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及分析
2023-12-27吕小勇潘梦鹞方胜鑫
吕小勇,潘梦鹞,方胜鑫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广州 510510)
0 引言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906年辛辛拉提大学初创的合作教育,代表着美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产生,由于美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企业领导人、州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关注,一旦学生签约,就会有实习就业的机会,100多年来的产教融合实践,已具备了自己的特色。德国纽伦堡市长顾问巴特尼在深圳技术大学举行专题讲座时讲到“德国企业是先招工,再依据法律送学生到职业学校培养。”也就是说,学生其实是企业现在的学徒、未来的“员工”。而“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并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方式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无法解决的。其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日本产教融合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的深度参与,其独特的“官产学研”结合模式不仅推动大学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也成为日本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逐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使日本高校竞争力不断增强,也促使日本高新技术产业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都有一定程度的校企合作,但没有真正实现内在机制的链接,通常其表现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隔离,即学校对实际生产和人才需求缺乏深入了解,而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和投入过少。因此,需要对当前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进行探索,找到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1]。校企合作尤其是高职学校汽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政府主管部门如何把职业教育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突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瓶颈,如何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1 政府推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发挥推动作用,发挥政府的资源调配功能、公共管理功能,指导和协调校企协同育人平稳有序、深入的得到开展。
1.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 由政府部门分管领导挂帅,教育、财政、审计、税务、发改委、 经信、人社等部门分管领导参加,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厅。主要职责是共同研究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的制度和措施,统筹协调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指导解决校企协同育人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1.2 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制度
校企合作制度应落到实处, 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才会有效进行。因此,省级政府要确保校企合作的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把学校落实制度情况纳入到学校年度考核中,并根据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
1.3 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制度化、规范化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让各利益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省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顶层设计,尽早出台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相接轨、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和广东省区域特色的《广东省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促进办法》,创造校企合作良好的法制环境。
1.4 加大校企协同育人资金投入
一方面,省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设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奖励基金,对于在校企合作中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学校、企业和个人给予物质鼓励和荣誉表彰。对于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及奖励资金,政府应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到位、专款专用[2]。
1.5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对深度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可以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对这类企业可通过返还教育费附加等方式予以支持。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持,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职业学校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服务,以及与企业合作建立的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组织取得的收入按法律、法规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允许和鼓励学校通过场地、设备租赁等方式与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
2 行业指导,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明确行业指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责任,提高行业指导能力。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统筹规划,指导和推动本行业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并提供相应支持。
2.1 加强校企合作信息传播
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搭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平台发展,整合信息、交流沟通,围绕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定期发布校企合作相关信息和技能型人才供需信息,拓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企业所需人才和学校培养人才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3]。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对未来行业、企业所需的人才数量和规格做出准确预测。
2.2 促进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小组,努力促进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学生自身含金量,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3 大力提倡现代学徒制
成立现代学徒制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机构,从制度上对现代学徒制进行规范,对企业师傅的资质,学徒的工作环境、专业范围、学徒期限、工资水平进行明确规定,保障学徒的合法权益[4];增加对现代学徒制的资金支持力度,明确企业和职业学校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责权利及资金分配比例,吸引更多企业参加到现代学徒制中,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典型成功案例。
3 学校主体,发挥学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充分发挥学校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主动与省内外对口企业开展合作,提供适应企业所需的课程、技术、师资等资源。
3.1 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教学安排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发展需求,安排教学计划,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又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形成专业、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邀请企业全程参与职业学院专业和课程设置,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需求,提高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3.2 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
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发挥科研项目的载体作用,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加强行业组织、企业、职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等社会各界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在科技攻关、技术升级、产品研发、专业共建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增强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能力。
3.3 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一方面,通过职业培训、去企业挂职锻炼、轮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促使教师真正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技能人才,符合职业学校岗位任职条件,经职业学校认定和聘任,可担任专兼职教师,并享受相关待遇[5]。职业学校应当将参与校企合作情况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在校企合作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对待。
4 企业自主积极配合,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关键作用
4.1 提高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应意识到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将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应尽的社会责任,并把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纳入到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担负的重要使命。具备相应行业资质的企业,能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人员、实习实训装备、职业标准、课程内容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资源等,应主动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
4.2 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管理校企合作事宜,安排专门人员对接政府、学校和行业协会,制定校企合作计划,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主动与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接纳和组织学生实习和教师挂职、轮训[6]。
4.3 保障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权益
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应当签订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协议,并明确学校与企业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或者学徒,以及实际参加企业生产的学生,应当视同于企业员工,享受相应的劳动权益保障,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劳动报酬。企业应当为到企业实习的学生购买实习责任险等保险,有效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5 结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和必经途径,要实现校企共赢,必须坚持产教融合,同时要保障组织层面的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和产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校企合作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