒药物,严禁长期使用一种类型的消毒药物,减少环境中的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严重降低消毒效果[5]。
养殖环境除了使用火碱和生石灰消毒外,还应该交替使用氯制剂和碘制剂类消毒药。带活禽消毒时,尽量选择刺激性小、毒性低的含碘类消毒药;对饲喂器具进行消毒时,可以选择来苏尔或高锰酸钾等低毒性的药物进行浸泡消毒。采取科学的消毒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家禽摄入病原体的风险,进而达到防控家禽疫病的目的。另外,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病死家禽,集中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以免引起疫病扩散和蔓延。
2.5 保健预防
散养家禽一般在育雏结束后开始在地面放养,此时雏鸡体质相比成年家禽体质更差,再加上接触粪便,非常容易感染寄生虫病或细菌性疾病,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一些广谱抗生素(恩诺沙星、阿莫西林),或者使用一些中草药来预防;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微生态制剂,调节机体肠道菌群平衡,有利于维持肠道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预防寄生虫病,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阿维菌素或左旋咪唑等药物,可有效预防家禽寄生虫病;还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或黄芪多糖类添加剂,减缓各种应激反应,提高家禽免疫力,增强对疫病的抵抗力[6]。
3 小结
总而言之,虽然农村散养家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省大量的饲料成本,获取充足的新鲜空气和增强机体抗病力。但是由于管理相对粗放,家禽直接与粪便类废弃物直接接触,极易感染寄生虫或细菌性疾病,给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建议农村养殖户采取笼养和网上平养方式养鸡更好一些,养殖场前期虽然投入较大,但只要科学选择场址和合理布局场舍,做好隔离和防护工作,可以避免外界病原微生物入场;日常管理中,还需要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免疫接种工作,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做好日常保健用药工作,能有效降低散养家禽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